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读与教

 江山携手 2016-03-20

有人问,怎么教《人生》?我查了,知道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是勃兰克斯。

我读不下去。我是中年人,不缺生活阅历,也略微通晓一点文人思想,多少可以猜读出作者的心思。若换做孩子,我想这是一次艰苦跋涉的阅读体验。

难在哪里呢?

其一,这个命题本身具有理解的难度。人生是什么?人生有什么?人生怎么过?这是三个大命题。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对于自己所从来和所从去就想不明白,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东西方近乎同时出现了一次思想大爆炸,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学生较为熟悉的就是诸子百家、古希腊哲学家,以及释迦牟尼等。有人说,他们对于人生的问题已经想明白了。我看不尽然。在他们之后,无数人,至今不是还在苦思冥想这样的问题,以至于存在现实焦虑和对于人类未来命运忧患不已吗?我看,这是一个永恒的,需要大智慧的,一直需要延伸到未来,也一定是一个没有解的问题。

这么一个难题,勃兰克斯可以给出答案吗?我在课文里,没有找到。我找到的是,他的思考,以及一些思想的碎片。

也就是说,课文里呈现的不是关于人生这个话题讨论的一个终结性答案。那么,这一篇简短的文字,所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留一个关子,后面再回答。

其二,关于人生的问题的思考,需要在一个人的生命状态趋于安静下来之后,才能展开。所以,非在农业社会,人类的个体被散落放在辽阔的空间,没有物欲的诱惑,才可能让一些智者,把大把时间消耗在思考上。也非要当我们的人生有了一段阅历,才会甘于安静地生活和有能力深沉地思考。这显然与初中生的生活不相交。这是一个超出学生认知年龄的问题。

其三,一般文学性的文章,要以生活里的小故事,从中提出一个认知观念,这个认知比较简单,也有形象化的基础。单靠说理,较少有听众可以有耐心烦儿。偏偏这个勃兰克斯是一个本身有耐心烦的人——我通篇在与你讲道理。虽然循循善诱,他是个老好人,可是很少有人可以听下去他的絮叨的。

课文难于理解,那怎么教呢?作为老师,课文绕不过去,不教不行。

我们看看这个《人生》。人生的内涵与外延无比广阔,不好解答。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讲述的呢?他不能回答人生里有什么,怎么过;他侧重在告诉你,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起点问题。也就是思想的初步。而且,谁也不好把人生确定化,清晰化,给一个概念阐释。作者便采取了比喻的办法,让人生的境地,形象化,呈现几种人的活法。

课文里,提出了四种人生境地:

或在登塔。向高处发展。这是人生常态,谁不是如此?也可以理解为生物属性,你看植物的这个特点最明显——从泥土里,钻出来,它们——小草,树木,藤条等都是一路攀登。人的攀登,与年龄有关,一年或几年一个台阶。也与他向往社会认可有关,即有所成就。

或在钻研到精深的陌生的地方。这是专业化人才的处境,也是人的心灵的发展特点。我们总是让自己的自由思想可以充分施展开本事,努力钻研。作者本人关于人生的思考,处境不也与此近似吗?

或在一处起步,往远处探索,向往人生的长度。希望活得久一点,一生里多做一点事,多一点生活阅历,这也是正常心态。你看,如今有条件的人,都爱在休闲的时候,背个包去旅游。这个事情很辛苦,可是他们乐此不疲。这说明这是生命的本能需要。

这三者的人生,都带有理想的色彩。高出,深处,远处,我们岂不是都这么渴望的吗?

然而,在现实状况下,我们往往需要置身在一处工场——一个做工的地方。这个比喻跟现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工作状态是非常近似的。

我们以辛辛苦苦的工作,付出劳力和智力,才能一天一天过日子。这是多么普通的人生啊!

我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内容做了转述。这样好理解了。课文因为翻译时采用欧化句式,让我们觉得太绕嘴了。

与学生说到这里,他们还是难于理解的。他们没有生活经验,也不知道作者在文章里强调的人生要落在实地,踏踏实实做事,过普通人生活,有什么意义。孩子们,在人生充满勃然生机的时期,他们在渴望向上方,向下方,向远方。

或许,老师在教学时,需要补充一些生活里的小故事。结合事例,让学生慢慢体会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为好。

我想不好的是,人生有所追求不应该是坏事,很多关于宿命的思想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期,课文里也带有一些。我们怎么处理?

与老师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