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课堂教学“定调”的一封信

 江山携手 2016-03-20

孙老师:

你说的定调,我想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把教学类比于琴乐的弹奏。课的开端,就如序曲。先给一个音,作为调试。也就是要定好调门,以保证这个演奏顺畅进行下去。在课堂上,这个所谓的“调”,用“格调”解读接近本意。

每一个人的教学都有各自的风格,定调是否意味着,要为教师展示教学风格确定一个基调呢?从你的课堂情况描述来看,似乎另有缘起。

因为每一个老师都是激情澎湃,直入主题的,是相类的教学风格。所以这个定调不是针对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而言。与个性化表达不同,这样的课,几乎都是一个模式,是通式下的教学。四个老师中三个老师不约而同,大约也是恪守这样的规则:上课伊始,先如琴乐的弹奏,迅速进入高歌行板的意境之中。

若从教学意图而言,他们本于教学的意境论。也就是说,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情境之中,所以教学第一步,即要根据课文主题或内容,做情感化渲染,力求感染学生。

教学有不同的路子。朴素自然是一种教学选择;走情感派的路子,强调调动情绪,师生之间进入琴瑟和鸣的心理状态,也不乏成功的典型。历来语文教学园地,有名师主张追求课堂的精致化,这也是一条教学发展的路子——我叫它技术化成熟,而趋近艺术化的探索。于漪老师,便是教学艺术化的代表人物。你也提到她;所谓定调,与她的教学主张比较吻合。

再有语文界影响很大的李吉林老师,提出情景教学的主张。即依托于文学审美的观点,提出教学即是引领学生进入课文语境,是一次情感体验。按照情境教学的规定,入课也需要导入课文的意境里。

我开篇说了教学风格的问题,说了追求艺术化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道路,其实在于肯定课堂起始阶段先定调未必是方向性,或者是道路性错误。

从你观课来看,感觉很不舒服,大约是造作的,调门起高了。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本于情景化的教学,最后演奏出很不和谐的曲调,失去了审美感受。这个原因何在呢?

这个问题的解答,症结在哪里呢?我们追求的教学理想,或者选定的模仿教学模式,最终在实践层面上,出现了偏离现象,或者在现实与理想中间出现了迷失。这就是我们在教学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名师有成功的经验,为什么到我这里,试着用起来则不灵了呢?为什么我们推介先进的理论或者有效的教学模型,总是在普及层面上出现很多问题?我想,你在观课中出现的不满意,甚至疑惑,或许在比较清醒的上课老师,在事后也会有所反思。

就此,我想谈四点认识,与你切磋。

1.教学的应用现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诸如学生的基础与进入课堂的情绪状态,他们与老师的关系怎样,而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他是不是用积极的状态进入课堂的,这个学校与班级的整体文化素养是怎样的。这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一节课的观感。所以,关于情境的构建,其实不仅仅是与文本的情境因素有关系。前面例举的因素都会以各种方式,或多或少介入或参与到课堂情境中来。举一个小例子。入课,让所有老师都采取煽情化的手段,在有的老师,他的人文风格就不是这一路的,所以给你感觉就是做戏,是假的。而学生呢,也未必都喜欢你这个格调。他们之中,也会有人在心底里,暗藏批判。以高调来行进课堂,这个模式未必适合所有的课堂。一旦教学进入这个预设的同一,其结果未必是良好的。

2.教学是恪守基本规则下的个性化发挥,即良好的教学总是在基于共同经验基础上,为教学个性保留空间。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恪守的规则是多样化的,诸如基本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满足,以及教师的教学随机生成等。也就是说,教学注定有灵动的部分。完全模式化的教学,总是在某些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或者这个方法与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吻合,或者这个教学方法在应用中与文本的特点不吻合,或者这个方法与学生的需要不吻合。等等。不给教师教学个性预留空间的教学,一定是僵化的,不适应基本规律的。

3.教学的通道,与认知的基本规律要实现同构。一节课怎么设计,都应该体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演变,这个过程是:不熟悉的知识慢慢被认知,熟悉起来,理解了内涵与外延,再延展而能够应用——这是一个慢热的过程。学生的阅读也是这样的。最初理解课文比较肤浅,认知有局限,在课文学习中思维逐步深化,积累感动的情绪,最后阶段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认知局面。若一入课就是主题认识,让学生明白了——这节课教学的意义就不存在了。既然都明白了,还讲什么?所以,速热、速成的课,一定不代表真实的认知。孙老师,你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即可感知到,这样的课堂是不合理的,不真实的。

4.所谓课堂的“曲调”未必是一种——高亢嘹亮固然让很多人欣赏,可是教学入境也有多样的选择:比较而言,淳朴的、自然的、慢热的教学,或许更为老道。教学不能总是追求技术化,把上课当做“炫技”。这不是教学的正道。在展示课的趋利环境里,一节课要给其他老师看,这蛊惑着老师,要演出一场,让别的老师称道。如此,教学的服务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价值,也出现了偏离。这样的课,教师是主角,我们看到的都是老师怎样煽情,怎样表演,或许最重要的学生却被边缘化了。即使在技术化的课堂,学生出现了感动,这也是被教师代入的,是缺乏主动探究的。在这样的教学趋利的引导下,很多老师不自觉走到悖离教学规律的路子上了。

孙老师,读你的课堂观感。以此为唱和。

敬祝教安。

赵福楼

2015年119日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