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加毕业学生聚会随记

 赵老头书屋 2016-03-18
    农历正月即将结束的3月6日,我满怀喜悦参加了毕业学生的组织的聚会。

    此次是应邀参加所教授班级课程的学生聚会的,前排左起第二位是班主任老师。
    学生成熟了(最大属牛43,最小属兔41),组织、策划,周到、细致。先是班主任老师给我来电话邀请,而后班长(后排右起第三人)又打来电话,再发来手机短信告知谁人来接我;现在,她在天津财经学院研究生院任副院长。
    接我去饭店的是后排左起第三人,他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如今某公司经营光纤项目。他与我联系接车事宜,他坚持到我居住的楼前,最后,他听从了我的坚持在小区外接我。

   
聚会结束后,赠送了每位参加聚会的老师一人一只保温杯,每张签名卡上都写上“桃李满天下,恩情似海深!”十个字。
  
    聚餐中,杯盏交错,相敬如宾;聚餐后,依依不舍,相约再会。
    在聚餐中,许多学生最认可的一句话是,“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是的,当时我们老师教他们的时候正是或近似他们这个年龄。
    纵观此次聚餐,只敬酒不劝酒,不忙不乱,情谊绵绵,笑声连连!
    在今年我们班的春节聚会上,我提议:明年的学生聚会带上自己的爱人协其子女一同来参加聚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到那时,济济一堂,必将其乐融融、喜洋洋者矣!

    参加此次聚会的学生是十人,其中有公务员、幼儿园教师、工厂管理人员、私企老板、医生、杂志编辑... ...
    无论是仍然在津,还是从北京、外地赶来的同学,他们也许曾经卑微过,也许曾经骄傲过,最终归于平凡。毕竟20多年了,年头在这儿了,他们都在缅怀属于自己的同学时光,依然是“同学”相称。
    此次聚会结束后,班长于当日17:04建立了个师生微信群,有20人之多;我刚刚进入家门,旋即就收到问候的微信。
    学生感慨地说,20多年啊,恍如隔世,由一个个青涩少年变成了社会栋梁,史诗般地聚会了!
    班主任老师激动地说:“今天老师们都很高兴,欣慰的是同学们还挂念着老师... ...希望同学们加强联系,互相帮衬,珍惜这份友谊吧!”
    聚会本身就是一项暖心活动,参加聚会的学生安排得细心,安排聚会内容的周到,老师看到学生事业有成很温馨,学生看到老师健康快乐更暖心,依依惜别,相约再会!
    提起此番聚会,我不由得想起前些日看到贾平凹的一篇文章《辞宴书》,我不知道贾先生是“据实而作”还是“为文而文”,每读一遍,都忍俊不禁;社会上的商业聚餐,是演戏,饭局的组织者是导演,权高位重者是主角,一切程序都有约定俗成,一起举杯、一起起立,主角谈笑风生、配角毕恭毕敬。此番聚会没有丝毫功利色彩,同学们互相想念了,学生们惦念老师了,商议个合适时间与地点,聚餐一下,互相倾诉思念之情,你说说你的情况,我说说我的趣闻,她说说她的轶事;说说是主要的手段,抒发交流唯一的目的,畅谈友情是归宿,当然,也有相互帮衬。
    羊年进入腊月,说着说着年来了,此文开头说猴年农历正月即将结束的3月6日参加的聚会,说着说着年过去了。
    这两个“说着说着”。粗看平常,琢磨下去滋味无穷。学生与老师毕竟已经分别了20多个春秋;如果说,“来了”与“过去了”都是主体的参与者,岁月在“说着”中流动,“说”是逝水的涛声。
    不是吗?有信有望就有爱;
    不是吗?有信有望就有感恩。

    同学中,无论是公务员、幼儿园教师,还是工厂管理人员、私企老板,他们都是社会中坚力量;都是孩子家长,肩负着家庭的责任,在社会上拼搏、为天津贡献着力量。
    聚餐中,听着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与形形色色的人群交集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拼搏着、奋斗着、努力着的故事;我想,春华秋实,如今他们已经站稳了脚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成功必然付出成功者的足够努力,成功必然有着成功者的独家秘笈。我还想,他们也许有着: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乐观坚韧的个性品质,
    包容温暖的人格魅力。
    开“宝马”接我到饭店的那位学生,自己艰苦抉择创业,奋斗了整整10年有余,公司才初具规模,走向正轨;
    临别戴白球帽、高个的那位装修公司老板,是天津著名装饰的设计师,仍然战斗在第一线,与我讲起了拼搏、奋斗的艰辛与无奈;
    班长在财经学院研究生院任副院长,比当年在学校时更加成熟、更加稳健,如今必然表现出更加尊重友善、和睦共处的风范,关怀体恤、同情悲悯的胸怀。
    当学生说我们(老师们)时常扒着后门小窗口看时,我说:“那是责任,希望你们快快成长。”
    如今更多的是盼望,又是守望。
    你们的老师盼望你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你们的老师老了,守望我们自己的一方田地、一方净土,感激每一份温润、温馨、温暖,风起随风,云落淡然,静默一份安然。
    当车子开到我们小区门口时,我执意要下车。学生给我摘下保险带时,一再嘱咐我:“有事说话,一定效劳。”我很感动!
    不是只有学生,每一个人都应该有颗《感恩的心》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