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好拔节孕穗肥,浇好拔节孕穗水 拔节期肥水管理要做到因地制宜。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可肥水早攻,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要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要尽量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 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高产创建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2公斤,以防倒增产。追肥时将化肥开沟深施,杜绝撒施,提高肥效。 因地制宜,浇足开花水或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开花,还会影响穗粒数。 所以小麦扬花后10天左右应浇开花水或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重,所以,小麦成熟前10天要停止浇水。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倒春寒”危害 近年来,小麦在拔节孕穗期常会发生“到春寒”危害。有浇灌条件的地方,在寒潮到来前及时浇水,可以调节近地层小气候,有效防御“倒春寒”危害。 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若一旦发生冻害,要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提高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并及早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 搞好预测预报,加强病虫害防治 小麦中后期是病虫集中害盛期,必须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做好预测预报,指导农民选择适宜农药品种、用药时机和施用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小麦中后期常发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 重点要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防治赤霉病,可在小麦抽穗达到70%、小穗护颖未张开前,进行首次喷药预防,在小麦扬花期再次喷药。用80%多菌灵超微粉每亩50克,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粉剂75—100克对水喷雾,也可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亩用100毫升对水喷雾。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亩用5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防治白粉病、锈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 防治麦蜘蛛,可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亩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穗蚜可用50%辟蚜雾每亩8---10克喷雾,或10%吡虫啉药剂10---15克喷雾,还可兼治灰飞虱。 搞好一喷三防 在小麦生长后期实施“一喷三防”,是防病、防虫、防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单产量的关键技术,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增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改善田间气候,减少干热风的危害,弥补小麦后期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增加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 根据小麦生长特点、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发生特点和趋势,在小麦灌浆期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和小麦生长状况,喷洒叶面肥以及适宜的杀虫剂、杀菌剂。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或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要注意喷洒均匀,尤其要注意喷到下部叶片。 小麦扬花期喷药时,应避开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在喷施前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小麦“一喷三防”效果降低。高产创建田,要力争喷施2----3遍,间隔时间7----10天。 适时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粒重达到最高,此时麦穗变黄,叶片枯黄,茎秆微绿,籽粒内部呈蜡质状,能被指甲切断,是最佳的收获时期。要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晾晒,防止遇雨和潮湿霉烂,做到颗粒归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