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知道,春联是楹联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押韵,简洁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当时社会的文化景象和人们美好的愿望。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要挑选一副寓意吉祥的春联贴到自家门上,期盼能够在一年的开始有个好兆头。多少年来,中华民族就在这样祥和庄重的氛围中一步步走进新纪元。
春联这个名字的开始,应该就已经到明代了。明朝初年,朱元璋爱排场,喜欢热闹,也很喜欢人们在除夕时贴出的那些寓意吉祥的桃符。然后他就开始推广这种形式,在除夕前颁布谕旨,要求人们都要写好春联贴在自己家门上,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然后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他微服私访,在城内挨家挨户的看春联。当看到那些写的别出心裁的春联,他就派人去奖赏他们。从这些事看来,春联的推广,与他通过发布政令是有关系的。统治者的提倡,使得春联一年胜于一年。
突然间,他听到了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敲打木鱼的声音,原来远处是一个寺庙,他见天色已晚,于是就去寺庙投宿。这个寺中有一老僧,写得一手好字,每年在临近过年的时候都为人们写春联。老僧见来人十分可怜,便让他到炉边烤火。老僧年纪大了,每写几副就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他看到了这种状况,表示愿意代劳。他刚提笔写出一副,老僧一看,惊为天人,便把他收留下来,让他在寺院中修行。
但是可惜的是,这个名字还是没能给他带来好运气,最后被北宋给灭亡了。在逃亡的路上写下了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他的本来意思只是说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继续享受祖先的庇佑,佳节到来也在昭示着春天常在。别看他这副春联寓意吉祥,但是,老天爷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亡国之后的地盘被宋朝统治,谁想到新派来的地方长官就叫吕余庆,于是,他的上联就变成了在新的一年里迎来了吕余庆。更荒谬的事情还在后面,赵匡胤的大臣提议将他的生日定为长春节,这副春联的下联也就变了味。变成了将自己敌人的生日作为自己的佳节,其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文|峰揽山川 |
|
来自: 丰少少爷 > 《诗词、楹联文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