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工巧匠”战略给装配车间带来的变化

 昵称2530266 2016-03-17
    职工张慧军怎么也没想到,44岁的他成了“香饽饽”。凭着从事过多工种的娴熟技能,他逐渐从“跑龙套”的角色成为一名装配“技术官”,革新了多项技术,为车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实,像张慧军这种情况在车间还有许多,这主要得益于该车间实施的“能工巧匠”战略。

基层技术工断层现象突出
    由于一线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前几年,许多职工争着甩掉“工人”帽子。也有很多来实习的大中专学生,认为车间难扎根,不愿意“一身泥、一身汗”。其他的职工由于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也缺乏工作热情,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
    久而久之,车间基层技术工人出现了断层,而现有的高级技工大多数年龄老化,知识、技术退化,很多一线职工甚至连基本的操作技术都不熟练,更谈不上创新。装配车间也在前几年出现了安全、质量等多种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职工责任心不强、作业不规范、车间管理欠缺。

让技术工有“利”可图
    要改变,就需要一批能工巧匠。为此,车间实施了“能工巧匠”战略,即打破原来“两头沉”即高级技师和高级工、一线普通作业人员沉,“中间轻”即技术工人轻的不合理人才布局,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装配人才和操作高手,筑牢塔底,形成人才“金字塔”,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和使用技术工人,车间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要求,打破高级工、技师等身份界定,根据职工不同的装配水平进行了不同的装配类别划分。这些装配类别以相关工种的技术骨干为主,为技术型装配人才的才华施展提供了舞台。

坚持随“机”取“才”
    车间分别从三支队伍中“点”了十余名职工,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装配,但他们会随着装配进度的调整而随时待命,重新听从安排。这样的组建也做到了“扬长避短”,在装配中他们实行工序化分工、专业化作业,努力提高装配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工作效率提高了几倍,职工收入得到了增长。 
    车间同时积极推行分厂的技能资格证书制度,及时考取资格证书的人员依据个人技术级别高低以及创新业绩大小获得绩效奖酬。2015年在公司技术比武中取得不同等级证的于新安、虞毅、王辉等在此项制度中获益匪浅。不同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能”者多“得”原则,调动了职工技术革新的积极性。 
    同时车间用长远眼光谋求长远利益,打造更多的能工巧匠。近年来,车间不时引进一些大专生劳务工,充实到一线。同时制定周密的职工培训计划,并及时选送一些基层技术骨干参加技术培训。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克服人员流动大的不利条件,因地制宜,组织职工现场学习技术,每项任务都成立攻关小组,并吸纳大中专劳务工和青工参与,有力地促进了装配技术难关的攻破,同时,为积极调动班组长的工作热情,给其施加工作压力,要求其针对高产月人员如何分布等状况,通过稿件、谈话等方式适时的进行调整,建立“挑毛病找问题”班组群,使得车间管理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