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学校哲学与学校文化的重塑与重建

 风过竹笑 2016-03-17

凌宗伟:学校哲学与学校文化的重塑与重建

一所学校的哲学与文化乃至品牌特色,绝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更不是靠策划出来的,它总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生态与办学历程中积淀起来的,专家与公司的策划也好,包装也罢,总不能撇开一所学校具体的历史与现状凭空“提炼”。至少必须考虑学校所在社区的社区文化,学校自身的历史积累,现代教育教育价值与目标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背景,这就是所谓文化的“在地性”,否则就有可能会因空心化、形式化而难以传承与发展。

如何避免学校文化与品牌建设的空心化、形式化?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学校哲学是学校文化的基石》,我觉得“做校长的,多少得有一点哲学阅读和哲学思考。一个校长不懂点哲学,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形成一所学校的学校哲学。而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学校哲学,就只可能揣度上意,根据上面的要求去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就难以形成本校独特的办学风格。”也就难以避免学校文化与品牌的空心化、形式化。

在参与重庆市几所领雁工程项目学校的学校哲学与文化品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在回溯历史,尊重事实,展望未来的指导思想下,力求做到定位更精准,重点更突出,特色更鲜明,表达更晓畅。

我们在与学校管理者以及老师的沟通中首先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厘清学校哲学与学校文化几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当中学校哲学是统摄学校文化的灵魂,它的下一个层面是校训,校训下面是校风,校风则由教风与学风来支撑,这些更多的是属于理念层面的,其外显层面的则包含校园文化(含建筑文化)、视觉文化(含标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生活文化等等。

某校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学校,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学校几经整合与变迁,好不容易成了一所定点高中。用这所学校管理者的话来说,这一路走来,他们靠的就是坚守与毅力,还有就是管理者与师生员工间的和睦相处。面对2030年的未来教育,学校哲学与学校文化定位如何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他们在认真梳理已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下,借助外脑,做了如下思考:

1.学校哲学取向:和润

三国 魏 曹植有《节游赋》云:“感气运之和润,乐时泽之有成。”宋 范仲淹 《与唐处士书》云“﹝琴﹞清厉而静,和润而远。”

整合的学校,最需要的是“和”文化,“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润”,则是水的最明显的特质,这特质与教育的特质是相当契合的,所为“润物细无声”是也。“水”最具包容性,也善变通迂回,但却百折不挠,这也正是教育所需要的,也是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

2.学校办学目标(也可作校训):全纳尚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仁川宣言》,明确提出了2030年教育的目标: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高中教育是奠定一个人未来的教育,全纳,不仅是指向所有人的教育,也是指向人的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尚美”是13中一直以来的追求,美的特征其实也有容纳各种美好的取向。

3.校风——崇德和美

《大学·中庸》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南史·齐随郡王子隆传》:“性和美,有文才。”“和美”即和善,学校是劝人为善的场所,德与善,靠的是教化,而非强加。所为“和润”的特质也在这里。13中长期以来正是在这样的不着痕迹的风气滋润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4.教风——博学善教

《礼记 中庸》子思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善教者首先得广泛猎取,猎取得过程需要的是好奇心,是问题意识,是思辨精神。“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不偏不倚,面对每一位学生,才能践行全纳教育。

5.学风—-乐学向上

教师“博学善教”,为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学校教育要人的天性,让人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但这种尊重绝不是放纵。杜威明确地讲:“如果只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并不是消极的结果。”“乐学向上”强调的是积极主动的生长,这当中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教。

特别建议

建议将“十三中学”改名为“南湖中学”。理由:现有校名不具个性。学校地处南湖畔,南湖是该市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文化休闲品牌。将学校改名为“南湖中学”既有地域特色,有有利于南湖文化品牌建设。

学校文化体系图:

如此厘清,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随意喊句口号,拉条标语,既兼顾了历史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还彰显了地域特质,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建设相同步,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泰勒说:“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泰勒关于文化的阐述告诉我们文化不仅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元素,更要紧的是,它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这里的“能力”和“习惯”,我的理解就是“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无论是搬迁、整合、还是没有搬迁与整合的学校文化与品牌在行进过程中都有一个重建的问题,只不过,这重建各有侧重而已。但其宗旨都是指向人的,偏离了这一宗旨,为重建而重建,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闹出这样那样的笑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