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竟然是这样搞院前急救的!

 板桥胡同37号 2016-03-20

香港的院前急救系统和内陆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急救员的薪资待遇又是怎样的?


文:岚逸筠篁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去年11月发生在北京的“南航急救门”事件暴露出我国院前急救系统的混乱局面。而去年急救医生的医师资格考试可适当降分的消息则突显我国院前急救人员不足、待遇极低的问题。由于我国并无统一的、全国性的急救医疗管理制度,这导致了各地各自为政,乱象丛生。那么与内陆救护系统完全不同的香港是如何管理他们的救护系统的?他们的人员待遇又是怎样的?


《医学界》小编在香港学习期间,有幸采访到了香港救护系统中唯一的非政府性组织——圣约翰救护机构的副总监潘新标先生,以及同样在该机构兼职的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顾问医生区建恒医生,他们向《医学界》揭开了香港救护系统的神秘面纱。


香港急救员竟然不是医生


在内陆,院前急救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医生和护士担当。但是由于院前急救医学的学术成果少,关注度低,相对于其他医学学科的医务人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在收入和评职称上都与其他同行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许多刚毕业的临床专业医学生不愿意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而内陆院前急救人手显著不足,甚至要通过执医考试加分的手段增加人手。与内陆不同的是,在香港有很多年轻人报考救护员的岗位,同样是院前急救工作,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据区建恒医生向《医学界》介绍,香港消防处救护员的报考条件比较宽松,只要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以一定等级通过考试,并通过体能测试、模拟实际工作测试和能力倾向测验后即可入职。这些项目的考核标准都可以在政府消防处的官网上找到。而新入职的救护员需经过为期26周的封闭训练并且通过救护员执照考试后即可参加工作。也就是说,报考条件只需要高中以上学历,也没有医学相关专业的限制。圣约翰救伤队的救护员的入职要求也差不多,由于是非政府性慈善机构,救护员绝大多数是义工,他们来自香港社会的各行各业。虽然入职前没有医学背景,但是香港救护员的专业素养绝对不输给内陆的急救医生,所有的操作都遵循标准化流程。



香港消防处的救护员在培训


不仅是录取门槛低,香港救护系统吸引年轻人报考的另一点就是职业发展和待遇。香港的救护员所持有的不是医师执照而是救护员执照,这就使得香港救护员的职业发展和升职体系与医生完全不同。通常救护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表现、升职考试、长官推荐等途径可逐渐升职至高级救护主任。


那么相对于内陆院前急救医务工作者两三千的月薪,香港的同仁们收入如何?香港消防处的救护员属于纪律部队,根据香港消防处官网上去年7月更新的薪级表,新入职的救护员薪资为18895港币(折合人民币约16000元)。但我们也知道香港的消费水平很高,与内陆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再看一个数据: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于去年3月公布的《2014年收入及工时按年统计调查报告》上的数据,香港人的收入中位数为14800港币,也就是说新入职救护员的收入水平处于香港的中上游。


另一方面,如上所诉,圣约翰救伤队的救护员绝大多数都是义工,也就是志愿者,他们都是没有薪酬的。除非是长期工作的人员,他们会有一定的补贴。而他们的收入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圣约翰的工作时间都是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安排的,香港市民广泛参与义工活动与香港社会的特殊性有一定关系。圣约翰救护机构日常工作所产生的费用全部是由机构承担,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性慈善救援组织,机构的资金来源除了香港政府提供和民间组织的资助外,主要来自于公共急救培训的学费。


紧急救护服务:免费、就近


在香港,政府只允许4所机构提供救护服务:香港消防处、医疗辅助队、医院管理局和圣约翰救护机构。医疗辅助队和医院管理局两个政府机构为全港提供非紧急救护车转运服务,香港消防处和圣约翰救护机构则提供紧急救护服务。其中圣约翰救护机构还承担着大型活动的驻场救护车服务、公共急救培训和私人医院患者的就诊出院有偿转运服务。医疗辅助队也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救护服务。


通常情况下,当香港市民遇到紧急的医疗问题需要救助时会拨打24小时紧急求救电话“999”,消防处就会派救护车执行任务。但是当消防处的救护车满负荷运作时,就会向圣约翰求助,由圣约翰派车执行任务。当然也有一些患者或者家属在紧急情况拨打圣约翰救伤队的电话,请求紧急救护服务(即院前急救服务)。无论是消防处还是圣约翰救伤队,紧急救护服务都是免费的,同时兑现“12分钟内到达现场”的承诺也造就了香港紧急救护系统的高效运行。



香港消防处救护车


潘副总监介绍道,香港一般被分成三大区域:九龙、新界、香港岛,每个区域都有几家公立急症全科医院,而救护车也会把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转运到区域内离事发地最近的公立急症全科医院。由于香港人普遍接受西方教育,自律性极高,因此香港社会也是个高度自律自治的法治社会。除了有追踪等手段的约束,由于无论消防处还是圣约翰救护机构都没有自己的院内医疗服务机构,因此像“南航急救门”事件中无视路过的数家三甲医院,将患者送入自家医院等情况几乎不可能在香港发生。


和内陆一样,救护车在转运患者时也会与医院沟通。由于香港医院急诊科的职能是稳定患者病情及分流转运,按病情轻重缓急诊治患者,因此在急诊患者病情稳定后分流到其他科室或其他医院,而对于危重症的患者,医院方面都会接收。在公共灾难事件时,消防处会和医院联系,然后委派消防处和圣约翰的救护车将患者以“重者就近,轻者稍远”的原则转运到相应的医院。



救护员在抢救患者


非紧急救护服务:分工明确


在内陆,120救护车还承担着非紧急救护服务,比如给行动不方面的一般患者提供转运服务、将患者转运到私立医院等,这消耗了大量的院前急救资源,使得许多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错过治疗的黄金期,出现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


在香港,消防处的救护车只提供紧急救护服务,非紧急救护服务由医疗辅助队、医院管理局和圣约翰救伤队承担。所有的非紧急救护转运服务都需要提前与医院进行沟通,转运对象都要经过审核。


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在保障紧急救护服务资源充足的前提下,满足部分患者的非紧急救护服务需求。即使是身兼数职的圣约翰救伤队也是以紧急救护服务最优先的原则工作,因而非紧急救护转运服务只在非繁忙时间受理。


由此可见,香港救护系统虽然由4个机构执行,但是每个机构都有其工作重点,在执行紧急救护任务时由香港消防处统筹。因为所有的救护人员都持有香港政府认可的救护员执照,所有的救护车都有注册编号,从而做到规范化管理,使得整个系统井然有序地运行。


30:1!院前急救培训普及高


当一个人出现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时,最能提高他生存几率的不是抢救车的救护员,也不是医院里的医生,而是掌握专业抢救技能的第一目击人。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绝大多数路人不具有医学背景,怎么救人?那就看当地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开展的怎么样。在香港,每30个市民中就有1个接受过专业的院前急救培训。有资料显示,新加坡的这一比例达到了惊人的5:1,而位居内陆院前急救普及率前列的深圳市才达到100:1。为什么差距会这样大?


不谈主观上的社会性问题,从客观上讲,香港的院前急救培训机构非常多,以规模最大的圣约翰救伤会为例,有8个培训站点,遍布整个香港。还有香港医疗辅助队、红十字会、职业安全局、消防处等组织机构的培训站点。每个接受专业急救培训并通过考试的市民都可以得到政府认可的急救证书,有效期3年。在香港,“急救从娃娃抓起”,基础的急救知识和家庭急救已成为中小学课程内容。



香港圣约翰救伤会也会在内陆开展培训


不仅如此,根据香港的法律法规,部分工种的入行条件之一就是要持有急救证书。香港《职业安全及健康规例》规定,任何雇员的工作地点,每150名雇员当中,必须至少有1人是合资格的急救员,同时必须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某些特殊工种的比例更高。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医务人员,对某些职业和绝大多数公司企业来说,急救培训是必须接受的强制性入职培训项目。


其实在香港,“全民学急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香港红十字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香港市民认为公共院前急救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具备专业的急救技能,他们也愿意帮助需要的人。这种对院前急救的高度认同是内陆无法比拟的。


香港的院前急救体系可能因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颇具特色,但仍有许多内陆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香港的院前急救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共急救能力培训的强制性和广泛性等都是内陆欠缺的。要解决院前急救发展的瓶颈,内陆的卫生部门还有很多路要走。


注: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有两个分支:提供院前急救服务的救伤队和提供急救技能培训服务的救伤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