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剃发遭人恨,这是为什么?

 雪鹰精品书屋 2016-03-17

文:泊风

小编上初中的时候,经常有政教处的老师来查学生头发。具体的查法是把看起来头发长的男同学抓过来,然后政教处的老师把手插进那个男同学头发里,超过手指的部分,当场咔嚓咔嚓就给剪了,女孩子必需把刘海剪得跟刘胡兰一样。总搞得青春期的同学们愤懑不已。这么多年过去了同学聚会,那些被剪过头发的同学想起剪自己头发的老师都还是想一口吐沫吐回去,抽那老师一耳刮子。

清代剃发遭人恨,这是为什么?

小编十分庆幸在当时学校几乎以暴力手段要求学生剪头发的行为并没有引起流血冲突,因为在历史上有着许多因为头发引起的惨案,比如人们熟悉的“江阴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因为满清强行要求南方汉族改变发型所致。

可为什么人们对于头发这么在乎呢?

我们先从熟悉的清代说起。

清人在入关以后,开始对被征服地区推行剃发令,因为满人认为只要被征服者和自己发型相同,就表示了臣服,所以在推行剃发令的时候,不惜采用血腥镇压的方式。(请参看我们之前发布的《清代汉人剃发的由来》

当时各地的衙门,就派官兵监督剃头匠满大街小巷巡逻,强迫人们把头发给剪了,要是有人不剪,那就当场杀掉抵抗者。有的人因为抵抗太严重,头就被割下来,挂在剃头担子上,以警告其他企图抵抗的人。这就在满清初期,严重的激化了满族人与汉族人之间的矛盾,于是就有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江阴十日”和“嘉定三屠”。

清代剃发遭人恨,这是为什么?

所以头可断,发型不可乱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型在古代中国不光光是美观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符号,一旦更改就意味着被他族征服,人们自然愿意用生命去换取完整的民族独立性。

不过大家觉得头发重要,可不只是清初为了维持民族独立性坚持抗争的这一会儿。头发在中国可一直和民族尊严结合在一起。

从西周开始,就有文献对人们的发型做出了要求。在出土的人形文物,比如陶俑、雕刻、绘画中,西周的人物发型,往往都是带冠插笄的。男性一般要在头上带一个类似小帽子的东西,把头发都放进去,盘好包好。女性一般都用类似于今天簪子一样的东西把头发给盘起来。

这也成了中国主体民族一直向下延续的发型形式。在史书中经常有记载少数民族的发型。《战国策·赵策》中说:“披发、纹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就是说把头发披起来,身上纹身,胳膊上画图案,衣服左边压右边,这是南方民族的习惯,暗暗强调中原民族与东南民族是不同的。孔子就说过:“微管仲,吾当披发左衽矣。”

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那么我们民族可能就和蛮族没两样了,这个“左衽”就是拿穿衣方式的不同指代民族的不同。因此头发与服饰的款式其实是一个政治符号,它与民族尊严是息息相关的。要是有人要求改变民族的发型和服饰,那自然是无法允许的事情。

清代剃发遭人恨,这是为什么?

发型的不可更改,与个人尊严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今天去评判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严刑酷法,就是一些学者坚持认为秦朝的法律惩戒导致很多人受到了戕害,因此导致秦迅速的衰落。但是在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王家台秦简、岳麓秦简等出土文献资料被释读以后,专家们发现,之前在传世文献中显示出来的秦代的严刑酷法,在实际上并没有实行多少。因为在当时,劳动力都是珍惜资源,剥夺劳动力的刑罚实行较少,那些严刑酷法的出现,是为了震慑民众,而并不是为了真正执行。

大规模在民众中实行的刑罚是耻辱刑——剃胡子、剃头发、纹脸等。

清代剃发遭人恨,这是为什么?

这些刑罚的出现在一方面能够起到惩罚罪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犯罪者不丧失劳动能力,继续劳作。这种刑罚并不给受刑人带来实际上的伤害,但是会让受刑人感到巨大的侮辱。

头发在先秦人看来就是生命力的代表。

在《左传》中有着这样一段:“《左传》曰:齐侯田于莒,卢蒲嫳见。泣且请曰:余之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公曰:吾告二子,子尾欲复之,子雅不可。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实处我矣。子雅放卢蒲嫳于北燕。”

种种是短的意思,在这里卢蒲嫳就在说,我的精力是在是不够了,什么都做不了,你看我的头发都短成这样了。

这个故事就说明,在先秦,人们是把生命力同头发联系在一起的,头发短了说明这个人的心性和精力是不行的。如果一个男性,他的头发都被剃掉了,那就好像在说他的身体不行,他精力有问题。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在当时是遭到鄙视的,而头发短就说明了这个人劳动能力不行,是偌大的侮辱。头发被剃掉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耻辱之心,加之剃发这种刑罚的曝光率非常高,官府将他的头发或者胡子剃掉,无疑就使罪犯陷入了一种非正常状态,这就告诉其他民众:这个人是有罪的人,让我们都来唾弃他,孤立他。

这样其他民众看到受刑者,就知道了头发与个人尊严相关的,如果一个人的头发受损,那说明这个认识犯过罪的,是令人厌恶的,头发对于个人的意义也就开始逐渐上升。

后来加上儒家将个人身体的保护与孝敬父母联系在一起以后,发型不可乱的概念就被继续强化了下去。《孝经》中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清代剃发遭人恨,这是为什么?

在士族阶级把发型与孝道结合在一起之后,向下推广的效力就更加强烈。人们对于发型的执念也就开始受到正向与反向双向的加强,如果头发剪短了,改变了,那是耻辱的象征,如果头发被完好的保存,那是孝敬父母的象征。这样,头发乱不乱,就上升到了生死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