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联合通过了最新的痛风分类标准,该标准已在2015年第10期《风湿病年鉴》(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ARD)上发布。该标准一经发布即得到广泛传播,赵东宝教授等也对此标准的全文做了整理翻译,日前“风湿界”已推送该标准的部分内容。今日风湿界就此分类标准采访了赵东宝教授,对该标准做解读,以飨读者!
风湿界:《2015痛风分类标准》(后简称新标准)开篇即提到“现有的痛风分类标准敏感性和/或特异性未达最佳,且制定之时尚无先进的影像技术”,相信这也是制定新标准的背景和原因。那么,文中所提“现有痛风分类标准”具体有哪些?其敏感性/特异性表现如何?更新标准的必要性和原因是什么?
赵东宝教授:目前最常用的痛风诊断标准是ACR的1977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分类标准。这个标准包括12个项目,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表现。以临床表现为主,所以在临床上是最常用到的。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几个问题:①以临床表现为主,特异性较低;②其包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表现,仅适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诊断,而不适用于间歇期和慢性期。
除ACR的1977年痛风标准外,有20世纪60年代的罗马标准和纽约标准,由于年代较早,现在使用较少;还有2010年的荷兰标准和墨西哥标准。这些标准的敏感性尚可,但其特异性均较低,《2015痛风分类标准》中有一个表格(下表)比较了这些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直观地展现了新旧标准的差异。
* 基于项目总数,或分类标准的加权总和 无滑液的显微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 与ACR/EULAR标准存在显著差异,P<> §荷兰标准旨在提供诊断帮助,有两个临界值;我们采用了较高的临界值,因为超过该值则提示痛风 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NA 不适用
另外,原有的诊断标准在制定的时候,先进影像学技术尚未获得充分研究,仅有X线表现。而新的标准纳入了新的影像表现:超声关节双轨征,双能CT尿酸盐沉积。
风湿界:文章中提到准入标准和充分标准两个概念,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两个名词,其根据又是什么?
赵东宝教授:准入标准是“至少有一次外周关节或滑囊的发作(肿胀、疼痛或压痛)”,该标准的提出是为了明确新标准的适用人群,排除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当于“必要条件”。充分标准即用偏振光显微镜证实“有症状的关节/滑囊(即滑液)或痛风石周围存在单钠尿酸盐结晶(MSU)”,该标准可作为诊断痛风的金标准,相当于“充分条件”,一旦满足无需再进行其他检查,即可确诊痛风。对于满足准入标准,而不能满足充分标准或就诊机构没有条件进行偏振光显微镜检查MSU的患者,可以进一步应用评分标准进行诊断,≥8分即可诊断痛风。这也从侧面反映新标准的使用范围是比较广的。
风湿界:在新标准的简介中提到部分欧美国家痛风的患病率[美国为3.9%,法国为0.9%,英国在1.4%~2.5%,德国为1.4%,新西兰在3.2%(欧洲祖先)至6.1%(毛利人祖先)。那么我国近期是否做过此类调研?最新统计患病率是多少?整体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原因何在?
赵东宝教授:新标准提到“痛风是最为常见的炎性关节炎”,而之前常称之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炎”,现在去掉“中老年人”限定词,说明痛风的患病人群特点在发生变化,换句话说,痛风正在年轻化。目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痛风患病率在0.7%左右,约为类风湿关节炎(0.2%~0.4%)的两倍,其患病率之高可见一斑。
痛风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方圻等于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人群中做的血尿酸调查中未发现一例痛风患者。在2000年左右的调研显示痛风患病率在0.3%左右,再到现在的0.7%左右。整体而言我国痛风患病率的上升是非常明显的,这种上升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是分不开的。以往主要是五谷杂粮,而今高蛋白饮食越来越多,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越来越高(我国已达20%),痛风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风湿界:新标准主要“新”在哪儿?对于我国制定自己的痛风诊疗指南有何参考价值?
赵东宝教授:首先是加入了先进的超声和双能CT影像学诊断技术;其次,将血尿酸水平分层,考虑到了痛风发作时血尿酸不高的情况。例如患者血尿酸<4>(0.24 mmol/L)时,血尿酸项目得分为-4分,但若患者其他项目综合得分≥8分,依然可以诊断为痛风;最后,也是最大的特点,该标准的制定采用了一个新的制定指南的方法:GRADE方法。整体制定流程分为3个阶段(下图),应用各个国家不同机构提供的真实病例(983例患者),根据2/3患者的实际疾病特征,制定最新的标准,然后利用其余1/3病例来验证该标准,是目前制定指南最科学的方法。目前在曾小峰教授的组织带领下,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也在制定最新的痛风诊治指南,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所以,即将公布的中国痛风诊治指南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