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头船,再起航

 铭记心间 2022-09-15 发布于广东

红头船,再起航(羊) 林伦伦

  听潮汕后生仔王以诺在“中国好声音”上唱潮语歌曲《红头船》,不禁为之心潮澎湃。因为潮语歌曲虽多,但能真正唱出潮人精神者鲜矣:“红头船,承载海边的梦;家己人,连接骨肉的潮汕人;扬起不落的风帆,永不停息远航!”我在朋友圈转发消息后,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点赞:歌曲唱出潮人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闯天下的精神。

  红头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清朝政府因为海禁加强对出海船只的管理,要求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沿海商船和渔船必须用不同颜色的油漆涂饰船头和桅杆,以示区别;海船两侧还要刊刻字号,写明某省某州县某字某号船。这是为了方便沿海官兵观察海面情况,发现和捕捉违规船只。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政府再开海禁,广东的红头船可以合法地随着季风下南洋或北上上海、青岛,乃至日本、高丽了。而澄海的樟林港,就是当时下南洋最著名的港口,不仅仅粤东的潮人和客家人,还有许多赣南、闽南人也从樟林港乘船出发。

  如果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正式开海禁,准许老百姓搞对外贸易开始算起,潮人下南洋创业的历史已经有近400年了。据《广东省志·华侨志》称:“潮汕地区在对暹贸易中走在前头,澄海县的樟林港很快便成为潮汕地区同暹罗进行'红头船贸易’的繁荣商港。在暹罗华侨中,潮州人人数逐步占了优势。”史志记载,从道光二年至咸丰八年(1822-1858年)的36年间,旅居暹罗的华人从4万多人猛增至150万多人,其中约有近90万人是从樟林港乘红头船出洋“过番”的。

  祖籍樟林的著名散文大师秦牧在《樟林古港碑记》中写道:“樟林……在历史上,它曾经是粤东第一大港……那时它帆樯云集,货栈成行。红头船……从这里装载旅客和货物,乘风破浪,扬帆远征,北上直达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南下出航暹罗、交趾、新加坡诸邦。樟林作为一个繁盛的港口,历时长达一个世纪以上,那时,它曾被喻为'海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在那近400年时间里,潮州人前赴后继、络绎不绝地从樟林古港扬帆起航,下南洋去闯荡天下,成就了举世闻名的潮州商帮,也成就了陈慈黉、蓝金生等著名的潮商和侨领。

  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陈宣衣)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鸦片战争后,他随红头船南来北往装卸货物,或当舵工。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年近18岁的陈焕荣回乡娶妻成家,隔年(1843年)生长子陈慈黉。后来,他自购船只,自任船主,航行于上海、天津、青岛、香港、汕头和南洋各地,成为当年樟林港最著名的红头船主,人称“船主佛”。

  蓝金生也是因为家里穷得日食难度,为了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东拼西借凑齐了船票钱,搭上红头船前往星洲(现新加坡)谋生,从做苦力、杂工开始,直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了生意头脑,才看准商机,从贩卖日杂用品的小生意做起,靠着勤俭节约积累了资金,然后购买了小货船,开起了“蓝裕盛”商号,在新加坡、泰国等地逐渐发展了大米、糖业贸易等生意。后来又与人合作在新加坡组建“四海通银行”,发展华侨金融事业,成为华侨富商。

  潮语歌谣唱道:“食到无,背起衫包过暹罗。”谚语则云:“无可奈何舂甜粿。”如果不是家中穷苦窘迫、穷则思变,谁去下南洋啊?!回首看看每一位华侨富商的成功之路,无一不是敢于闯荡、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的。

  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潮州商会与香港中西区民政事务处共同发起,在中西区临近中山公园的海滨长廊建造了红头船塑像,其碑记云:“潮人先辈为了生存和梦想,乘坐红头船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寻求发展。红头船成为潮人族群的一个重要的象征。红头船是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各地华侨同祖国联系的纽带……红头船精神是以'勇于拼搏、同舟共济、诚实守信’为主要内涵……”如今,澄海区设立红头船公园,在樟林重造红头船设置于古港旧河道,汕头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展览大厅展出大型的红头船模型,都是基于相同的传承和弘扬红头船精神的宗旨。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和美侨乡建设中,红头船扬帆再起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