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8日09:17 来源:大连日报

▲海昏侯刘贺墓发掘现场。 

大刘记印。 
海昏侯刘贺墓马蹄金、麟趾金出土现场。 刘俊勇 近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墓主人最终被确定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刘贺是否僭越礼制、出土文物展现的刘贺与史书记载是否一致逐渐浮出水面。本报特约辽宁师范大学教授、考古专家刘俊勇解读。 最早展示 重大考古发掘成果的 展览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群众举报,在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墎墩山上发现一座古墓遭到盗掘,由此拉开了该墓区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大幕。2016年3月2日,考古发掘成果在北京展出,虽时隔5年,但真正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却是2015年大墓主椁室的清理。出土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简牍等2万多件珍贵文物,几乎都是在主椁室清理出土的。另据考古工作者对大墓周边区域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有数十处贵族墓和一般墓葬区,还有面积达3.6平方千米的城址。以这些遗址为核心构成的大遗址单元面积达5平方千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而“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又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早发布重大考古成果的展览。 “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通过300余件(组)文物,以“惊现侯国”、“王侯威仪”、“刘贺其人”、“保护共享”4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此前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于2015年11月17日已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创周日13300余人参观的纪录。此次来到北京展出,更是一票难求。 大墓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确定大墓墓主最直接的证据是在棺内遗骸腰部发现的一枚镌刻“刘贺”二字的玉印。这是西汉常见的方寸印,蟾钮,属于墓主的私印。另外还有两个直接证据,一是出土金饼上的墨书,已被专家辨识出为“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字样,这“贺”字直接指向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而元康是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共5年,从公元前65年到公元前61年,正是刘贺所处的年代;二是出土的许多木牍上,记有海昏侯与夫人上汉宣帝和皇太后的奏章,其中有刘贺的落款,并自称 “海昏侯臣贺”,“元康四年六月”等字样也都清晰可见。 在西汉,能够在南昌附近建如此规模的聚落,大墓随葬如此众多的珍贵文物,恐怕也只有一生历经王、帝、庶民、侯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了。 《汉官旧仪》中记载:诸侯王印,黄金橐驼钮,文曰玺;列侯印。黄金龟钮,文曰印。有人寄希望在室内清理时会发现海昏侯的龟钮金印,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汉官旧仪》中明确记载汉代官吏有授印仪式,只有任官授印后方可通过官印行使权力。有印才有权,所以汉代官印是随身佩戴的,任官授印,去官、升迁或任上死亡必须将官印上缴或移交。虽然云南晋宁石寨山大墓中出土了“滇王之印”龟钮金印,但可能是因其为少数民族首领而不受此限;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除了僭越礼制,还与当地的风俗有关;至于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的“广陵王玺”龟钮金印,则是在甘泉二号汉墓发掘近一年后才由村民发现的。即使将来海昏侯墓出土了金印,也只能是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軑侯之印”一样,属于冥印。 刘贺一生历经王、帝、庶民、侯之传奇 海昏侯刘贺一生历经王、帝、庶民、侯,可谓是传奇人物。《汉书》记载: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即位13年的昭帝刘弗陵死,无嗣。而武帝刘彻的六个儿子中,唯有广陵王刘胥存世,群臣均认为帝位非其莫属。大将军霍光则力排众议,认为早在武帝时便已将刘胥排除在帝位继承人之外。有一郎官或出于霍光授意、或揣摸到霍光心理,上书朝廷废长立少,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这正合霍光之意,于是19岁的昌邑王刘贺就进入了霍光的视野,由他领衔群臣奏请时年15岁的上官皇太后,召昌邑王刘贺即刻赴京主持丧礼。而这位皇太后就是霍光的外孙女。 《汉书》记载:刘贺,武帝孙,昌邑哀王子、第二代昌邑王。刘贺从昌邑(今山东菏泽巨野县)一路狂奔,沿途屡有马匹累死在道旁,可见其急迫的心情。刘贺即位后,行淫乱,霍光召集群臣于未央宫,询问群臣,“昌邑王(刘贺)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唯大将军令”。于是,霍光等历数刘贺1127件恶行,上官皇太后准奏,立即下诏废黜刘贺,命其仍回归昌邑。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做了27天皇帝的刘贺又回到了昌邑。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封前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扬州刺史告密奏报刘贺有对现状不满之意,又被除食邑三千户。从此,刘贺一病不起。 出土文物展现的刘贺与史书记载有别 刘贺是否像《汉书》记载的那样荒淫无道?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文物所反映出来的刘贺却与史书上的记载有所不同。 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的西面出土了绘有圣贤像的屏风。根据汉代“事死如事生”的葬俗以及“东寝西堂”的椁室结构,主椁室西面模拟的是刘贺生前会客的场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认为,“崇儒在当时是上流阶层的一种时尚,屏风被摆在会客室,至少证明刘贺是尊崇圣贤的。” 大量简牍的发现,至少可以证明刘贺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汉书》关于他“簪笔持牍”的形象也是真实的。至于他被废的原因,不排除他受昌邑群臣对朝中局势的误判,以及他过早地锋芒外露而导致霍光的恐慌。随着对大量简牍的文字的辨识,刘贺的政治经历等也许会改变其形象。 考古发掘证明,海昏侯刘贺墓封土规模符合汉代的规定,未见黄肠题凑、金缕玉衣等。虽然随葬了10件鼎,但此时鼎已失去了象征权力和身份的政治意义,主要是作为烹饪器或餐具。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典型的“列侯墓”。但海昏侯刘贺墓又在丧葬制度规定之外,随葬有一般列侯墓里罕见的大量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故有专家认为,海昏侯刘贺墓的修建是“按侯的规格、王的规模,透着帝的痕迹”,特殊而不僭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