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凿 [集解]孔曰:“定公,鲁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 邢疏:此章明君臣之礼也。“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者,定公,鲁君也。时臣失礼,君不能使,定公患之,故问于孔子曰:“君之使臣,及臣之事君,当如之何也?”“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者,言礼可以安国家,定社稷,止由君不用礼,则臣不竭忠,故对曰:“君之使臣以礼,则臣必事君以忠也。” [唐以前古注]定公,哀公父也,亦失禮而臣不服也,定公患之,故問孔子求於君使臣、臣事君之法禮也。孔子答因斥定公也,言臣之從君如草從風,故君能使臣得禮,則臣事君必盡忠也;君若無禮,則臣亦不忠也。 [朱子集注]定公,鲁君,名宋。二者皆理之当然,各欲自尽而已。吕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犹父慈子孝之义。(君以权位而使臣,臣则因名位而尽忠。) 孔子答齐景公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晏婴为其君言陈氏之事,亦曰:“惟礼可以已之。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礼者,君令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1] 度
关于天命的问题,王莽的实践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据《汉书王莽传》载: 十月戊申朔,兵从宣平城门入……烧作室门,斧敬法闼,呼曰:“反虏王莽,何不出降?”火及掖廷承明,黄皇室主所居也。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宫人妇女啼呼曰:“当奈何!”时莽绀袀服,带玺韨,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莽时不食,少气困矣。 三日庚戌,晨旦明,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门,和新公王揖奉车待门外,莽就车,之渐台,欲阻池水,犹抱持符命、威斗,公、卿、大夫、侍中、黄门郎从官尚千余人随之。王邑昼夜战,罢极,士死伤略尽,驰入宫,间关至渐台,见其子侍中睦解衣冠欲逃,邑叱之令还,父子共守莽。军人入殿中,呼曰:“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渐台。”众兵追之,围数百重……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公宾就持莽首诣王宪。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皆属焉,舍东宫,妻莽后宫,乘其车服。 六日癸丑,李松、邓晔入长安,将军赵萌、申屠建亦至,以王宪得玺绶不辄上、多挟宫女、建天子鼓旗,收斩之。传莽首诣更始,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而在其具体的实践中,君臣的关系固然是不可颠覆的神圣关系,同时在权利的变迁中,君的地位又变得可疑起来,臣的控制能力的提升,逐步改变了君臣的关系。凭实力说话总是现实政治的第一要义,君无其实,臣之坐大,已成为现实,而周天子已不在诸侯眼里,诸侯竞争,能消除世家之权者,方能脱颖而出,此权力之大变迁也,不可不察。 君臣关系中的定义又有其特点,朱子集注云:“吕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而其要故有君权的设置和官僚机构本身的组织问题,然其间君的位置问题往往决定权力的分配问题(犹今日之立宪问题,乃决定权力的来源、权力的运作、权力的分配的第一问题),同时官僚系统的配置,又决定着臣的位置。 在家天下的天人世界中,君王、天子是人世的唯一所有者,是现世物权的最终决定者,因此君权问题又是最大的财产权厘定问题。在家天下的世界,财富的分配问题是以君王为中心的尊尊亲亲为依据的问题,在这一世界中权力编织的体系具有最为强有力的涵容力,天子是这一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维系者和人世问题的解释依据,因此天子的至高无上性是不受人世的因素制约的,而官僚体系的运作是受道德原则和权力原则二者制约的,同时其推动又是以道德精神为第一动力的,因而君臣之礼犹为重要。(权力修辞术) 孔子关心的固然有臣之所以为臣的问题,同时也更为关心君之所以为君的问题,这也是何以孔门极其重视建立圣人的谱系,并对圣人的谱系进行反复的提炼,同时又对圣人的谱系的建立原则进行反复讨论,从而建立孔门的政治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在这一意义上,也是为什么孔门的圣人谱系受到其它派别的非难的要义所在,因为圣人的谱系问题事关孔门学说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问题,对此一问题的抨击无疑也是其它各派认为此一问题是孔门的核心问题有关。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有所指哉,指向正谓孔门乎。 另:希哲所谓城邦与人的问题,在家庭中的个人是自然的个体,只有在城邦的公共生活中,个人才得以进入理性生活的空间。而我传统,则家庭为人世秩序的第一基石,家的原则是治理国家的第一原则。而城邦与个人的问题同忠孝问题是希腊对中国文化发起的最大挑战,这一问题,颠覆了中国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根本。而这一问题事涉人神问题、家国问题、政治的合法性问题、财产权问题等每一文化的核心问题。 [1]《晏子春秋附录》之《景公问后世孰将践有齐者晏子对以田氏第十五》:景公与晏子立曲潢之上,望见齐国,问晏子曰:“后世孰将践有齐国者乎?”晏子对曰:“非贱臣之所敢议也。”公曰:“胡必然也?得者无失,则虞、夏常存矣。”晏子对曰:“臣闻见不足以知之者,智也;先言而后当者,惠也。夫智与惠,君子之事,臣奚足以知之乎!虽然,臣请陈其为政:君强臣弱,政之本也;君唱臣和,教之隆也;刑罚在君,民之纪也。今夫田无宇二世有功于国,而利取分寡,公室兼之,国权专之,君臣易施,能无衰乎!婴闻之,臣富主亡。由是观之,其无宇之后无几,齐国,田氏之国也?婴老不能待公之事,公若即世,政不在公室。”公曰:“然则柰何?”晏子对曰:“维礼可以已之。其在礼也,家施不及国,民不懈,货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谄,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今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立。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公曰:“善哉!寡人乃今知礼之尚也。”晏子曰:“夫礼,先王之所以临天下也,以为其民,是故尚之。” 引文有误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