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AR),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疾病。 包含三个内容: 一是AR是鼻黏膜非感染性疾病,抗炎是本病治疗的主要措施; 二是致病因素是变应原,提示控制环境和免疫治疗的合理性; 三是本病特征是“主要”由IgE介导,考虑有非IgE介导的Th2反应存在的可能。
变应性鼻炎诱发多种疾病
“城区居民与乡村居民相比罹患与植物相关的呼吸道疾患几率更高。
速发相 &迟发相 ↓↓↓ 分类与分度
诊断 治疗 1.抗组胺药 2.糖皮质激素 3.抗白三烯药 4.色酮类药 5.鼻内减充血剂 6.鼻内抗胆碱能药物 7.中药 1.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物:推荐使用第二代或新型H1抗组胺药,对抑制喷嚏和流涕有显著作用。 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 适应证:轻度间歇性和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 炎;与鼻内局部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鼻内糖皮质激素疗程不少于12周。对其他药物治疗无反应或不能耐受鼻用药物的重症患者可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短期治疗。不推荐鼻内注射。 鼻内糖皮质激素正确使用方法 1.轻轻摇匀喷瓶; 2.头微低下; 3.右手拿瓶喷左鼻孔,将瓶口刚好伸入鼻腔,稍微转向外侧壁,喷雾1~2次; 4.左手拿瓶喷右鼻孔,重复上述步骤; 5.喷鼻时避免用力吸气。 3.抗白三烯药物 抗白三烯药物: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有效。 4.色酮类药物 色酮类药物:对缓解鼻部症状有一定效果,滴眼液对缓解眼部症状有效。 5.鼻内减充血剂 鼻内减充血剂:对鼻黏膜充血引起的鼻塞症状有缓解作用,疗程应控制在7天以内。 6.鼻内抗胆碱能药物 鼻内抗胆碱能药物:可有效抑制流涕。
变应性鼻炎的阶梯治疗方案 不同药物对鼻炎症状的作用比较
适应证:主要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成人和儿童(5岁以上)、由尘螨或花粉导致的变应性鼻炎。 禁忌证:①合并持续性哮喘(FEV1或PEF<预期值的85%) ;②患者正在使用β受体阻断剂;③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④5岁以下儿童;⑤妊娠期妇女;⑥患者无法理解治疗的风险性和局限性,或无法接受治疗方案。 不良反应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全身反应症状程度分级及抢救措施见表1。
免疫治疗注意事项 1.在抢救设施和科室设置完备的三级医院开展。 2.人员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注重医护合作。 3.治疗前明确诊断,除SPT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患者的特应性体质,特别强调患者的症状由接触变应原诱发。 4.强调与呼吸内科和麻醉科等相关科室协作,确保抢救流程顺畅。 5.患者与患儿家长能正确认识免疫治疗的疗效和风险性,避免对疗效希望过高而盲目接受治疗。 6.合并哮喘时应在呼吸内科控制哮喘症状和改善肺功能的前提下开展治疗。 免疫治疗面临的问题 1.疗程较长:一般需2~3年; 2.价格较高; 3.患者期望值较高,希望“根治”。 4.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5.标准化变应原制剂品种较单一。 过敏性鼻炎治疗-方案和时机的选择 疗 效 评 定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 VAS)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免疫治疗的远期疗效评定应在疗程结束2年后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