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与保健

 文苑拾佚 2016-03-18

中医养生与保健

田景振  周长征

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类不可能只有生而无有老、病、死。但是,人类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减缓生命某一、或多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改善过程的质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广大民众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底蕴,所以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众多防病健身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的健康与否,寿命长短,取决于五种因素,其中生活习惯因素占60%,遗传因素占15%,医疗因素占8%,气候因素占7%,环境因素占10%,可见健康状况与寿命长短,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健康长寿,就应自觉提高养生意识,懂得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有两个要点:养正性:即人们应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为广大的养生民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所提倡的“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而养生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中医理论中的“辨症施治”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实施基础,也就是说,中医提出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生活状态分别给予养生保健方面的建议,从而达到防病于未发的目的。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一、中医养生的来源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史书对当时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者寿”,并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的养生理论,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此外孔子还非常重视饮食起居,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和睡觉都不要说话,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实践者。相传其活到160多岁,这与他重视养生以及善于在实践中积累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代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繁荣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长生不老之术出现了狂热的追求,如秦始皇曾遣数千童男童女赴蓬莱岛以寻求仙药,汉武帝曾建金茎(大铜柱子)来承接甘露以延年益寿。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

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养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问世使得中医养生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基础。该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提到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养生术,如导引、按蹻等。这些养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和带动中医养生日趋走向繁荣,后世的各种养生著作,多数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逐渐出现了很多长于养生之术的医家,如张仲景和华佗等。“医圣”张仲景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的养生经验,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则根据古代的导引法,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他总结出养生十三法,包括如: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耳常鼓、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脚常搓等,这些养生方法皆具有简单易学、效果确实的特点。

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一批养生家。

明清时期,中国养生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因此得以显著提高。

民国之时,由于对民族文化遗产全盘否定思潮的盛行,中医也横遭摧残,新的养生著作很少,理论和方法亦无多大创新。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医学模式在转变,养生学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文献整理、经验总结、现代研究到社会普及等方面,都得到蓬勃的发展,出版了许多养生学专著,学术交流活动也口益频繁。全国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养生康复类专业,初步培养了一批传统养生专业人才服务社会。

二、中医养生的原则与特点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应立足于协调脏腑,畅通经络,节欲葆精、调息养气注重“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形体养护,身心协调,主张“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内气化升降、心理与生理等方面的和谐;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意即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如此才能保持健康和未病先防。注意调整阴阳平衡,《内经》言“生之本,本于阴阳”,意即人的形成与生长发展规律离不开阴阳。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养生方法。其中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环境养生

环境养生是一种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顺应地理环境,适应居处环境以趋利避害,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它要求人要尽量适应外界环境,创造有利于人类工作、生活、学习的外部条件。

2、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是指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等的一系列养生措施。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中,不仅受其影响制约,而且又在积极适应。中医认为“天人相应”,自然界有寒来暑往,日月年度的周期性变化,人体的阴阳也跟着产生变化。人们在起居养生上应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

3、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在饮食养生方面应注意均衡饮食,合理调配;饮食有节,定时适量; 顺应四时,调摄饮食; 一日三餐,各有不同;细嚼慢咽,防病强身。饮食养生切忌暴饮暴食,偏食,节食等等。人们每天都离不开饮食,如果平时就能注意饮食养生,身体将大大受益,有助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4、静神养生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因此养神是养生的重中之重。人有喜怒忧伤是很正常的情感变化,但是万物都是有个度的,过之就有害。养神宜于清静内守,它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反之暴躁易怒则会导致心情不佳、情志内伤,以至各种身心疾病的产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5、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生病的人需要运动以助于治疗疾病, 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预防生病。足够及合理的运动能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提高免疫力的目的。运动养生的形式有散步,跑步,健身操,瑜伽,登山,游泳,武术等。

四、环境养生

环境养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以及“室内环境与健康”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与健康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不断地受到自然界地影响,并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地斗争中,保障和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人与天地相应”。所谓“相应”,既是说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地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上的适应或病理上的反应。优越的大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健康生存的必要条件;相反,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条件则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居住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空气流通等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环境养生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总的说来,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是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相反,大气污染、水源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条件则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改善环境,

2、居住环境与健康

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居住的环境经常而且直接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住宅和建造房屋,创造一个科学合理、舒适清净的居住环境,对保障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居住的房屋住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开潮湿、污染。要达到这样一些基本条件,建房座向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选择居住地应避开不利于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电场、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选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

3、室内环境与健康

创造一个较理想的居室内环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室内光线充足 ②温度、湿度适宜。 ③自然通风

五、起居养生

睡眠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 充足的睡眠对一个人的健康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人类消除疲劳,调整内脏机能以及储备能量物质。在生活节奏如此迅速的现代,很多人的作息都不那么规律,出现了所谓的“夜猫子”,“工作狂”。这些生活方式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 只有保证有节律的作息习惯以及充足的睡眠,才能保护好革命的本钱,因此起居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起居养生法包括居住环境、居室结构、居室环境和气候、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其他等。

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

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之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说。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的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目光呆滞无神。

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而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中医认为,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所以白天是学习或工作的最佳时机。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在古代,人们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这也是中医说的五脏六腑以及经络与十二时辰密切相关,掌握规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子时——睡觉保护阳气,子时是23点到1点的时候,是胆经值班。此时为昼夜更替之时,阳气虚弱,因此最好用睡觉来养护脏腑。

丑时——肝经造血时间,丑时是1点到3点的时候,是肝经值班。肝脏要解毒造血,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所以不应熬夜。

寅时——号脉的最好时机,寅时是3点到5点的时候,是肺经值班。此时,天刚刚亮,这时候中医号脉是最准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是肺病患者最爱咳嗽的时间。

卯时——空腹喝水,排出毒素,卯时是57点钟的时候,是大肠经值班。卯时起床后要喝一杯水,以利排便。

辰时——早餐营养要均衡,辰时是7点到9点的时候,是胃值班了。这个时候吃早饭最宜接纳食物。

巳时——工作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时间,巳时是911点,是脾经值班。脾经是主消化的,要吸收营养。这个时候也大脑是最具活力的时候,是一天当中的第一黄金时间,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最好时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时候,也是学生效率最高的时候。

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午时是11点到13点的时候,是心经值班。心经值班的时候我们要吃午饭、睡午觉。体质阴虚的人午时只需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就能起到养阳护心的作用。

未时——保护血管多喝水,未时是13点到15点的时候,是小肠经值班。小肠经吸收食物里的营养送到了血液,这个时候必须要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

申时——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申时是15点到17点的时候,是膀胱经值班。膀胱经是一条通过脑部的经脉,在申时,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所以学习效率很高。

酉时——预防肾病的最佳时期,酉时是17点到19点,是肾经值班。此时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的肾和膀胱,以远离肾结石、膀胱癌、肾炎等疾病。

戌时——工作学习的第三个黄金时间,戌时是19点到21点,是心包经值班。是一天当中的第三个黄金段,可以学习、可以散步锻炼身体。

亥时——准备休息,亥时是21点到23点,是三焦经值班。三焦指连辍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一般来说,人体心肺属上焦,中间脾胃属中焦,肝肾属下焦。这时候都应该休息,所以23点前就一定要上床了。

一年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规律对起居和日常生活进行适当地调整。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黄帝内经》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意思是说,四季的作息时间应有所不同,“春夏养阳”宜晚睡早起,而“秋冬养阴”则应“早卧早起”或“早卧晚起”。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作息时间适当调整。

在每日起居养生中,还应注意要长期坚持“冷面、温齿、热足”的保健方法。

冷面,是指用冷水(水温20℃左右)洗脸。在一般情况下从水龙头流出来的自来水基本上就是20℃左右的冷水,可以直接用来洗脸。冷水洗面,可以提神醒脑,使人头脑更清为醒,特别是早晨用冷水洗脸对大脑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可以迅速驱除倦意,振奋精神。冷水洗面,还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面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缩,冷水刺激后血管又反射性地进行扩张,一张一弛,既促进了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了面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又增强了面部血管和皮肤的弹性,所以除能够预防疾病外,还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温齿,是指用温水(水温35℃左右)刷牙和漱口。我们知道人体的口腔内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在35℃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刷牙或漱口时不注意水温,经常给牙齿和牙龈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特别是在冬季气候寒冷的时候,刷牙漱口时更要注意用温水。有研究资料表明,用温水刷牙有利于牙齿的健康,反之,长期用凉水刷牙,就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

热足,是指每晚在临睡前用热水(水温在4550)洗泡脚和洗脚。从传统医学上讲,双足是人体阳经和阴经的交接地点,有诸多穴位,对全身的气血运行起重要作用。从现代医学讲,足部为肢体的末端,又处于人体的最低位置,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应用热水泡脚洗脚,从中医讲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运行,并有舒筋活络,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从西医讲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恢复疲劳的目的。

六、饮食养生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一日三餐,如何合理的调配饮食,使之更有利于人体健康、滋补养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影响深远。健康合理的饮食,能够保证机体充足的营养,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并有了很大的发展。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同时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药膳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和谐确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要使用药膳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同时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药膳文化。

药膳不仅应用于家庭个人,更应应用到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因为那里 有着各类不同的病人,怎样的病人应该用什么药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和医院配膳室(营养室)的具体烹调下,满足病人的要求。但尽管大家认为药膳对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开展中医药膳的中医院还是比较少。

药膳的作用:一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二是治疗疾病,康复保健;三是延年益寿,美容抗衰。药膳有以下的特点。

1、辨证施膳

气虚: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血虚:大枣、花生、桂圆、枸杞子;阴虚:生熟地、制首乌、百合、麦冬、龟板胶;阳虚: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胶

2、因时施膳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汉书·律历志》说:“少阳东也,东者动 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故君子当审时令,节宜调摄,以卫其生。”意 思是说,春天阳气渐渐升腾(少阳),故能使自然界万物萌动,生机勃勃。外界温暖的气候影响着一切生物,善于养生的人们也应根据这‘时令的特 点,进行适宜的调养,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动。故《黄帝内经》说:“春 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生理功能为了适应这 一季节气候的变化,表现在皮肤腠理由冬令的致密而转疏松,在五脏中肝的功能活动也较为旺盛。故《内经》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 后人又有“春旺于肝”之说。因此,春季的药膳食疗就应适当地注意到这一生理特点。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调味“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即少吃 酸味食物,多吃甜食,以防肝旺克脾,也就是后世养生家提出的“春宜甘 平”的养生法。其性味甘平或有清肝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有:茯苓、山药、 薏苡仁、莲子、胡萝卜、菠菜、鱼鳔、银耳、木耳、牛乳、枸杞、荠菜、 马兰头、芹菜、小白菜、荸荠、菊花脑等。对于肝气不旺、气血两虚者, 亦可选择黄芪、当归、人参、桂圆、乌骨鸡等进补,以助肝气顺应自然而 正常升发。

夏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故《内 经》概括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夏 天三个月中,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其时天空热气下降,地气因而上升 ,自然界植物大多开花结果。夏季对五脏中心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故 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的说法。夏季的药膳食疗就应当注意到这一特 点。孙思邈提出“夏宜增辛减郁苦”。他认为,夏季心火当令,而苦味人 心,苦多则助心火,而伐克肺金,为了防止肺气受伤,故多吃辛味,以补 肺气。现实生活中,夏季膳食还是以甘寒清凉为宜, 再适当地加些清心火的食物,以防中暑。另外,夏天多数人食欲减退,脾 胃功能较为迟钝,故此时的药膳在总体要求不以“清淡甘平”为原则,有助于开胃消食,若此时运用冬令药膳,过进肥甘腻补之物,则致呆胃伤脾 ,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所以,夏令宜选择甘寒清补之品,如西 瓜、黄瓜、绿豆、冬瓜、丝瓜、西红柿、杨梅、鳝鱼、玉竹、百合、薏米 、黄精、石斛、麦冬、沙参、太子参、西洋参、枸杞等。

秋季三月,炎暑渐消,金风送爽,万物由生长渐趋凋谢,处于收获的 季节。人体也同样处于收获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 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视补 充营养,调整机能,为冬季的藏精做好充分准备。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 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气候逐渐转凉。此时,宜注意补益甘味以益气。

秋高气爽,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肺阴,使人产生口干咽 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秋季使用药膳进补时应 注意的因素。根据“燥者濡之”的原则,秋天药膳应选择甘润养肺类补品 ,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总体上以不伤阳、不耗阳为度。

同时,在味型的选择上,秋令肺气旺,辛味入肺能补肺气,故应少吃辛味 ,以免肺气过旺而克肝;多吃酸味,以助肝气,可以抵御肺旺的克伐。酸 味与甘味相合,则可化生阴津以濡润秋燥,所以,秋季制作药膳常选的药 物和食物有百合、沙参、麦冬、阿胶、石斛、银耳、甘蔗、柿子、梨、荸 荠、菠萝、香蕉等。

冬季三月,气候由凉爽转为寒冷,自然界万物凋谢;朔风凛冽,甚至 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有些生物则自行蛰伏(亦谓冬眠)。《黄帝内经》概 括冬季特点称“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思是说,冬季三个 月,自然界万物处于闭藏状态,气候严寒,水结冰,地冻裂,阴寒盛,阳 气衰。故冬季药膳应很好地保护阳气,祛除阴寒,宜遵循温补的原则。冬 季对五脏中肾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所谓“肾气旺于冬”。又因咸能人 肾,肾主蛰藏,咸多伤肾,故冬季药膳不宜用咸太过。冬季药膳尤要注意 温补肾阳,以助肾藏精气,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但 要注意制作药膳选择药物和食物时应温而不散、热而不燥,如牛肉、羊肉 、狗肉、桂圆、红枣、核桃肉、鹿茸、胎盘、冬虫夏草、人参、肉苁蓉、 桑寄生等。

药膳顺乎自然,除了顺应四时气候外,还应顺应四方地理。这在中国 烹饪的风味流派里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素称烹饪王国,菜肴丰富多 彩,口味各具特色,以至形成菜系、风味,与各地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药膳亦然。譬如西北地区,地处多高原,而气候亦较寒冷、干燥,药膳 宜温、宜润。因为地区寒凉,易伤人体阳气,故宜用温性的药物和食物制 作药膳以胜寒凉之气,又由于多风致燥,燥则易伤人体阴液,伤阴液则易 使人皮肤、粘膜干燥,故宜用滋润的药物和食物制作药膳以胜其干燥。其 具体药物和食物可参照秋季和冬季选择有关补品。

3、药膳的注意事项

药膳是中药与食物组合后,通过烹调加工而成的美味佳肴,它具有强身延年,防治疾病的功效。近来,药膳开始在国内大城市中流行,京、津、沪、穗等大中城市相继开设了药膳餐厅,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各国外宾好评,认为把药物变成人人喜爱的美味佳肴是医药上的革新。国内药膳也已渐渐深入到家庭。

1)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中药入菜肴应因人而异,切不可认为只要是药膳,任何人吃了都能达到滋补的效果。如黄芪老鸡汤,因黄芪性温补气,老母鸡也是温补之品,对气虚体弱者有补益作用,如果风热感冒者食之,则会“火上浇油”,加重感冒,甚至流鼻血;胖人多阴盛阳衰,不可进补银耳、燕窝、玉竹、虫草、龟板等滋阴之品;瘦人多阴虚阳亢,不可多食杜仲、蛤蚧、羊肉、狗肉等温热壮阳之物,否则反而会有损健康。一般而言,温补药膳适合于阳虚体质;清补药膳适用于体型较胖、阴虚阳亢、肝气旺盛者,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者;平补药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对体质较差、阴阳两虚、气血两亏者也较适用。

2)因时而宜

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天主造物,四季不同,中药入菜肴,也应四季有别。用中药做膳如若不分季节,就会进之不当,食之无益,反而有害。如当归羊肉汤,当归性温补血,羊肉甘温益气,二者均属温热之物,适宜于冬天进补,夏天天气炎热,进食就不太适宜,如若食之,就会热上加热,可使人患上热病,严重者可导致“热中风”的发生。

3)掌握剂量

有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无毒,就不重视服用量了,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也是很危险的。中药是很讲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关系着药效,不分剂量,盲目使用,会引起严重后果。有人一次用20g人参煨汤,服用后导致脑出血,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

4)合理配伍

药膳如果不分药性,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使病情加重。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药性,配制药膳必须根据药物的属性来定,不可随意“拉郎配”,否则会降低药效或适得其反。

5)科学烹制

中药的煎法很讲究,哪种先煎,哪种后煎都有严格规定。做药膳也是这样,如用薄荷炖肉时,应先将肉炖熟后,再加入薄荷炖5分钟即可。因为薄荷辛温芳香,炖煮时间一长芳香气易发散,就会降低药效。

七、静神养生

心理生理学、心理免疫学的研究证实:“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静神养生,使我们能够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保持健康,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比如,当人们生病或者遇到困难时,首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这将使一切困难都容易解决。静神养生法主要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

1、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另外,“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

2、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思维方式,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因此,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首先是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其次是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静神养生的关键就是要学会追求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则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个人情感上的主观印象”。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观条件所能决定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观上去感受、去体验。美国著名企业家和教育家卡耐基说:“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所以,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思想去营造幸福,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静神养生就像戒烟一样,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静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不需要特别的外助条件。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自己,并纠正自己固有的错误思维方式,更难于排除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负性干扰。古代圣贤常把修身养性作为第一要务,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古人怡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很难有古人那种闲情逸致去游览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种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身养性、调整情绪、平和心态,还是应该努力做到的,这对保持心身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八、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特色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传统的运动养生,经过历代养生家的不断总结和补充,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运动养生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都是强筋壮骨、润滑关节、坚肤壮肌、聪耳明目、充脏畅腑、流通气血、长养精神,从而达到精力旺盛,气血充足,思维敏捷,反应快捷,耐力持久。

古希腊有三句名言: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总的来说所有的运动对健康非常重要。

人类初始,狩猎以取牺牲,采摘而得天赐。运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只是在社会发展,私有制出现,而后才有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运动养生先是迎合了社会上层的需求,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就是现今发现的最早记录。医学的发展,为运动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原则、发展方向以及必要限制等,使运动养生向全面、合理的方向发展。流通气血、长养精神、强筋壮骨、滑利关节、坚肤壮肌、聪耳明目、充脏畅腑,从而达到精力旺盛,气血充足,思维敏捷,反应快速,耐力持久,老而不衰。

运动养生形式亦多。①散步:每日慢步,讲规律,讲持久,民谚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见功。②跑步:提倡以适当的速度跑适当的距离,太短、太慢难于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长则以竞赛为目的而非健身了,须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恒,一般人选择跑步距离在8003000米之间较为适宜。③健身操和健美操:徒手操如早操、工间操、课间操,均属健身操类,目的在于全民健身,人人可行。时下流行的健美操,则要求更高,运动量更大,可以增强肌肉,使体形匀称健美,主要适应于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哑铃、杠铃、单杠、双杠、爬绳(爬杆)及各种健身器等,可选择自己适合和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但杠铃不适于未成年人,以免影响身高的发育。单杠、双杠中一些复杂动作须有专人指导及保护,以免练习不当而受伤。踢毽跳绳,简单易行,可以大力推行。④登山:是良好的户外运动,取其景致自然,空气新鲜,于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山之乐,由来已久。⑤游泳:古代受气候的限制,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更衣游水,沐浴自然,《论语》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俨然是一种集体的活动了。⑥武术:可分徒手及持械两大类,其目的既有技击格斗、御敌防身的一面,亦有强健体魄、养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术中,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种。其中,五禽戏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历史悠久,相传其弟子习此而寿至九十余,至今沿习不衰。太极拳相传为元明道士张三丰所创,是目前练习最多、流传最广、门派颇多的一种健身术。八段锦、易筋经,亦是常习的健身功法。从中国武术的大概念看,内家拳得于导引者多,以健身为首要,而技击格斗、御敌防身为次。而在众多的拳术中,多数属于外家拳的范畴,其作用与内家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间概括称之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为战争之用,亦为保身,健身的意义则次之;在近代的武术锻炼上,持械则为保身与健身,失去了用于战争的意义。还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击身体的锻炼方式,俗称金钟罩、铁布衫功,意在保身,是武术中未学打人、先学挨打的一种功夫。铁裆功也属此类。它们仍以御敌保身为首要,与养生不完全相同。

运动养生,运动是形式,养生是目的。形式灵活多样,且可以自创,只要能够达到健身的目的即可。

 “生命在于运动”虽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保健体育专家却特别强调,一定要在运动前面加上“适度”二字,冬季运动尤是如此。

冬季运动锻炼,首先要注意保暖防冻。晨起室外气温低,宜多穿衣,待做好预备活动,身体暖和,再脱去厚重的衣裤进行锻炼。锻炼完以后则要及时穿好衣裤,注意保温,尤其是冬泳后,宜立即用柔软、干燥的浴巾迅速擦干全身,擦红皮肤,穿衣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黄帝内经》上说,冬季3个月,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锻炼最好是在日出后。但由于工作时间限制,人们不可能都等到早晨七八点钟日出后,可在六七点钟进行,但不宜在森林中锻炼,因为此时的森林中还在大量散发二氧化碳。冬泳最好选在午饭后一小时进行,因为此时气温较高,湿度低,能使冬泳的人体温散失慢些,坚持锻炼的时间长些。

冬日运动是对付寒冷的积极措施,但应注意,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对缓慢,阴精阳气也都处于藏伏之中,所以运动锻炼中要注意精神内守,避免阴精阳气外泄。

具体方法是:准备活动要充分,待热后脱去一些衣服,然后加大运动量;不要过于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若内衣已潮湿,应尽快回到室内换上干燥衣服。

对于坚持冬季长跑的人,要特别注意冰雪,防止滑倒。遇冰封雪飘大雾天气,可在室内、凉台或屋檐下原地跑步,既能收到养生效果,又能避免意外。这一办法同样适用于身居闹市,无活动场地的人采用。此外,大风、大雾、大寒、冷高压的早晨,低层空气多受污染,在露天下锻炼都是不适宜的。

锻炼时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尤其是跑步。不宜骤然间剧烈长跑,必须有一断时间小跑,活动肢体和关节,待肌体适应后再加大运动量。通过锻炼,感到全身有劲,轻松舒畅,精神旺盛,体力和脑力功能增强,食欲、睡眠良好,说明这段时间运动是恰当的;倘若感到身体软弱无力,提不起精神,疲乏不堪,食欲减,厌恶锻炼,就要注意减少运动量,或改用另一种运动锻炼方式。

运动换气宜采取鼻吸口呼。因为鼻腔黏膜有血管和分泌液,能对吸进来的空气起加温作用,鼻腔的鼻毛和鼻分泌物能阻挡空气里的灰尘和细菌,对呼吸道起保护作用。随着运动量的增大,只靠鼻吸气感到憋气时,可用口帮助吸气,口宜半张,舌头卷起,抵住上腭,让空气从牙缝中出入。

寒冬季节,坚持室外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肌体抗寒能力。所以坚持冬练的人,很少患贫血、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俗话说得好:“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除了对医疗卫生条件要求提高,人们普遍开始关注养生与保健。中医养生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包括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静神养生和运动养生等很多方面。中医养生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调摄开始,从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开始,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值得普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