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六谷斋 2016-03-17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定州论语》作:“诲女智乎?智之为智之,弗智为弗智,是智也。”(释读者注曰:知、智通。)

《史记·弟子传》云:“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抗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诲女知之乎”之“”—《群经平议》:此知字与下五知字不同。下五“知”字皆如字,此“知”字当读为智。《礼记缁衣篇》“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郑注曰:“志犹知也。”然则知与志义通。“诲女知之乎即诲女志之乎”,言我今诲女,女谨志之也。荀子子道篇:“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语汝。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之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论语足征记》:荀子子道篇:“孔子曰:‘……行之要也[1]。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又何加哉?’”以能对知,以仁对智,孔子之本意如此。《论语》削存其半,复小变其文,则“是知也”之知,陆氏音智是也。《礼记曲礼》“疑事毋质”,注:“质,成也。彼已俱疑而已成言之,终不然则伤智。”疏:“若成言疑事,后为贤人所讥,则伤己智也。故孔子戒子路云:‘不知为不知也。’”是郑孔皆读此经为“不知为不知,是智也”。《集解》、《集注》皆如字释之,误矣。

俞氏别出一说,然汉魏注疏皆以知如字读。

[唐以前古注]皇疏:子路有兼人之性,好以不知為知也,孔子將欲教之,故先呼其名也。“誨女知之乎”誨,教也。孔子呼子路名云,我欲教汝知之文章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汝若心有所不知則當云不知,不可妄云知之也。“是知也”,若不知云知,此則是無知之人耳,若實知而云知,此則是有知之人也。又一通云:孔子呼子路名云,由我從來教化於汝,汝知我教汝以不乎,汝若知我教則云知,若不知則云不知,能如此者是有知之人也。

[朱子集注] 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

或以《定州论语》为本,以第一个知为“智”解作“由!诲女智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以为这一章直接就是关于“智”的言说。

  子无位行政,于为政,孔门弟子凡记其诲弟子之言语以明其意。

孔子所以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究其实与孔子强调的绝大多数人是“学而知之”的有关,惟其如此才知不足、知疑惑,如此才能知道学习,知道如何提问,如何思考,如孔子自己之“入太庙每事问”;掩饰自己的“不知”,只会遮蔽我们的智慧,蒙蔽我们的判断,只有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能破除障碍。



[1] 《荀子》原文当为“行之至也”,而不是“行之要也”,程树德引文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