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

 江山携手 2016-01-03

校园文化

什么是校园文化?目前还没有一个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可供参考。但不管怎么说,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无非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并且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包括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美化绿化等;精神文化包括传统、校训、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最具核心竞争力是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的隐性内涵是师生“共同遵守的特别约定”,显性标志是师生为人处事以及学习生活的行为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积极进取、不断超越。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具有规范性、情景性、互动性、趣味性、渗透性、传承性、灵活性等特点;具有文化熏陶、教育促进、价值导向、社会整合等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再次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创建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校园文化的优良中差,主要通过哪些要素表现出来?主要通过学校历史、形象标志、建筑、内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和行为、校训、校风、学风、活动仪式、师生关系、校园环境、美化绿化、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学习工作态度、士气、生活方式等来表现。具体可以概括为9个方面的问题来区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是什么?——不空喊口号,具有可行性;实现工作目标优先采用了哪些管理方式,组织了哪些活动?——管而不死,活动扎实有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制定了哪些规章制度和决定?——科学实用且人性化;学校成员对学校的认同程度如何?——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协调一致;学校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睦?——公平、公正、公开,得以很好体现;学校管理中对人的关注程度如何?——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师生员工的进取心、革新精神如何?——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是否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学校对外开放度,即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如何?——体现学习型校园的特点。

课堂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这个概念人们并不陌生,但如果说给它下个定义,恐怕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综合各种说法,概括一下就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然后再按各门学科国家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最后是根据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质是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一节课,如果老师只是讲得精彩,我们不能说它就是好的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回答得漂亮,也不能说它就是好的课堂教学。最好的教学就是学生在课堂里进行了有效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具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传授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过程的创新性、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学生间的合作性等特征。

新课标下的课程内容,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教学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有所侧重:兼顾继承与发展,侧重于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兼顾问题与情境,侧重于感受悬念、趣味、矛盾、顿悟和喜悦等教学情境的创设;兼顾三维目标,侧重于过程、情感;兼顾接受与探究,侧重于探索研究;兼顾师生互动,侧重于学生参与;兼顾形式与本质,侧重学科本质;兼顾内容与结构,侧重逻辑结构。兼顾练习与活动,侧重多元活动;兼顾教情与学情,侧重学法指导;兼顾知识与文化,侧重于文化价值。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四个“突破”和“着眼”:突破教材的束缚,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突破灌输式的束缚,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突破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着眼于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突破课堂教学高度计划性的束缚,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要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首先需要教师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应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差异、尊重人格、尊重选择权利;其次,教师需要有坚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学科知识的精通,学科技能的熟练,课堂教学基本素质的养成与扎实性等,在此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和教学过程调控艺术。

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概念,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课堂教学隶属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个大概念,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内容,而课堂教学则主要是精神文化的内容,虽然物质与制度的“文化”也要靠课堂教学来传播。

精神文化所包括的传统、校训、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内容,集中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追求卓越精神等方面,而这些“精神”的获得,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教师的这种“精神”也需要课堂教学来体现。师对生而言,要“以生为本”。

包含课堂教学在内的校园文化体系,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墙壁文化、雕塑文化等各种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为学校落实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大展教育宏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了这个空间,学校也就能够成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教育摇篮。

2、虽然上下级,地位却平等,各有各的工作,互不替代。课堂教学体系以课本为固定载体,其功能在于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校园文化体系在于强化育人环境,载体灵活多变,其功能在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一种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为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提供特殊教育的活动舞台。通过这些活动来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进而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也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与课堂教学的直接教育不同,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无论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还是设施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潜在的,既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来实施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这种潜在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暗示,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在较为自在、愉快、不自觉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的。

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的“主体”自觉接受了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会得到启迪,学习也自然会得到促进。

3、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无论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塑造健全的人格,都不是凭单一的教育手段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达到目标。在校园里,课堂教学无疑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以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沟通课内课外、衔接学科间的关系,补充书本知识的欠缺,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最大限度地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以校园文化浸润来提升学生素质, 一方面需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浸润应该是把课堂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并且校园文化建设更应引起重视。因为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多,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少,重课堂教学改革,轻校园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

4、课堂教学改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课堂教学不改革,不创新,质量不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校训、校风、假山池沼、壁画雕塑、名言警句、考勤制度、会议制度、奖惩制度等一切物质的、制度的东西就成了空中楼阁。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仅涉及课堂教学的改革,事实上还隐含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整合。这种整合后的“大文化”是要依托课堂来沉淀于学生头脑之中的,为此,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又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高瞻远瞩、努力探索、大胆实践。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必须全面审视课堂教学的功能,真正改变以往“学科中心论”的观念。认真研究课堂的功能;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辩证思维的水平;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探索精神。其次,必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研究如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领会合作、互助、倾听、尊重等做人的道理,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养成学生的自信、开朗、乐观、阳光的性格,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再次,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启发式、讨论式或研究式等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现学生生命活力的场所。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共同探讨的课题。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从项目及内容上看,一般包括文化长廊、文学沙龙、校园广播、文艺演出、书画展评、知识讲座、读书报告、科技制作、体育比赛、演讲朗诵比赛、作文竞赛和知识竞赛等。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假如学校学习的生活单调、枯燥,教学只追求升学率,其他一切都不顾,那么,各种错误的、庸俗低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为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局限在课堂以外,还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不管是何种形式和途径的教育活动,都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以寒暑假、重大节日和各种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性教育活动,如庆祝元旦活动、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五一书画比赛、教师节和迎国庆的诗歌朗诵比赛、消防日消防演练活动、法制宣传日宣传讲座活动等;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每年校田径运动会、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科技节、艺术节、手抄报比赛、乒乓球赛、秋季登山比赛、百科知识竞赛等;与校外共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劳动,如举办禁毒夏令营、红领巾基地、科技夏令营、“八一”慰问、街头宣传咨询、交通安全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名人报告、社区演出活动等。此外,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如学生文学社、科技制作小组、书法班、美术班、篆刻组、摄影组、集邮组、舞蹈组、篮球队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专题讲座、辩论会、音乐欣赏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单纯某个方面的工作,也绝不是单做某些表面文章。它要以扎实进行素质教育为着眼点,以坚定不移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点”推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进而形成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格,为推进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曾刊发于《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0年第6期,《教师报》2010年9月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