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孤独的人其实更擅长社交?| 社交焦虑与自我意识

 牧心小憩之 2016-03-19

谁现在没有房屋就再也建造不成

谁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里尔克秋日绿原译

来自诗人的诅咒感受到了世界的恶意

Mar 17, 2016

为什么明明和外界不联系的感觉很孤独人们还是会渴望那种孤绝之境大概是因为只要从不发起任何联系就不用承担任何被拒绝的风险也免去了等待的过程中那颗七上八下的心——对有的人来说任何人际中细微的拒绝都是难以承受的那一瞬间会体会到彻底的破碎

—微博 @KY主创们

对于那些真正体会过孤独的人来说承认孤独是一件困难的事 当你承认了自己的孤独你等于承认了“自己需要着渴望着别人”同时承认了“没有人在回应你这方面的需要”承认孤独等于承认了某些方面的失败 这种失败里有着令人羞耻的刺痛感

孤独有很多层面“存在”层面的孤独要留给哲学家去探讨而有很多人的孤独还是 与社交隔离有关 这些人可能有以下表现不太适应社交场合不太聊微信聊了几句之后就为“谁该说最后一句话”感到尴尬害怕和同事吃午饭不主动发起与人之间的互动即便别人发起了互动也经常拖延回复有的人浑身还散发着一股生人勿近的气场

那么 这些人真的是不“擅长社交”么 如果把“擅长社交”定义为“解读人际间的信号”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谁现在没有房屋就再也建造不成

谁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里尔克秋日绿原译

来自诗人的诅咒感受到了世界的恶意

Mar 17, 2016

为什么明明和外界不联系的感觉很孤独人们还是会渴望那种孤绝之境大概是因为只要从不发起任何联系就不用承担任何被拒绝的风险也免去了等待的过程中那颗七上八下的心——对有的人来说任何人际中细微的拒绝都是难以承受的那一瞬间会体会到彻底的破碎

—微博 @KY主创们

对于那些真正体会过孤独的人来说承认孤独是一件困难的事当你承认了自己的孤独你等于承认了“自己需要着渴望着别人”同时承认了“没有人在回应你这方面的需要”承认孤独等于承认了某些方面的失败这种失败里有着令人羞耻的刺痛感

孤独有很多层面“存在”层面的孤独要留给哲学家去探讨而有很多人的孤独还是与社交隔离有关这些人可能有以下表现不太适应社交场合不太聊微信聊了几句之后就为“谁该说最后一句话”感到尴尬害怕和同事吃午饭不主动发起与人之间的互动即便别人发起了互动也经常拖延回复有的人浑身还散发着一股生人勿近的气场

那么这些人真的是不“擅长社交”么如果把“擅长社交”定义为“解读人际间的信号”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孤独的人原本更擅长解读社交信号

2015年春天发布的一项研究里参考文献1发现孤独的心理状态会让一个人的死亡风险提高26% 

在这个研究结果出来之后学者们开始研究是什么导致了一个孤独的人一直保持着孤独的状态具体来说他们希望发现“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人的孤立和隔绝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这些社交隔绝的人有一种根本的误解人们误以为他们缺乏解读社交信号的能力而事实上他们不但能够解读并且在理解人际间信号的能力上甚至比那些不孤独的人更出色参考文献2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结果显示问题出在当这些人开始注意到“自己可能在被评价”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会让他们的社交能力完全丧失

实验开始前所有的被试都接受了针对孤独程度的测试在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解读电脑屏幕上的表情照片并他们为这些表情对应一种情绪愤怒恐惧快乐或悲伤当没有被告知这是一项社交技能测试时那些报告在生活中不太容易交朋友不太容易维持友谊的人表现得比那些报告在这些没有问题的人更好他们能够更精确地解读做出表情的人在那一瞬间的情绪

而一旦事先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他们社交技能的测试这些人就仿佛“卡壳”了一样他们的表现立刻比那些在孤独测试中显示不那么孤独的人要差了很多

过去也有研究参考文献3发现越是孤独的人越能精确的解读面部表情和嗓音语调学者们认为这是因为孤独的人会花更多的注意力在这些情绪的线索上因为他们是如此渴望能够找到人际间的链接和归属感——这无意间就训练了他们的人际解读能力

然而矛盾的是这种能力只有在他们不紧张的时候才能得到好的发挥当他们由于强烈的“被喜爱被接纳”的渴望而倍感压力他们就会开始有二次揣测second-guessing和过度思考over-thinking 这样的二次揣测和过度思考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原本超群的人际能力这种紧张感就是一种“表现焦虑performance anxiety表现焦虑是社交焦虑的一种亚类型

每个人所必经的社交焦虑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强烈的愿望成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并被这个群体所接受我们需要被同伴喜爱——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社交焦虑就是对“我们无法被接受”这一后果的恐惧

一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体会过社交焦虑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大多数时候这种暂时的焦虑感并没有严重到需要被称为是“疾病”的程度不过如果一个人在长时间内一直处于这种焦虑中并且这种症状持续干扰着他的生活他就可能患上了社交焦虑症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里对社交焦虑症大概有以下几个诊断标准

1.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和焦虑

2.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

3.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4.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5.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会功能的损害

有些极端的社交焦虑症患者会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缓解自己的这种苦恼他们可能会过一种相当孤立地生活他们不会结婚只有几个朋友而且不会出去聚会在这种生活中他们没有太大的苦恼因为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过在某些时刻他们还是会感到一种想要与他人接触去社交的渴望这时他们就会感到孤独而当他们真的处在要和人有接触的情境中时他们会感到焦虑

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自我意识”和羞耻

在谈论社交焦虑时我们不得谈到“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这个概念

自我意识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是不一样的概念后者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的健康积极的状态而自我意识则是“十分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在下意识的假想中自己好像始终被“注视”着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人群中觉得“所有的人好像都在看我”——都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维基百科说由“自我意识”带来的不愉快的感觉有时和“羞怯”以及“被迫害妄想”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自我意识”的程度不同一些人强一些人弱“自我意识”强的人不管在做什么事都还是会有一部分注意力留在自己内在的情绪和想法上而“自我意识”弱的人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外部“自我意识”弱的人更容易达到“忘我”的状态他们是那些能够在人前忘我地表现的人而“自我意识”强的人更不容易放开更拘谨也更容易把外界发生的事归咎到自己身上——他怎么往这边看了一眼一定是我做了什么奇怪的举动类似如此

早在二十年前就有研究证明了“自责”和“羞耻”会带来造成“高自我意识”那些经历过拒绝以及由痛苦带来的负面情绪的孩子会更容易注意到内部世界更频繁更敏感地感知到痛苦的状态这个过程会进一步带来他们消极的思维模式让他们进入“痛苦消极思维模式痛苦”的恶性循环当他们恐惧他们感知到的他人危险自身脆弱他们进而更恐惧当他们羞怯他们感知到他人充满吸引力却潜藏着批评和拒绝他们进而更羞怯研究发现这一模式会在他们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

如果本文读到这里你感觉自己有一些社交焦虑以及“高自我意识”不妨仔细体会自己在人际中感到不舒服的瞬间你不难发现有一种“羞耻感”与它们密切相连你会倾向于把一些模凌两可的信号直接解读为拒绝然后为这种被拒绝感到隐秘的羞耻或者你把一些无心的信号感知为别人的评价然后因为被注视和被评价感到羞耻有研究认为这种羞耻感的形成和童年时的“被尴尬”经历有很大关联在童年时经常被开一些有羞耻感的玩笑有一些困窘的家庭环境如贫穷不体面的父母不能说的秘密等都会带来这种尴尬从而让羞耻成为后来的一生中经常被触发的一种感觉而羞耻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感受

孤独的人怎么办

研究首先发现当有批判性的“自我意识”被降低的时候当一个人在人际中更少地感觉到自己的时候行为上的不足脸红结巴等会很大程度上消失 此外针对社交焦虑症抗焦虑类药物联合心理治疗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广泛采纳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Alison Wood Brooks则提出了一个更加简单直接的办法请你把你感受到的“紧张”感重新定义为“兴奋”——告诉自己我感受到的心慌气短并不是在紧张只是在兴奋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认知的改变就能让人在公众表现中发挥地更好

另一个可以做的认知改变是看完今天的文章那些相对在社交上比较隔绝的小伙伴你们应该可以相信你们并不是不具备社交技能你们原本就具备了对社交信号的精确解读能力你需要做的只是跳出自己的思维之外做最本能的回应在人际中你真正需要学习的只有一件事忘记自己

今日互动你感受过的最孤独的时刻是怎样的

对我来说是这三四年很多次清早做噩梦以为自己醒了像小时候习惯的一样边叫妈妈边去别的房间找她她的房间没有厨房没有——光线渐强眼前白色一片才发现尚在梦中正在挣扎着睁开眼那一刻不知自己身处何处定神半饷才发现原来已经孤身离家很久——且没有回头的路

期待你的留言

References:

Holt-Lunstad, J., Smith, T. B., Baker, M., Harris, T., & Stephenson, D. (2015).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2), 227-237.

Knowles, M. L., Lucas, G. M., Baumeister, R. F., & Gardner, W. L. (2015). Choking Under Social Pressure Social Monitoring Among the Lonel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6), 805-821.

Gardner, W. L., Pickett, C. L., & Brewer, M. B. (2000). Social exclusion and selective memory: How the need to belong influences memory for social ev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4), 486-496.

Crozier, W. R., & Russell, D. (1992). Blushing, embarrassability and self-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4), 343–349. 

Cheek, J. M., & Briggs, S. R. (1982). Self-consciousness and aspects of ident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6, 401–4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