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伟俊:没有一种势,可以逃过国运的安排

 月丫儿589 2016-03-19




人物介绍

邹伟俊

邹伟俊,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上世纪七十年初弃文从医,经组织上安排赴江苏省中医院跟随其祖父邹云翔院长(系中医孟河医派传人)学习传统中医孟河医派,学成后曾在皖省和县人民医院及南京市江浦县人民医院的中医科悬医济世。1988年调入南京市江浦县中医院,任门诊部副主任。2003年1月正式退休。


生平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中医学术研究论文数十篇,达三十多万言,又曾出版过《唯象中医学概论》、《当代中医新思潮》、《娱乐养生》、《张简斋医案》、《健康百岁》、《邹云翔晚年医案》等著作及编著达百万余言。1980年代及1990年代曾二次获得南京市优秀科技人员称号。2007年被南京市档案局评选为“南京百位名人”之一。曾任江浦县政协委员三届,并于1990年代中期当选为江浦县政协常委。



采访笔记


“人已经千疮百孔,奈何中医?中医是在大时代下的一种势,没有一种势,可以逃过国运的安排。”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这位其貌不扬的老者,他像极了《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


南京高年资中医师,君和堂南京医馆坐堂医生邹伟俊,擅治各种中医内科病及疑难杂症。


他寓所的三台电脑整天不歇,诸多弟子忙着数据整理,文字记录,视频制作,字幕输入。“他们都是志愿者,我要完成一万例可视性医案,这对将来中医临床教育有参考意义,对中医疾病谱大数据的整理,是极有价值的,将是中医医案的永乐大典。”


他说,此生有三个二十年可述。第一个二十年,遭遇文化浩劫,在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中渡过,他庆幸在祖父,一代孟河名医,金陵医派奠基人邹云翔的庇护下,有个机会可以两耳学中医,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研读中医经典,孟河医书。“我是南大中文系毕业的,有一点国文底子,这些典籍读来让我如痴如醉。”


第二个二十年,已是商业医疗泛滥,人心不古的年代,中医也在世风面前一败涂地,在体制内行医,他备感折磨,动过放弃的念头,幸有钱学森等大师的指点,让他重振信心,继续前行。“钱学森在来信中说,中医是超越科学的,可以站在现代医学制高点,一定会大有作为。”鸿雁款曲,他与钱学森书信往来,多达五十九封。


第三个二十年,他离开体制,继续行医,终于迎来了最好的时光。“国运隆,中医盛,中国提倡和谐社会,倡导国学,不再提倡急功近利,这与孟河医派的观念高度吻合,和缓。”他开始做大量工作,传播中医,激浊扬清。


一个七十四岁的老者,给自己定下的计划是惊世骇俗的:一万例可视性医案,“健康百岁”养生系列讲座,回归启蒙讲座系列,十多部《旧时著述》修订整理,200万字《荒石园的收藏》怀旧大散文集,《中华成语系统》专著。他说,希望人生在余下的三十年完成这些事,“六大事,我不着急,我就与这些世俗之徒耗时间,磕到底,看谁熬过谁。”


他是孟河医派传人,深谙和缓之道,用药轻灵,这与两度抽离乱世,逃出生天的做派如出一辙。“孟河医派还要发展,近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无毒之中药,追求用药无毒副作用,小小一纸包,三五克,两三钱,可吃一年,两年,三年,中药成了民间真正的保健品。”




弃文从医

战乱之年,面对麻木的人心,鲁迅曾弃医从文,希冀用手中的笔唤醒民众沉睡的灵魂;文革岁月,目睹传统被践踏,邹伟俊弃文从医,为中医文化营造坚定堡垒。


1966年,邹伟俊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本以为日后会以笔杆书写下半生,谁知文革卷起巨浪,劈头砸向了他最爱的传统文化。邹伟俊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成长,痛心疾首而又毫无他法,扼腕之时获得上级支持,得到了学习中医的机会,虽然是一次被动的选择,但却在压抑的环境下给了他一丝喘息。邹伟俊立即抓住机遇,跟随祖父——一代孟河名医,金陵医派奠基人邹云翔学习中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在那个纷繁忧扰的年代,中医不仅成了邹伟俊的职业工作,更是他的精神支柱,“ 有了中医总归好一点,人生还有个寄托。”


邹伟俊的祖父邹云翔,是江苏省中医医院的老院长、国内中医大家。祖父对其长孙寄予厚望,为了孟河医派传之有人,80高龄坚持临床门诊,直到邹伟俊学成才退下临症一线。而邹伟俊三十岁才开始学中医,虽跟着大师学医,但缺失的知识需要巨大的付出。邹伟俊从不夸口这个过程,他总是用缓慢平淡的语调讲述这段人生故事,与孟河医派的和缓之道正相吻合。



复兴中医


邹伟俊与中医相遇,也许对双方都是幸运。


孟河医派的形成可追溯至东周时期的著名医家医和与医缓,其特点在于和缓。“和是要和谐,缓是不能浮躁,要有耐心,而这正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思路不合,不合就意味着容易埋没。”邹俊伟说。而今孟河医派传习者众,靠的就是像邹云翔、邹俊伟这些医家的不懈坚持。


邹伟俊常用“努力”两字形容自己,当年中医药受西医冲击而一落千丈,对任何中医人都是椎心泣血之事,但邹伟俊拒绝一蹶不振,他借祖父邹云翔的强大“东风”,到处奔波,为中医鼓与呼,发起过中医多学科研究,举办过医易函授,创建过唯象中医研究会,影响国内中医界,甚至引起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深切关注。而钱老认为,中医是医学之出路,他非常相信、重视中医,连续与他通信近60封。得到钱老的鼓励,邹俊伟每每在遇到挫折之时都能挺过去,走得再远些。


就这样,他努力了整整20年,虽有二位贵人相助,但随着他们的离世和体制内的条框之限,邹伟俊觉得自己越发力不从心,但路还要走下去,中医的根不能断。“体制内我算是个失败者,所以我就想在体制外再去闯一闯。”1995年,他选择离开体制内,为弘扬中医争取新的机会。


“前20年在体制内的感受是蛮艰难的,而今这20年社会进步了,提倡和谐社会,浮躁脚步也慢下来了,我这个孟河医派可以大张旗鼓搞了。”


现在,邹伟俊除了应诊和讲座,还在整理门诊视频记录,他发现,医者看病时的语气和用词对病人的影响很大,前人门诊没有临床视频分外可惜,于是他决定从今做起,为后世留下巨大的研究宝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推广中医,发现孟河—金陵医派新的发展空间,再加以填补,这是邹伟俊这二十年来乐此不疲的事情。


他与中医相遇后,便无法放下,下半生的劳苦奔波都献于它,既是责任,也有快乐。如今邹伟俊已过古稀之年,但他决意要见到中医再度辉煌发展之时,他说,“我有耐心,要为中医再奋斗30年。”




口 述 实 录




唐晔

您觉得,中医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邹伟俊

我觉得不可能一步登天,需要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我有足够的耐心,还准备耐心30年。现在西医是主流医学,所以我必须加紧努力,我就准备干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坚持“孟河—金陵医派”的用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发展到用药没有毒副作用。这个孟河医家也提倡过的,也不能说光是我在发展,但是我在这条路上可以走得更远。

用药没有毒副作用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药可以长年累月吃,而没有发现病人被吃坏了。人道是“是药三分毒”,我要做到“是药无毒”,我20年来就是在干这样的事。

怎么能“无毒”呢?我惯用小剂量,一小包,二两左右,而且要吃两天。为什么要这么用药?如今的人可谓是千疮百孔,因为生活方式变了,身体受伤害了,生病后被西药伤害了,你再给他来个毒副作用,怎么行?现在的人,身体素质跟以前的人也不同了,用药也要改变了。

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病人的伤害,获得中药的最小有效量,这就是保健品。而且,我这样用药也便宜得很,如果能够站得住脚,对老百姓都有好处。

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平等的,病人这么信任你,医生就要处处考虑病人的生命利益,还包括医药费用。我现在限号了,一个上午只看20多个门诊,我的病人跟我感情非常融洽,与每个病人都充分作心灵沟通,这样,药效也提高了,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最远有从黑龙江、海南岛、云南、新疆过来,机票钱都比药钱贵。对那些病人,我开药一开就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有一年。

第二,我坚持在做门诊视频记录。我多年来发现,病人很愿意听我说话,来门诊听我说话,病似乎都减轻了一半,所以有年轻人就建议我把与病人言语沟通保存下来,从2008年就开始录视频,声音、表情、语气都录下来。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保存下来对后人学习中医有参考意义。许多年轻人看了视频以后很兴奋,觉得好像是在看电视剧,现在已经录下两三千例了。

我寓所的几台电脑,一台是专门存储视频的,还有一台输入文字文本,整理、制作、字幕,还有一台电脑是我随身携带的。有一群年轻人自愿帮我做这些工作,都是义工。这是我的运气好,不然什么都做不起来。
唐晔

您现在主要看什么病?
邹伟俊

都看,我不选择。我要以此考察21世纪的中医还能有何作为,这需要一个大的样本:一万例——一万个病人,这样,你才可以研究、统计现在的中医,像孟河医派还能解决什么问题,我要留给后人这批资料。
唐晔

您现在有没有最想做的事情?
邹伟俊

就是弘扬中医。一万例可视性医案也只是其中一件事情,剩下还有五件呢。

第二件,养生之道,现在大家都在搞养生,我退出体制后,在无锡搞了一个“健康百岁”养生讲座,老年人对这个特别有兴趣。我光是做养生讲座就做了很多年,后来在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做了一个《健康百岁》节目,做了三年,出了一本书,100万字。这件事还要认认真真干,我提倡全面养生,一个人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都是养生。

第三件,我本来并不是学中医的,而是中文系毕业的,退休后我就开始写怀旧大散文,写了两百万字的《荒石园的收藏》,从中已出了一本三十多万字的书,写书是要精雕细刻的。

第四件,中国的文学、汉字出了大问题,五四之后中国的汉字写作已经低俗了,我也在考虑把它振兴起来,我从成语下手,准备重新整理编成一部词典《中华成语系统》——文章写得好,就是成语要用得多,书写不好是肥料不够,成语就是书的肥料,填够了肥料,长出来才好。这件事也是要花大量功夫。

还有两件,一件是《回归启蒙讲座系列》,在南京讲,在苏州讲。另一件是整理《旧时著述》,十多部以往的书稿,重新修订出版。

这六件事做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都需要大量时间,而且都要和缓,急不起来。我就是学会了和缓,拼时间、拼寿命,因为别的我没得办法去拼,我准备再搞30年,在晚年把这六件事做好就行了。

一切都用上了孟河医道的两个字:和缓。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