分享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六谷斋 2016-03-17

言麸子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唐以前古注]马曰:“弟子曾参。”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邢疏:《史记·弟子传》云:“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唐以前古注]皇疏:凡有所传述,皆必先习,后乃可传,岂可不经先习而妄传之乎?曾子言我一日之中,毎三过自视,况复凡人可不为此三事乎?言不可也。又一通云:曾子言我一日之中,三过内视我身有此三行否也。

    得无,犹无得也。素,犹本也。言所传之事,无得本不经讲习而传之也。故袁氏云:常恐传先师之言不能习也,以古人言必称师也。

    [朱子集注]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传不习乎”,集解、皇疏以为是“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朱注解作“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从“三省吾身”角度看自己,恐怕朱熹注解较妥。

    朱子:“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忠之为言,忠人之事;信之为言,取信于人;身体力行,因以传人。

    孔门学术,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者言,皆“在位者”之所习,非后世辞章之学。要之,贵族阶层之立身行事的标准。不可身体力行之学,岂能传人。(五经六艺问题) (可看《文王世子》《学记》)

    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子“悦”“乐”之教、“颜”“色”之辩,有子说其本,曾子说其行。有子说忠孝,定于血缘人伦之本,曾子说忠信,定于社会人际之本。

孝弟、忠信立,则孔门人伦大端已确立。

    此四章是大关节,是孔门学说的支点。



[1]杨伯峻认为:“《论语》一书,既然成于很多人之手,而且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那么,这里后编定者是谁呢?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都疑心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的,我看很有道理。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它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除开和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还有《学而篇》两章,《泰伯篇》五章,《颜渊篇》一章,《宪问篇》和孔子的话合并的一章,《子张篇》四章,总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假定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纪元前四三六年。这是依《阙里文献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语推定的),则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叙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后才着笔的。孟敬子的年岁我们已难考定,但《檀弓》记载着当鲁悼公死时,孟敬子对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敬子已是鲁国的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那么,《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因此,我们说《论语》的着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见氏著《论语译注》)按照各家的说法,《论语》一书,成于很多人之手,可能其中曾参一派的记载比较丰富,因此,论语的综合编订取之于曾参一派的记载较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