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评论连载——论刘姥姥(否卦)

 殘荷聽雨 2016-03-18


否卦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脂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


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脂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脂批接二连三地说明贾府正处“末世”,而末世的贾府其前途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且看秦可卿魂托凤姐(第十三回)这段。


秦氏道:“……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否极泰来”周而复始,便是“泰极否来”。这说明贾府的“末世”是盛极衰来,泰极否来,贾府的命运正交上了“否”卦。

否卦是七月之卦。否卦的卦象是,上乾下坤,上三阳,下三阴。卦辞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否”是闭塞不通的意思。否卦的《彖》文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则天地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头的那段文字,有这么一句话:“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而代表贾府运数的否卦,就隐伏在这句话以及刘姥姥一、二、三——三进荣国府之中。

贾家与刘姥姥代表的王家,两家的“瓜葛”(关系)——“往来”就构成了这个否卦。卦中,乾三阳,喻贾家,坤三阴,喻刘姥姥(王家)。阳大阴小,阳刚阴柔,阳外阴内,阳君子阴小人。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又“赫赫扬扬,已将百载”,当为乾卦。

而作为与贾家相对的刘姥姥代表的这个王家,作者还专门作了一番介绍: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小小人家”、“小小京官”,又是个贪势利的小人,“连了宗认作侄儿”的小字辈。等等这些,无不在暗示否卦中的那个“小”字。这王家当为坤卦,其代表就是刘姥姥。“小小一个人家……正往荣府中来”,指的是否卦中的“小来”二字。

一个是“公勋世宦”之家,一个是“草莽庸俗”之族,两两相对。作者的意思是只写贾府的“末世”,写贾府的“末世”如何由盛到衰,所以我们这里只分析贾府的否卦。

对否卦卦辞中的“大往小来”,孔颖达《周易正义》有这样的解释:“阳主生息故称大,阴主消耗故称小。”“往”是退,“来”是进,“大往小来”是说上乾三阳退而下,下坤三阴进而上。对于上卦来说,生息越来越少,相反的是消耗却越来越多。阴进一,阳则退一。阴三进,阳三退之后,阳的生息全被阴消耗光了。小说中,刘姥姥的“小来”,则意味着贾府的消耗,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则是坤(阴)三进,乾(阳)三退,“三进”之后,贾府的生息被消耗光了,贾府也就运终数尽了。

为了进一步说明贾府运交否卦,我们再看否卦的《彖》辞,辞云: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辟即避)难,不可荣以禄。

在魂托凤姐中(第十三回),凤姐听了秦可卿的警告后,感到害怕,问秦可卿如何才能保全,看秦氏是怎么说的: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  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

秦氏这话正与否卦《彖》辞相应,她所说的要凤姐多置祭祀产业以及设家塾以备日后子孙回家读书务农这两件事,正是《彖》辞说的“俭德辟难”,以求保全的具体措施。然而这些告诫和措施凤姐半点也没有听进去,恰恰相反,她所感兴趣的是那件“荣以禄”的“非常喜事”。对于正处“末世”运交否卦的贾府来说,再去“贪求”“荣与禄”,就只会将贾家的生息、钱财消耗得更快,使贾家衰败得更快。元春选妃省亲这件“非常喜事”,其实是贾家的大祸事,它表面上给贾家带来了“盛”,而实质带来的却是衰。

说到贾府的盛衰,可以引用王夫之《周易外传》中这么两句话:泰否立于极盛以起变化者也。消长之机,不先复,而先泰、否。


王夫之的这两句话是很值得玩味的。“末世”的贾府,运数已交否卦,否卦的变化也决定了贾府由盛到衰,由衰到亡的变化。《红楼梦》的框架,在盛衰这条主线上,是按照否卦的“三进”而构建的。“一进”是开头,“三进”是结尾,最主要是“二进”,所谓“正脉”便是这里。“正脉”如何“贯串”全书,从小说的现实主义这个角度去分析,根本无法解决。唯有揭示出刘姥姥这个人物的象征意义,才能弄清她在“二进”之后,在“二进”和“三进”之间又如何起到“贯串”的作用。通部小说,包括有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因为高鹗对于刘姥姥所具有的深层意义并不清楚,所以,曹雪芹对刘姥姥这个人物的设计和安排以及这部小说的内在结构,我们主要从前八十回中去考察分析。

 

指示迷津的佛手


第四十一回在缀锦阁,巧姐正抱着一个大柚子玩,忽然看到板儿拿着佛手,巧姐便要佛手,众人用柚子把佛手哄过来给了巧姐。板儿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于是也就不要这佛手了。关于这段情节,庚辰本有条很重要的批语:


柚子即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泄漏,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佛手换柚子,意味着日后巧姐嫁给了板儿,这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仔细分析这段脂批,佛手和柚子的作用应各有各的分工。“香圆之属,应与缘通”,这是“柚子”的暗示。而“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从佛教的意义去理解,这个暂且不谈,二是针对结构而言,是说“佛手”在小说的结构上起着指示“迷津”的作用。因为后面接着有句“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那么这“前后通部脉络”,主要是靠那只“佛手”来指引。所谓“通部脉络”,即是脂批所说的“正脉”,因此脂批又提醒我们:“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我们把《红楼梦》比作一座迷宫,要弄清这部小说的内在结构,走出这座迷宫,“指迷津”的“佛手”则起着标志作用,这个标志(佛手)指向何处,后面必然会有同样的标志来与之接应。而恰好在第七十二回,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标志,即“腊油冻的佛手”。


贾母八十大寿生日一过,贾琏便向鸳鸯借当,因鸳鸯见他就回避,所以在开口借当之前,贾琏先找个由头和她搭腔:


贾琏未语先笑道:“因有一件事,我竟忘了,只怕姐姐还记得。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腊油冻的佛手,因老太太爱,就即刻拿过来摆着了。因前日老太太生日,我看古董帐上还有这一笔,却不知此时这件东西着落何方。古董房里的人也回过我两次,等我问准了好注上一笔。所以我问姐姐,如今还是老太太摆着呢,还是交到谁手里去了呢?”鸳鸯听说,便道:“老太太摆了几日厌烦了,就给了你们奶奶。你这会子又问我来。我连日子还记得,还是我打发了老王家的送来的。你忘了,或是问你们奶奶和平儿。”平儿正拿衣服,听见如此说,忙出来回说:“交过来了,现在楼上放着呢。奶奶已经打发过人出去说过给了这屋里,他们发昏,没记上,又来叨登这些没要紧的事。”贾琏听说,笑道:“既然给了你奶奶,我怎么不知道,你们就昧下了。”平儿道:“奶奶告诉二爷,二爷还要送人,奶奶不肯,好容易留下的。这会子自己忘了,倒说我们昧下。那是什么好东西,什么没有的物儿。比那强十倍的东西也没昧下一遭,这会子爱上那不值钱的!”贾琏垂头含笑想了一想,拍手道:“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大不象先了。”鸳鸯笑道:“也怨不得。事情又多,口舌又杂,你再喝上两杯酒,那里清楚的许多。”


平儿告诉我们,这个“不值钱的”腊油冻的佛手,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什么没有的物儿”,而且当初贾琏还要送人的。从这“佛手”本身的价值看来,根本就不值得贾琏如此认真追问。“佛手”的价值与贾琏的追问所形成的矛盾(悖论),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弄清作者写这段文字到底是什么意图。虽说我们可以这样去解释,自从鸳鸯因贾赦诬蔑她想宝玉、贾琏,而鸳鸯“誓绝鸳鸯偶”之后,凡是有宝玉或贾琏在的场合她就故意避开,寻“腊油冻的佛手”是贾琏为了借当与鸳鸯搭腔而找的借口。但这一大段文字也够婆婆妈妈的了,其令人厌烦的效果作者心里当然清楚,然而既清楚却又仍要这么写,这只能说明作者另有其它用意。


贾琏突然想起“腊油冻的佛手”,向鸳鸯、平儿追问“佛手”的下落。鸳鸯和平儿记事很清楚,她们一面提醒,一面帮贾琏回忆。总之这段文字就是关于“佛手”的提醒和回忆。如果我们也随着回忆的话,便不难想起游大观园时板儿的那只“佛手”来,那只“佛手”是“指迷津”的,而这只“腊油冻的佛手”,又是外路和尚送来的。和尚送“佛手”,不言而喻,当然也是“指迷津”的,所以这只“腊油冻的佛手”显然与板儿的那只“佛手”遥相呼应。作者千方百计地勾引我们去回忆,目的正是为了让我们发现这个问题。


这两只“佛手”主要是作为一种标志,一种“符号”,在结构上起着“指示迷津”,“暗透前后通部脉络”的作用。所谓“通部脉络”也就是“正脉”。“正脉”出现在“二进”,刘姥姥走后,“正脉”就不见踪迹了,然而由于“佛手”的暗透,在第七十一回,我们发现作者又通过“腊油冻的佛手”发出信号,使“正脉”再次显示出来。这次包括八个回合(第七十一回至第七十八回),与刘姥姥“二进”时所占的那四个回合相照应。为什么要包括八个回合,其理由在下一章节里阐明。

“腊油冻的佛手”是件古董,恰好在第四十回,也有段说到古董的文字,正与这段文字相照应。情节是这样的,贾母和刘姥姥等人来到蘅芜院,“进了(宝钗)房屋,雪洞一般,一色器物全无”,下文便是:(贾母)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  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贾母)叫过鸳鸯来,亲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鸳鸯答应着,笑道:“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那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贾母道:“明日后日都使得,只别忘了。”

我们来对照一下,这段文字与“腊油冻的佛手”那段文字是怎样相互照应的:

一、平儿说贾琏:“奶奶告诉二爷,二爷还要送人,奶奶不肯,好容易留下来。”在这段,贾母说凤姐:“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这两段都在说凤姐“小器”,不肯把古董送人。

二、在这段,鸳鸯说古董明日再送来,贾母说“明日后日都使得,只别忘了”。在“腊油冻得佛手”那段,鸳鸯说:“我连日子都记得”。前面说“别忘了”,后面说“都记得”,两下呼应。鸳鸯说:“还是我打发了老王家的送来的。”这个“老王家的”是暗示刘姥姥的王家,后文我将谈到这个问题。而且在抄大观园时出现了个“王家的”,即王善保家的。

三、平儿说“腊油冻的佛手”现在楼上放着。在这段,鸳鸯对贾母说“古董都搁在东楼上”。前后所说的“楼”,都是指的缀锦楼。

四、这两段文字提到的人物,除贾琏外,大致相同。稍有出入的是,上面这段,由平儿代替了凤姐,不过凤姐虽未出场,但仍是当事人,而且前后这些人物——凤姐、鸳鸯、贾母、平儿,都是与刘姥姥交道打得最多的人。

这两段涉及到古董的文字,从字句上去推敲它们之间的照应关系,难免有牵强之嫌。然而我们全面揭示出前四回与后八回这两大部分的照应关系之后,再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段文字时,我们就会明白,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互相照应,而且还可以看到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作者安排得多么细密巧妙,其细密的程度真是滴水不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