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问道白云观

 青梅煮茶 2016-03-18



在北京西城区西便门外的白云街道上,北方道教的中心白云观矗立在这北京的中轴线上。今天文文有幸来到了白云观问道,对道教文化有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和文文一起来学习吧!

白云观的历史:
白云观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长观,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改名为太极宫,金泰和三年(1203),太极宫毁于火。

元初道教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驻太极宫掌管全国道教,遂更名长春宫,为中国北方道教的中心。金正大四年(1227)丘处机逝世,其弟子尹志平在长春宫东侧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元代末年,长春宫等建筑毁于兵燹,白云观独存。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前后二殿和一些附属建筑,正统年间又大规雷祖殿模重建和添建,使观之规制趋于完善。明正统八年(1443),正式赐额“白云观”。明末,白云观毁于火。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来基础上重新大规模重修与扩建,今白云观的整体布局和主要殿阁规制即形成于此时。以后,在乾隆、光绪年间又有修缮和少量添建。民国期间,观内建筑大都因年久失修变的残破。解放后,政府于1956年拨款进行修缮,1957年定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文革”期间,白云观再次受到破坏,1981年又拨款全面修葺,并对外开放。

白云观的建筑布局:
白云观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计四个部分,占地面积1公顷多。主要殿宇位于中轴线上,包括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阁等建筑,配殿、廊庑分列中轴两旁。



山门前神路的前端有棂星门,为一四柱七楼木结构牌坊,正楼前后有额,前书“洞天胜境”,后书“琼林阆苑”。山门内为灵官殿,原为四帅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内奉王灵官像。灵官殿后东西两侧有钟鼓楼,为方形二层建筑,东为鼓楼,西为钟楼,与其他寺观布置相反。其后为玉皇殿,坐落于高大的“凸”字形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三间前列月台,灰筒瓦歇山顶,殿内供玉皇大帝神像,现两侧的万历年间铸造的铜像为他处移来。老律堂原称七真殿,位于玉皇殿后,为观内道士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面阔三间,勾连搭建筑,前出月台。殿内供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塑像,丘处机居中,殿内正梁上悬康熙御书“琅简真庭”横匾。殿外月台右方立铜骡一骑,原为东岳庙之物,后移至此处。

太极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周末的白云观已是春意融融,香客熙熙攘攘。“太极家园”的明山先生已经带领教练和学员们操练起来。王明山先生8岁开始习武,是张三丰第15代弟子。他虽未在武当山出家,却一直以传承太极文化为己任。2015年,为了传播太极文化,明山秉承公益太极的理念,在白云观每周末义务为人们教授太极,并建立了公益太极平台“太极家园”。



明山先生告诉文文,他自己从小习武、竞技,通过打比赛获得了很多奖项,但是太极仅仅是一种竞技和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吗?不,太极是一种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结晶,应该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在“太极家园”成立一周年之际,明山先生正式提出了“习生活太极,享智慧生活”的太极理念,提倡把太极精神变成一种文化融入到每个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现代人生活中缺少真正的“静”,有些宣扬太极文化的人太过于注重表面上的东西,而忽略了太极文化的真谛。只有真正体会了太极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的把中国文化变成一种代表中国人特有的符号,在世界上自信、自强。



谈到“陈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有什么区别时,王明山先生说道“我特别相信师父(李信军道长)的一句话——天下太极本一家,不管你练得是哪种太极,最主要的是体会太极精神,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练太极拳练的不是招式,练的是日常的生活习惯,练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练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信仰。”

夕阳西下,“太极家园”的学员们结束了下午的练习。虽然天气寒冷,文文穿着厚棉服依然感受到傍晚的凉意,但是习练太极的人们个个精神抖擞,健步如飞。这,或许是太极带给我们身心最基本的愉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