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凿 [集解]马曰:“旅,祭名也。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冉有,弟子冉求,时仕于季氏。救,犹止也。”包曰:“神不享非礼。林放尚知问礼,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诬而祭之。” [唐以前古注]皇疏:又讥季氏僭也。旅,祭名也。郑注《周礼》云:“旅,非常祭也。”今季氏祭泰山,是非常祭,故云旅也。泰山,鲁之泰山也。礼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止祭其封内,大夫位非专封,则不得祭山川,而季氏亦僭祭鲁泰山也。“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冉有,孔子弟子也。救,犹谏止也。时冉有仕季氏家,季氏滥祀,故孔子问冉有言汝既仕彼家,那不能谏止其滥祀乎。 大山在鲁,鲁君宜祭之耳。陪,重也。鲁是天子臣,而季氏是鲁臣,于天子为重臣,重臣而与天子倶祭名山,故为非礼也。 “对曰:不能。”冉有对孔子也,不能谓季氏豪僭,虽谏不能止也。 “子曰:呜呼!”孔子更说季氏之失,故先叹而后言也。鸣呼,叹也。“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之言则也。乎,助语也。孔子曰:“林放尚能问礼本,况泰山之神聪明正直,而合歆此非礼之祀也乎。”若遂歆此非礼之食,则此神反不如林放也,既必无歆理,岂可诬罔而祭之乎,故云则可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朱子集注]旅,祭名。泰山,山名,在鲁地。礼,诸侯祭封内山川,季氏祭之,僭也。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呜呼,叹辞。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也。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 说者以为是季氏代鲁公“旅”或季氏自己“旅”, 礼所谓诸侯止祭其封内,此处之说季氏“旅”,恐怕就是季氏自己到泰山“旅”。集解、皇疏、集注皆以为是以林放能问礼之本而泰山不享非礼,集注更申之曰“进林放以厉冉有”。不过李零提出一种解释,似乎比较妥帖,他认为林放可能是礼官,为季氏准备了旅泰山的礼仪,因而云“泰山不如林放”。 《论语征》:古注以为僭,然观其引林放,则孔子之讥在奢不在僭,必季氏为鲁侯旅,而其行礼徒务美观故尔。后儒每言及季氏,辄谓之僭,岂不泥乎?(此独为一说,见程树德《论语集释》) 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