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在管钟悠扬、空灵的前奏声中,一组描写西北大漠悠远苍凉、瑰丽神秘风情的音响素描,徐徐在千余名观众的面前铺展开来,“来自丝路起点的交响——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就此拉开了帷幕。在开场曲目——交响音诗《丝路断想》之后,观众还欣赏到了交响音画《梦浴华清》,《两乐章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绿色的呼唤》等作品。虽然,本场音乐会有着一个“赶时髦”的名字,但当晚演奏的都是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韩兰魁近三十年来扎根西北文化所创作众多成果中的代表性作品。 欣赏韩兰魁的音乐,首先会被他那清新隽永、别具一格的旋律所吸引。例如在由四首小品构成的《丝路断想》中,虽然全曲不过十几分钟,但无论是《古道》中的艰辛跋涉、《大漠》中的风沙漫卷、《恋歌》中的低回婉转、《桑田》中的时光流转,都能透过作曲家的寥寥数笔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再如他对《梦浴华清》第一主题的处理,在羽调式中加入了色彩性的偏音,古朴优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总之,特色核心音调的准确提取、动机展开技术的纯熟运用、个性色彩音的巧妙点缀等手法,构成了作曲家旋律写作的鲜明特色,使得他的音乐似曾相识中又总是出于意料之外,蕴藏丰富的情感内涵的同时又极具可听性。 当然,作为交响乐作品,仅仅具有良好的线性思维是不够的,对于交响乐语言的精炼、有效运用是韩兰魁的作品留给人的另一个突出印象。当晚的四部作品,除了下半场的《绿色的呼唤》因文学脚本的原因篇幅较为长大之外,其余的在结构上都堪称凝练、简洁。这不仅是指乐曲整体结构上的布局,更体现在细部乐思的发展和配器手法的匠心独运。 本场音乐会的成功,还应归功于指挥家林友声执棒的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以及宋倩、何晓楠、郑瑶等青年歌唱家的出色表演。林友声对音乐的细腻处理透过演奏(唱)家的演绎得以充分传达,加之上交音乐厅的出色音响效果,带给现场观众难忘的听觉享受。 音乐会上技法最为“现代”的无调性风格的《两乐章交响曲》却是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可见,作曲家是在充分学习并熟练掌握了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之后,主动“回归”到调性化的创作语言。这让人想到了日本作曲家武满彻,在成功创作了融合日本传统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的《十一月阶梯》之后,却因追求更为“世界化”的创作理念,断然放弃了这种为其带来巨大声誉的创作模式。同样,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接受了“新潮音乐”洗礼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学院派作曲家,在当今的文化氛围中,敢于坚持传统的调性语言,坚持为更广大的听众进行创作,需要有过人的勇气和艺术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