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汗与盗汗是个普遍的问题

 有缘中医 2016-03-19

经常在人群中遇到坐着就一身汗、一动一身汗、晚上睡觉枕巾和睡衣都湿透了的患者。他(她)们很苦恼,往往都是吃了好多中药,都无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其实,出汗的问题,中医上有明确的区分,白天出汗,叫自汗,晚上睡觉时出汗,叫做盗汗。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这要从体内的阴阳变换来辩证。

心在液为汗。这句话说的是汗的源头。大汗淋漓,是从毛孔里出来的汗,当毛孔收摄不住汗了,就会不断涌出。毛孔为肺所主,因为肺主皮毛,毛孔在表皮,属人体卫气,卫气不固,就出汗,因为卫气不足,不能收摄汗。这个问题,是表皮问题,不是器质性问题,中医认为,器质性问题属阴,功能上的问题属阳。所以,出汗这个功能上的问题,就属于阳虚所导致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桂枝加附子汤症候是这样辩的:“太阳病发汗太过,随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附子升阳,助化阳气,阳气足了,体表的卫气就足了,护卫作用得到加强,固摄毛孔的能力就强了,出汗不止的作用就加强了。补齐的药物,黄芪,佐以浮小麦等,效果突出。

那么睡觉后盗汗怎么样辩证呢?《黄帝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既然是夜间出汗,那么我们看看白天和晚上,阴阳在体内是如何变化的。白天,阳气都在体表,晚上,阳气逐渐回到体内脏腑,阴阳和合,平衡状态。如果体内的阳气太盛了,那么,亢盛的阳气加在虚损的阴气上,所谓“阳加于阴”,那么,体内的阴液就会被亢盛的阳蒸腾化为水汽,从体表出来,就是汗液,这样,盗汗而出的汗,是热的。当天亮以后,体内的阳气重新回到体表,“阳加于阴”的情况停止了,汗就停住了;另一种情况是,体内的阳气不足,但是阴气很盛,这样,身体就通过自身的平衡机制,来卸掉阴气,扶正阳气,所以,出来的汗,就是凉的。这样的,出凉汗的人,通畅因为阳气太虚,无法推动体内的阴液,所以,人就会感觉非常疲累,出了一身冷汗。

了解身体的征象,就会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挽救身体出现的问题。

那么,怎么解决自汗和盗汗?有什么药方或者药食同源的小方子?

1、蛤喇黄芪汤

蛤喇(蚬子)250克,黄芪15克,防风10克,把蛤喇煮七成熟,剥出肉,令将黄芪、防风一起,添水煮出浓汤,去掉药渣后,把蛤喇肉放进药汤煮熟,连汤带肉吃下,每日1-2次。可以补气敛汗,适用于自汗或者盗汗。

2、当归六黄汤

当归9克,黄芪20克,黄芩9克,黄柏9克,黄连5克,生地9克,熟地9克,水煎20分钟,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日一剂,养血清热、敛阴、止汗。

3、乌梅糯麦汤

乌梅6枚,糯稻根30克,浮小麦30克,水煎20分钟,早晚服用药汤,每日一剂,具有敛液、宁心止汗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