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印章的后期处理:“做印”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看到这个配图,有没有蒙圈?

这是张国立老师演的一部讲述老北京琉璃厂的古玩故事的电视剧,名字好像叫《五月槐花香》(如果没看过,建议看看),里面就有“做旧”的情节,意思就是把一件现当代的艺术品,用一些手段、手法,让它变成一件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个时代的作品,“做旧”手法有多种多样,比方化学药剂浸蚀法、火烧、水煮加热法、深埋地下土浸法、虫蛀鼠咬法等等等等。总之这是一件不正常的手段,通常是为人不齿,也不道德,但古往今来,文玩行内,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去逛古玩市场,行家说某个东西“新”就是告诉你这东西有可能是“做旧”做出来的。


以上纯属扯闲篇,接下来归入正题,说说印章的“做旧”。

除了上述的“做旧”,是为了仿冒古人的作品,是不道德不正常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外。一方篆刻作品篆刻完成之后,通常会一个步骤,就是“做印”。

为啥要做印


对,跟上面说的一样,是为了做旧,追求古意,让一件篆刻作品看上去像是经历了岁月,古香古色,古朴意味浓重。篆刻作品完成后,为了使它看上去像是经历了一些岁月的金石作品,古意盎然,就会人为的采取敲边,锥刺、磨擦等动作,使印面变得更加有剥蚀感,呈现古意。


比如吴昌硕大师的“破荷亭”一印,上边栏完全破掉,而下边栏几乎完全保留,固然有章法上的安排,但后期的做印应当也起了不小功夫,破上边是为了透气,左右两边更是直接借边,使整个印面就像是一座亭子,意趣佳妙。


再比如,来楚生的名印“息交以绝游”,“息“字、“绝”字的头部,“绝”字的左边,“游”的左边,如果不是做印,很可能就让人喘不过气来,因此,在很多篆刻作品里,做印的后期处理,调整章法布局,弥补作品的不完善点,作用都是很大的。

据说文彭老爷子最初做印的方法是石头章刻完成之后,就让童子把石章放到一个木头盒子里,一天到晚不停地摇动,最后呈现出来天然的磕碰痕迹。历史上还有一些大的篆刻家,把刻好的印章往地上扔,以便随意摔出来古香古色的意味,当然,那时候的地是土地,不是现在水泥地或大理石、地板砖,要不,早摔坏了。

随着历史发展,做印慢慢成为一种篆刻技法。但这种技法,据说还没有准确的定义,目前我还以“做印”来表述。

做印的方法


上面提到古人用随意撞击的方式创造古意,显然有点“撞大运”的意思,要是撞不好,很有可能撞坏一件好作品。因此,现在的做印方法已渐渐系统化,而不是随意为之了。现在流行的方法是:

用刀刃、刀角、刀杆或者专门的金属硬块,甚至还有用其他较硬的印石,来有目的的又随意的(这个太不好表达了)敲打印章边缘,力度一定要适中,太轻不出痕迹,太重容易破碎,宜轻不宜重地慢慢敲打。为什么是有目的呢,就是,一方印章刻完之后,在印面上有那些布局上的问题需要处理,可以用做印来弥补,一方面制造出新意,破形出新,一方面增加对比均衡轻重,既在没有冲突时制造冲突,又在冲突过当时弥合冲突。


还可以使用刀尖、锥子在印面上直接凿击,目的也是为了做旧,让印面似乎经历了岁月,有古意。

还有一种比较温和的做印方法,是把细砂、细盐或者金属丝、碎木屑等东西包扎起来,做成软布包扎起来的小锤子,用它直接锤打印面,或者磨擦印面、印角,这个其实是为了使印面的边角不再锐利,变柔和,现在很多人直接拿印刀的棱角刮擦印边与印角,也大抵起到这个作用。

总之,做印讲究的是“有意的随意”,有意是指的有目的性地去做,随意是指无意识地创造天然古意,这是做印中的一对矛盾,此中的窍门,怕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更清楚。

哪些地方该做,哪些地方不该做,随着每个人对艺术理解的不同而不同,但艺术有其深层次的规律,如何做印,也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地创作,不断地探求,总之做印的结果是使篆刻作品呈现既古香古色、古意盎然,又天然生动、合乎自然的面貌就最好,既有意做印,又不过份做印,这大抵是做印这个概念上的又一对矛盾吧。

当然,有些印,比如刻工精细的铁线篆之类的精细金石味的印面,追求的是工整,有时候,就不需要做印。因此,做印并不是篆刻的必备流程。

(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3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