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六谷斋 2016-03-17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集解]孔曰:“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邢疏:此章言正乐之和也。“《关雎》”者,《诗·国风·周南》首篇名,兴后妃之德也。《诗序》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是乐而不淫也。“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哀而不伤也。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正乐之和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关雎》者,即毛诗之初篇也。时人不知《关雎》之义,而横生非毁,或言其淫,或言其伤,故孔子解之也。《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是共为政风之美耳,非为淫也,故云乐而不淫也。故江熙云:“乐在得淑女,疑于为色。所乐者德,故有乐而无淫也。”又李充曰:“《关雎》之兴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是乐而不淫也。”

“哀而不伤”,《关雎》之诗自是哀思窈窕思贤才故耳,而无伤善之心,故云哀而不伤也。故李充曰:“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是哀而不伤也。”

郑玄曰:“乐得淑女以为君子之好仇,不为淫其色也。寤寐思之,哀世失夫妇之道不得此人,不为灭伤其爱也。”

[朱子集注]《关雎》,周南国风诗之首篇也。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孔子举《诗》之首,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者,孔子在这一诗篇中看到的是对于人的情感的表达的适度,同时也是对诗的理解基点。所谓“思无邪”、所谓“兴诗立礼”,重点之一皆是强调规范和节制,而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者即是强调感情之适度表达,后来诗人有“哀乐恒过人”(龚自珍)之说,但是在孔子的视野里“哀乐”之过也是出于衷心,是“哀”不是“伤”、是“乐”不是“淫”。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之为义,从现今文献看,孔子之后,七十子长篇大论,而后晦而不明。《礼记·乐记》这一篇文献,可以说是从天人世界的宏大宇宙论角度,论述了礼乐世界。而《诗》固然是词诵之文本,但是在当时时代是与礼乐结合的重要乐舞单元,《诗》本身就是结合了礼乐的表达方式。因此,只有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孔子关于诗、礼、乐的言说。

另一方面,这样的问题,还涉及到孔子关于文明的定义有关,涉及到文明、价值、人性等等概念问题。孔子认为人世的“文明、价值、人性”等等根本的价值尺度,不是“天”意的不变的本质赋予,而是不断的澄明,特别是有赖于“天命”之圣人不断的“作”,不断地提升。而人世的品质是以“圣人”标明指向,普通人则是通过学习、践履、躬行获得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规范、价值的尺度虽然不是现定的尺度,但是确是确定的标高。因此,不守规范约束的行为,是被评判抛弃的行为,因而也就是被道德和价值尺度摒弃的行为。在孔子的眼里,通过他者定义而构成的社会当中之人,正是在相应的节制当中展现的美德而标注了社会的品质,或者说个人的节制就是社会品质的最好修辞。孔子对于“义”的强调,恰恰就是说的这个问题。

 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的就是有节,乐、哀中节,过则为淫、为伤。可参“兴于诗”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