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东方竹马 2016-03-19

由于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占据着强势的地位,拥有事实上的主动权,所以应当有更强烈的自我约束的意识,和更强的自觉性。

为此《大学》的作者引用了一段非常有启示性的话。

 

孟献子曰: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严格的说,孟献子的这些话,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一个礼字。礼是义在现实中的表现,形象的说,礼就是在自己的周围画一个圈,让自己的行为不超出这个圈外,不去侵占和伤害他人的利益。

只要在礼的这范围之内,即使多也是义,所以非但可以心安理得的拥有,而且也应当心安理得的拥有,否则就是破坏了义利之防。

但是,超越了这个范围,即使到圈外拿了一小点东西,也是不合于礼的,不义的行为。对此史记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非常有意义。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

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

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首先,我们看这句话,“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不就是礼和义吗?

接下来,司马迁连续讲了这个人的两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渐次深入的看到一个君子的,当然也是一种恰当有效的财富观。

第一个故事叫“嗜鱼不受鱼”很显然这是一种立足长远的利益观。

第二个故事更有名叫“拔葵出妻”,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对民的仁爱,但是从本质上,民才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才是这个丞相的基础。所以对民的仁,就是在巩固其自身的利益基础,所以仍旧是一种立足成员的财富观。

 

所以,《大学》的作者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简单的说就是,拥有仁德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让度出去了一些利益,其实却是巩固了自身的利益基础,缺乏仁德的人,其实是在通过损害自身利益,来换取当前的财物。

 

所以,那些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是缺乏财富意识的思想,遵从于儒家思想,就要以损失现实利益为代价的想法,实在是一种浅薄的想法。其实儒家的,乃至整个的中国传统的思想,不过是一种着眼于长远,放眼于整体的思想,具体到利益问题,或者说财富观上,也不过是一种通过利他而利己,甚至是通过不不利于人而更利己的财富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