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古网专访蔡国声杂项问答二

 芝润斋 2016-03-18

[转载]博古网专访蔡国声杂项问答二
   问:记得我曾见过一方象牙料的老图章,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化学的,我看像真的,与象牙分辨不开,有这种化学仿象牙的材料吗?
   答:化学料通称人造象牙。你说的那旧的仿牙料手感分量一定较轻,光泽灰暗,色泛黄,就是人造化学品老化的结果。质粗涩,性韧,用刀刻之有粘刀角的感觉,火烤之后会散发出化学树脂类物品的气味。尤其是印章表面的纹路呈规则的平行长线条纹,死板呆滞,与真象牙不规则的“人”字纹或网状纹相比较,差得很远,较易辨认。仿象牙料的声音清脆,与真象牙的声音截然不同。
   问:我记得那方化学图章的壁面的确有纵向的平行纹路,没有常说的“萝卜丝纹”看来这是真假象牙辨识的死穴:谢谢您。我前时曾经买过一个景泰蓝的罐盖,珐琅釉面肥厚,听人说是件老东西:当然,这件东西即便是明清时期的旧物,也不会有多大价值,但我想知道一下有关景泰蓝的知识

[转载]博古网专访蔡国声杂项问答二

[转载]博古网专访蔡国声杂项问答二
   答:景泰蓝,又称“掐丝珐琅器”。发展至明代中期的景泰年间,已经相当的成熟完美。景泰皇帝对于这种金属胎的工艺品尤为钟爱,以致富内的御用器具及装饰都少不了它,数量与品种为历代最多。且当时蓝色珐琅最为突出、名贵,称之“佛头蓝”、“宝蓝”。故人们把这种金属胎的掐丝珐琅器称作“景泰蓝”。
   明代景泰蓝,珐琅釉的色彩丰富,质地纯正,稳定而又有宝石光彩。釉面上的砂眼气泡较多,以致出现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凹坑,民间俗称“麻子”。缠枝莲为主体图案,趋繁缛。掐丝技术精熟,图案整齐,磨工细致、光润。有“景泰年制”四字款和“大明景泰年制”六字款的景泰蓝制品在明代晚期、清代早期及至近代、现代都有仿品。但从对制品的造型、制作、珐琅质、色彩、鎏金等方面作全方位观察,与明代景泰年间的工艺特色和时代风格相符合。
   清代乾隆时期是景泰蓝制作生产发展的高潮与巅峰期,乾隆本人对景泰蓝等古玩、工艺品也有特别的爱好。这一时期除了清官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外,还有广州、扬州、九江等地生产。从清中期传世的景泰蓝的特色也可看出,乾隆时期已完全摆脱了明代景泰蓝珐琅釉的暧色格调,克服了掐丝不匀、釉质不纯、胎体轻薄的缺点,技艺异常娴熟,成为我国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典范。

[转载]博古网专访蔡国声杂项问答二

   问:我买的那件罐盖釉面上有“麻子”,铜胎厚重,绿色也很纯正:,我不敢据此断定是件明清时的旧物,那是非分之想——但只要不是新做的,哪怕是民国时的东西,也好啊。我虽然不敢有“捡漏”的奢想,也真希望能歪打正着,挺有意思。您再说说时间较晚的景泰蓝制品的特点。
[转载]博古网专访蔡国声杂项问答二

   答:景泰蓝到了乾隆晚期逐步走向了衰落,嘉庆道光年间无所创新,同治以后,内务府造办处已经名存实亡,基本上处于停顿的状态,清廷所用的景泰蓝均靠民间的作坊来供应。而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刺激了民间的商营作坊业的生产,景泰蓝遂成为一种比较畅销的出口商品。先后有老天利、洋天利、德兴成、达古斋、志远堂等,以后又开设了大清工艺局、印铸局等官营作坊。
   民国时期景泰蓝的主要特点是珐琅砂眼消失,纯度提高,因而釉面光滑,气泡极少,打磨技术亦提高。但釉面和胎都显薄,手感分量轻,釉面缺乏旧珐琅的温润光泽。器物的口沿、底足、双耳、款识及掐丝部位所露出的金色黄中泛白,很薄,系采用镀金工艺制成,不是传统的鎏金制作手法。我们知道,镀金工艺是20世纪初期才传人中国的,这是民国时景泰蓝制品的一个辨识要点。
   问:那么请问,明清时期的制品与民国制品的 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答:纹饰。以缠枝莲纹为例,明清时期的莲花朵大而少,缠枝密度稀;民国以后莲花朵小且多,缠枝密度高。珐琅色彩。对比一下,二者差异很大,前者色纯正浑厚,不透明,绿色如松耳绿,红色带赭,白色如煮熟的鸡蛋白,黄即鹅黄,蓝色如靛,后者色彩总体偏暗而带透明。太庙铸造的放在祭礼桌上的供炉。宣德铜香炉的选料之精,可谓历代铜制品之最。据《明史》载,宣德初南主暹罗进献风磨铜31680斤,盖风磨铜质量极优,加入金银等30余种贵金属,反复冶炼4-12次后制成。宣德炉铸成后珠光宝气,晶莹温润。
   宣德香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据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共得5000尊,以后即封炉不铸。之后历代都有仿品出现。
   有一种明代宣德铜香炉,炉身光素不加纹饰,尽现“宣炉竹的古朴铜色和庄重造型。有的炉在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谓之“生金”,熠熠生辉。金箔大小相间,小者如雨点,大者如雪片,如此金色“雨雪竹交加,更显豪华气质。宣德炉的造型古朴庄重,做工精致,铸造采用当时先进的“失蜡法”工艺,铸成后再打磨,以致找不出拼模和铸口的痕迹。炉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长方形阳文款,六字二排,有晋唐遗风,宣德的“德”字中间少一横。经过数百年的岁月,至今真正的宣德炉可谓凤毛麟角。
   问:宣德炉的仿品实在太多,一般民间经手的铜炉,尽管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但已无任何收藏意义上的悬念存在,而“宣德炉”也逐渐成为了铜质香炉的代名词.我曾买一尊铜炉,不指望能捡一个“宣德炉”的漏,可总想买一尊较好一点的。您能否给我介绍一下有关铜炉的收藏信息?

[转载]博古网专访蔡国声杂项问答二
   答:质量好的现代仿宣德炉的铜质纯净细腻,色金黄偏红,表面点点细密的金色小花点如洒金,俗称“雨雪金”,炉体厚实而显灵巧,与清初之“宣炉”相似。这种炉的铸造工艺,采用了比较先进的金属合成与失蜡法浇铸技术,在造型上、重量上,可以说与宣炉相伯仲,但其铜质、皮壳、包浆、打磨的光洁度等,与真品相比差异就大了。虽然现代仿制宣炉用的是电解铜,铜质纯净,而且还加了些配方合金之类,但与真品之风磨铜、洒金中的真金箔片比较,就失之千里了,手抚之无滑润之感,显得笨拙。新品无包浆,尽管稍经作旧,但仍生涩浅薄。
在打磨上借助抛光机械,由于转速太快,光泽过分强烈,“火气”大而明显。

[转载]博古网专访蔡国声杂项问答二
   此外,近年来在上海东台路上有某古玩商人,见宣德铜香炉行情见好,遂至苏州专门组织人员精心仿制,工艺上精益求精,无论是铜质、色泽、包浆、造型、款识等都可以混同于真品之中使人难辨。有的甚至还以旧工白玉制作的狮耳、象鼻耳镶于其上,或在双素耳上包以足金片,使其提高身价,混入耳目。有许多台湾客商纷纷上当“落马”,当明察之。
   问:我曾见过数尊鼎式炉,嵌有“石叟”错银丝款,样子都挺好看,不知这种炉的鉴赏点在哪里?
   答:石叟,据《中国书画家人名大辞典》载:“石叟,明僧人。并不详其姓名里居,善制嵌银铜器,所作多文人几案间物,‘精雅绝伦’。款‘石叟’二字多在底,体兼篆隶,亦朴拙无俗韵。"
   真正鼎式炉是用翻砂法铸成,故炉的内壁较粗糙,铸痕明显。炉的铜质精细,在红铜中掺人其他稀有的金属成分,扣之发声清越。炉的外壳乌黑透亮,附有厚厚的一层自然淡黑色包浆,光可鉴人,与白色铮亮的嵌银装饰色泽形成强烈的对照。炉款用银丝嵌出“石叟”二字。纵向,以隶体出之,似东汉时期的八分书,有汉金凿款文字的遗韵。“石”字略小,“叟”字下方向左右二侧舒展。仿品一般比真品略小,以晚清到民国初的制品较多。主要鉴定依据:
   首先看其铜质。石叟嵌银器的铜质与宣德时的铜香炉类似,多稀有金属的成分,底部光亮的露胎处可看出,其色偏红而有神采,手感分量较重。仿品的铜质偏黄,胎壁薄,分量轻。
   其次看嵌银丝的工艺。真品的银丝极细,如人薄得很。为了追求早期的效果,制作者故意磨去表面的一些光泽。
 重量。前者重;后者偏轻。
 问:我真的了解景泰蓝的奥妙了,我想,我的运气不错,捡着“漏”了,那个罐盖绝对是乾隆时的东西,有意思!提到景泰蓝,就不能不让我想起同是明代的另一种代表铜制器——宣德炉,我早就听说,真正的宣德炉极其稀少,甚至民间的存世量几乎等于零,但许多炉底都写着“大明宣德年制”的字样,有关铜炉知识,您还要给我讲讲
   答:宣德炉是明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为郊坛发,嵌银工艺高超,回纹转折见棱见角,而在图案的盘曲圆润处却柔软如丝。四百余年沧桑至今,细审银丝若断若连,似藕断丝连,一任自然。仿品的银丝粗如棕毛,嵌制工艺生硬,无若断若连的现象。
   第三看包浆。因为包浆是岁月的留痕,效果显然不是用化学处理的方法所能达到,所以真品的表皮有一层厚厚的包浆皮壳,其色偏黑有光泽,能随表皮工艺的凹凸变化而变化。仿品的包浆薄,变化
少,光泽的亮度亦差。
 第四,当代也有仿“石叟”嵌银铜器,其包浆、色彩全靠化学处理,与真品的差异很大,比较容易鉴别。此外,真品系用翻砂铸造,所以内壁粗糙,有砂结、砂孔等痕迹。而现代仿品均系用失蜡法浇铸,工艺虽先进,但与明代真品翻砂工艺相比则显得精巧有余,浑朴不足了。
   问:其实,民国时代的仿“石叟”鼎式炉,在今天看来,也已经是较为难得了,这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已经是退而求其次的首先要求了,最关键的是千万别用大价钱买了新仿品,我看,还是由您这样的专家来掌眼,心里踏实。我还想请教你几个有关文房四宝方面的问题,您是我国杂项方面的鉴定专家,有些属于基本常识性问题,本不应打搅您,但今天的机会难得,所以请您原谅 关于砚台的鉴定,您已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了,我只想请教两个制砚名人,第一个是制砚名手顾二娘.
   答:顾二娘又名顾青娘,吴门人(江苏苏州)。原姓邹,顾姓是她的夫姓。夫家住苏州专诸巷,四代家传制砚。明清时苏州地区工艺美术蓬勃发展,名家辈出,砚雕与书画、玉雕、砖雕、竹木牙雕等彼此借鉴和渗透,无疑对顾二娘的成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康熙后期和雍正、乾隆年间,她已成为琢砚的一代高手。顾二娘制砚的材质一定是端溪的老坑佳石。琢砚以随形略加雕琢为主导思想,古朴典雅,自然圆润,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前人曾评其砚“不拘形式,随意制之”、“温纯古雅”。
   仿制顾二娘砚大致有两种情况:
   首先是取旧刻工的端砚加款。要知道顾二娘是清初时人,而所选加款砚若与原时代风格不合,不管是佳石还是良工,皆应列为伪作。同时,后加款中的刻款刀法、刀痕,由于时代的差异,表现出的风格和痕迹、色泽都不一致,较易辨认。其次用质量较差的端砚和产自苏州近郊的蠖村石来仿制顾二娘砚。蠖村石为山坑,呈灰青、灰黄色,质枯、松若泥,易吸水,不发墨,琢成砚式多为篾子砚、菌形砚,篆款藏于蔑子和菌菇之中,须细察方能发现。无论雕工还是刻款,与真品相比终显粗劣。特别要说明的是,蠖材石砚多产于清代晚期,鉴别时都划归伪品范围。
   问:民国时的另一位制砚名手陈端友?
   答:陈端友是民国时期海派砚雕的创始人,名介,字介持,江苏常熟人。从小酷爱雕刻艺术,曾在扬州学艺,后迁上海,结识了吴昌硕等海派书画名家。他刻苦钻研,并不断吸取各方面的传统艺术营养,创作出了许多砚雕艺术精品。陈端友刻砚,摹刻传神,以刻自然物体为主,鸟兽、草虫、花果、古钟、钱币等无不精工巧妙,写实功力极强。他创作态度严谨,从不轻易捉刀,所刻之物必深思熟虑,再三琢磨。一方砚台的雕琢时间,有的长达数年。他自认为精品的砚台,往往自制砚盒。陈端友一生制砚不多,仅40余方,且流散各处难以寻觅。

[转载]博古网专访蔡国声杂项问答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