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艺术差异看林风眠的现代性(上)
20世纪的中国美术随着时代的巨变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这样的艺术动荡是千年文明史上少见的景象。林风眠先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融合中西的艺术大师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早年留学欧洲,在不断的学习中体会到中西艺术之异同,并取各家所长,调和中西。他的艺术创作之路在20世纪的中国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时至今日,他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而言仍然富于启迪性。从林风眠作品的艺术风格上看,他的图式既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又具备西画造型、光线、色彩的技法,中西融汇,实为难得。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了个人画展。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卒于1991年8月18日,终年91岁。
林风眠艺术思想的现代性——艺术社会化
在传统意义上讲,文人画因其诗书画一体的性质而具有了诗性的审美,但也正是这种文人气质使得中国画在审美和欣赏中难以普及发扬。然后在20世纪社会各界急于推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虽然尝试以现代化的表现手法普及艺术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功利性却也造成了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这种普及背后的深层思想含义。 北京艺术大会的目的是“实行整个的艺术运动,促进社会艺术化”,“使一般民众得有与艺术接近之机会”。虽然艺术大会引起北京民众的关注,却终以失败告终。但这次失败并不能抹杀林风眠对艺术社会化的不懈努力。
图1《民间》
1926年所作的《民间》(图1)是林风眠对人生命运的关切转化为对不公平社会的无声控诉和反抗的代表作品。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两个赤膊的农民正愁苦地坐在街头集市的地摊旁,背后为生存奔波的人群如同在流动一般,画面具有一种压迫感,流露着沉闷和郁抑。这是林风眠回国以后接触社会现实的第一幅油画创作,展示了林风眠对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这幅作品表现了旧中国人民的落后和贫穷,也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风貌。第二年,林风眠创作了油画《人道》(图2),这件作品画面上充塞着绞架、锁链和无数男女殉难者的形象。背景黑暗,只有一具女尸露着微弱的亮色。此画曾在南京的通俗教育馆艺术部大楼举办的第一届美术展览上展出。林文铮撰文评这幅画:“这一幅不是描写被自然摧残的苦痛,而是直接描写人类自相残杀的恶性,作家沉痛的情绪,可于人物之姿态及着色上领略得到!我们试举目四顾,何处不是人食人的气象?从横的方面看起来,这一幅画可以说是中国现状之背影,亦即是全世界之剖面图!从纵的方面看起来,可以说是自有宇宙以来人类本性的象征!”林风眠也自谓此画创作动机是因为从北京跑到南京,老是听到和看到杀人的消息。他通过强烈的色彩、姿态与造型来表达社会和生命本身的混乱与痛苦。
图2《人道》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林风眠在当时实践了其艺术密切联系群众、艺术社会化的思想主张,将绘画作品从文人情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而表现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现象。这种对现实的关注,使其思想、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特质。
|
|
来自: 老刘tdrhg > 《三十四、画作/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