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庵埠古港(收藏)

 凤州鸣 2016-03-19

漫话庵埠古港

  庵埠是潮汕平原的一个大镇,位于潮州市南端,毗邻揭阳、澄海、汕头市区。庵埠镇古称龙溪都,置于北宋元丰(1078-1085)之前。先达林熙春有言:龙溪以网络群流得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龙溪都从揭阳县割归海阳县,称割龙归海

  庵埠在韩江西溪边,紧靠鸵济河,北宋时还是滨海地方。徽宗(赵佶)大观四年(1110),庵埠开始有郭姓来此定居,创立郭陇乡,随后扬、陈、王等诸姓也来此定居。到了南宋淳熙年间,已经创立了不少乡寨,那时这里尚属海滨,海水延伸至桑浦山脚,在浮聚成陆的地方,高处为埠,低处为陇,周围各乡以定居者代族为名,称薛陇、刘陇、马陇等等。后来经济发展了,各乡集中在黄陇集市,该处有一白云古庵,故名为庵埠。那时已有海船在此停泊,从湖头至水吼桥一带,均是泊船的处所,有咸鱼踏头、盐踏头等古代码头旧迹,但集市却在庵埠。在湖头附近现已成为低洼田的地里,曾发掘出埋在泥里的古船、古钱和茶叶的残渣。《潮州府志》说:庵埠集百货之舟,如蜂屯蚁聚。到了宋代末年,庵埠以南的海滩也已成陆,成为鸵浦盐场。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四年(1220),潮州水军移驻鸵浦场以扼海道,就是控制进出庵埠的海船航道。直至明代,庵埠湖头乡附近还有造船厂,为府宪建造兵船。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统一了台湾。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宣布广东的广州、江苏的松江、浙江的宁波、福建的泉州为对外贸易港口,同时设粤、江、浙、闽等四个海关。粤海关成立后,在广东沿海设了6个总口,潮州府属的海关总口设在庵埠,至今庵埠仍保存着雍正八年(1730)设立的庵埠海关地界石碑。

  康熙二十一年(1682),苏州建立潮州会馆,乾隆帝南巡时,专门赏赠居住苏州的潮商,足见潮商之实力。

  乾隆年间,陈美是航运贾商,常贩运物资于潮州和苏杭之间,常到灵隐寺捐款,在捐题簿上错把一十两银子连笔写成,引起方丈和到此微服出巡化妆成员外的乾隆皇帝注意。在闲聊中陈美向员外感叹营运过程一路关卡重重,关关要税,生意难做。乾隆便笑称合作生意,并声明不出钱只出字,写了天子共商四个字,并告诉他制成一面黄旗挂在货船上。自从有了黄令旗之后,陈美的货船没有人敢收税而财源滚滚成为巨富,并在家乡买地建下豪宅。如今庵埠镇大鉴管区西畔下埕大榕树旁的大厝内,建成的三进二火巷、一后包一前埕一花园有99个门户的大院。当年乾隆皇帝书写天子共商的四个大字赠给从事航运业的庵埠人陈美府第还保存完好。

  庵埠港在郡城(潮州)南六十里,地当海、澄交界,实为海、揭、潮、澄四县之通市,商贾辐辏,水陆交通,有梅溪直通沙汕头而出外海。乾隆年间这里成为一大港市。乾隆十四年(1749)以吴越八闽之舶,时挟资来游,丛聚众,移通判以驻其地。庵埠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商贸港。其出海口溪东港仍保持繁荣景象。舟辑停泊,若峰屯蚁聚。庵埠东面梅溪码头商贾舟辑辐辏。而庵埠与内陆交通,除沿梅溪上潮州外,还借助中离溪内河西北通揭阳地美都北炮台,东北达海阳上莆都彩塘市诸处。此时的庵埠实为()、潮()、揭()、澄 ()四邑商贾辐辏,海船云集,逐日市。当时潮州、樟林、东陇等处货物均来在梅溪,汕头及别埠物米谷也兼时来庵。港内各乡驳船、桃夫云集,船载肩挑,分运内洋乡村。庵埠港到了清代前期,在庵埠港内停泊并征税的商货船有:往上海黄白糖船,往潮阳木排,往琼州铁锅船,往达濠、蓬州、鸵浦装零星木头的货船,还有出口和进口装豆麦各货的福建东都船。此外,还有往潮阳各地渡船,往潮揭小货船、钢桩船等。可见庵埠是颇具规模的。然而,从道光末年始,庵埠所处的韩江下游双溪口一带,淤积日渐严重。经多次疏浚,屡浚屡塞。庵埠的地理优势逐渐丧失。位于20余里外的沙汕头(今汕头)便代而起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