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自古行脚天下,或走幽径,或渡独舟,或坐孤峰。然今人学禅,喜在屋舍内一味打坐,却不知先有行而后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行。永嘉禅师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故唯在自然中,独处日月下,一心望山峰,胜过坐七日。——纯道题记 春日的傍晚,独坐空谷,暮霭乍起,沏茶品茗,茶汤透亮,有种粮食的清味,轻轻的拿起,放下。面前的简易茶台,是初至此地时就地取材,从废弃的木柴中,找到半边老门板搭起的。木板久经日晒雨淋,已成灰色,看起来很自然,木纹清晰,保留着生锈的铁链环,茶台与环境很协调。 此时四周的鸟儿们仍在鸣叫,听起来有些寂寥,没有日间的欢欣,仿佛鸟儿的心也静下来。望对面石山,一字排开,壁立千仞,山脚升起的薄雾,给坚硬的山体披上淡蓝色的薄纱,浅云遮腰,山愈发显得高耸入云,缥缈柔和,山无语,清净庄严。作画于此,品茗望山,观察体悟,面对亿万年存在之天地大物,渺小的我,如白驹过隙与之相处些岁月,画山,生死契阔。 天色渐暗,天空升起半边月,群峰点起夜灯,似星辰仙境。遥想兰亭盛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俯仰天地,畅叙幽情;尘世三两成群,人山人海,众人于舒适喧哗处得乐趣。余问道山中,于沉寂淡泊寻生命源头。为学日增,为道日减。感受天地亘古清明,涤荡尘怀,下学上达,默契神会,内营丘壑,不知然而然。心师目,目师华山,心与华岳皆为师。师其意不在迹象,以形写神,形与心手相凑相忘。作画表达事物,是无尽的反复推敲修改,牵一发而动全身,落笔满足无限条件,造型色彩与时空虚实,感性与理念,自然传统与创造等,画面关系不断发展,形成局部与整体有力的统一,饱满真实而存在。 山居条件简陋,心灵富足。山溪清澈,烟霞晴岚,花鸟虫鱼自由自在。赏风千岩万壑,雪山圣洁,秋山绚丽,夏山苍翠,春山生机,身心融入山林,云深松老,鹤梦悠哉。寒冬酷暑,如石如树,共阴晴风雪,过着原始的生活,反省与思考,或者什么都不做,思想在苦修中扎根,画其山光水色,丘园养素,嵇康言: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日前收到二十五年前同学江波兄发余微信:今天看画论,写黄公望一段,“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这不是田学森吗? 昨日禅艺会主编先生问我:本周六的稿子写好了吗?于是一夜间努力写下此拙文。记得柳子厚曾言道:余每为文,必不敢以慢心为之。唐宋八大家之一尚且如此,行文若非正心诚意,未动笔即远矣,故不敢怠慢。 2016年3月16日记于华山 感谢分享山巅感悟 《禅艺会》读者抢鲜悦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