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市规划委解读北京”十三五”发展规划

 qinfen2011 2016-03-20

北京市规划委解读北京”十三五”发展规划

  北京如何医治“城市病”?如何疏解非首都功能?11月30日,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解读“十三五”发展规划,表示北京将开展总体规划修改,按照“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的两大原则,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整体效能和宜居性。

  立足区域协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区域空间格局。对接京津冀区域这一空间格局,北京将对城市集中建设空间和功能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王飞介绍,“一主”为中心城区,着力保障和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优化发展。“一副”为行政副中心(通州),重点承接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服务部门的疏解转移,带动城市东部区域协同发展。“两轴”为中轴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重点优化完善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外交职能布局,形成首都空间秩序的统领与功能组织的骨架。“多点”为顺义、亦庄、大兴、昌平、房山、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10个新城和海淀山后、丰台河西、北京新机场地区3个重要城镇组团,有序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适宜功能的疏解,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带动所在区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方面,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依托京津冀城镇群体系,建设多层次、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系统,实现轨道交通走廊、枢纽与城镇群、重点功能区发展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明确了构建“客内货外”铁路枢纽格局的规划目标,提升天津、石家庄的国家运输枢纽地位,疏解北京过境交通及区域性货运枢纽功能。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会同天津、河北共同划定区域重要生态廊道,控制区域城镇空间蔓延,加强区域生态修复。

  据悉,北京将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2020年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5%,自行车出行比例不低于18%。大幅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2020年小客车出行比例和车均出行强度降幅不小于25%。

  城乡一体严格管控集体建设用地

  过去十年发展中,由于没有真正实现城乡统筹管理,尤其对集体建设用地缺乏管控,导致总建设用地规模大、增长快,北京出现了城乡建设“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城乡结合部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王飞介绍,全市现状集体建设用地约达到1536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45%,这远远超出了集体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40%的红线。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确定的“瘦身健体”的对象主要就是集体建设用地,今后要通过严厉打击违法建设,推动低效集体建设用地腾退改造,逐步降低平原区的开发强度,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益。

  集体产业用地在瘦身减量的同时保障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发展质量。王飞告诉记者,以往村镇多是自主招商,水平有限,一些企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今后要鼓励利用调整集中后的集体产业用地发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养老服务等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将乡镇集体产业发展与中关村等城市功能区、产业园区挂钩,在准入标准、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城乡一体化发展还要重点解决农村地区配套设施滞后的问题。据介绍,现状污水处理率全市约85%,而郊区只有60%左右;现状清洁能源比例全市已达到77%,而农村地区不足20%。本次规划则将城市污水处理率调整为城乡污水处理率,规划到2020年达到95%左右,重点是提高郊区的污水处理率。同时,规划2020全市清洁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力争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清洁能源比重,2020年约达到25%以上,远期超过50%以上。

  划定生态红线和增长刚性边界

  此次北京市总体规划修改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制定差别化的管控目标和管控措施,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控。

  对生态红线区要严格管控,加强生态保育和建设,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确保生态红线区面积只增不减、生态功能不断提升。王飞表示,初步划定生态红线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0%以上。未来,要继续加强生态建设,重点通过平原区集体建设用地减量还绿、规划生态廊道建设,实现远期全市生态红线区比例提高到75%左右的目标。

  城市增长边界是城市发展刚性约束红线,城市增长边界内的集中建设区是未来城市主要的建设空间。结合市域环境容量以及功能疏解、减量发展的目标,将中心城、新城、镇中心区、独立城镇组团、重点功能区的集中建设区划入城市增长边界,初步划定集中建设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16%。

  中心城区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严控建设总量

  中心城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功能重组的主要地区。目前,中心城区人口集中、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问题突出,是“大城市病”问题的突出表现地区。

  中心城区现状人口规模128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60%;就业岗位750万个,约占全市总就业岗位的65%。中心城区现状共有各类市场700余个(占全市55%),近50%为农副产品市场,从业人口约30万人。有现状三级医院共68家,床位数约6.2万张,日均门急诊量约21万人次(约占全市80%);有高等院校66所(全市89所),校址约120处,全日制在校生约70万(约占全市82%),非京籍比例约70%。

  王飞介绍,规划要严格控制规模,积极有序推动功能疏解、强化和重组,集中力量治理“大城市病”,提升环境品质和运行效率,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典范地区。今后要分区、分类重点推动中心城内四类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把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中心城提质增效结合起来,有序疏解人口。严控中心城建设总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调动社区积极性参与规划实施,改善绿色交通出行环境,改善老旧小区、棚户区居住环境,改善街道、滨水、绿色空间等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人居环境品质。

  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千龙网记者 秦胜南制图

  追问: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

  行政副中心为什么选通州?

  王飞表示,在通州选址建设行政副中心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是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的优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对通州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探索,经历了从卫星城、重点新城、城市副中心等发展阶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在通州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使用。因此,聚焦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的提出,不是在空地上建设新的城市,而是在20多年来发展基础上的优化和升级。

  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行政副中心建设提供了重大战略契机。从通州的区位来看,建设行政副中心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同时也是要发挥对疏解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凝聚全社会的共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据王飞介绍,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远期将带动约40万人疏解至通州。

  行政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办公选址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要求,行政副中心功能定位主要是有序推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同时带动部分文化旅游、商务办公等功能向市行政副中心疏解。

  目前行政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选址方案正在编制过程中,据悉,可能会在运河与六环路附近。因选址方案需报国务院审批,目前暂未确定。同时,文化旅游区(环球主题公园)、运河核心区等城市功能组团建设也在有序推进过程中。

  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

  据悉,通州区因位于河流下游,水质问题一直困扰当地百姓。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严格治理通州水质,改变了通州的水质,对于北京整个地区的水质也会有所改善。通过建设水水相连的“蓝网”系统,大力治理提升水环境,让通州成为清洁水环境建设的典范;重塑北运河,传承运河文化,建设联系副中心与中心城的大运河绿道。

  通过绿地集中布局管理,实现每个街区内都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钟到达公园。

  据悉,今后将在南五环附近,建设一处面积或超过奥体森林公园的森林公园。南北两处森林公园形成轴线对应南北。

  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交通支撑是关键。建设京唐城际、京滨城际、京秦二城际,加强北京行政副中心与与津冀互联;建设S6 号线与平谷线,加强与周边新城的南北向联系和与两个机场的联系,疏解中心城地区的交通压力;优化调整与中心城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系统联系,实现半小时到达的便捷联系。

  另外,在配建高等级公共设施(建设文化中心、大剧院、体育中心等)的同时,整建制引入中心城优质的三甲医院、重点中小学、幼儿园等资源。构建15分钟生活圈,提高餐饮、文化活动等场所的便利程度,实现生活社区的24小时运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