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知识是为道德奠基吗

 江山携手 2016-03-20

人民教育2013年第23期特别策划话题:学科树人,学科何为?载有孙彩平、王惠颖文章《全面发展与深化发展——让学科教学成为文化与意义的获得过程》一文。该文提出一个观点:“人的德行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智慧,是在人对自然、(他)人、社会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

这是容易得到大众支持的。因为在个人的德育发展中,谁都不能忽视生活教育和学校课程学习对自己的影响。很多文化知识潜移默化为素质,作用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行为上。这与德行关联。

就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而言,作者以为“把知识在主题相关的方式上划分为数学知识、地理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等,是一种平面式的划分。其实,知识本身有着内在的立体结构。知识在内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的意义(表层意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这个表达让我们认识到学校课程知识学习在个体人身上转化时,有一个整合的过程,即建构为立体化形式,虽然各个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学科,其表现符号和规则不同,这些知识解释自然规律和表现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式也有差异,然而最终要践行为文化意义,即导致一个德育的结果。这样解读课程学习,以综合性、立体化,与德育行为之间关联。这个理论强调了所有的学习从本质上说,都是有效作用在一个受教育人的身上,转化为德育效能的。

这个理论是否成立?若以为所有知识学习的最终转化都成为文化解释,并影响道德水平,科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也就是意味着知识多寡和受教育的程度必然会与一个人最终形成的道德表现具有正相关。换句话说,读书多,接受学科课程学习时间长,知识累积并转化之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表现也一定是优良的。反之,一个受教育程度低的,或者是文盲,就一定是无道德的,或者是少道德的。

知识优越则道德优越。这种理论的得出不知是不是有一定的人群的实验测量基础作为支持证据。针对现实存在的某些知识分子的道德表现不佳,或许有另外的解释,作者也提供了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现实教育无法到达德育层次,即没有完全实现德育效果。他举数学函数式:F=XY(X+Y=1),说明教学这个函数式的过程知识到达“解释为什么这个函数式成立”这个知识层次,即在教学中普遍没有解释知识的深层意义,也就是说明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文章作者试图把这个教学知识延展为文化层次。他说:通过这个数学函数,我们发现,只有其中的变量在不偏不倚的情况下,这个系统才会有最佳状态。这个函数,可以看作是中西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庸”之道的数学表达式。他进一步明确:这就是它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也就是深层的知识结构。

对于这个函数式发展出文化意义,我有不一样的理解。探寻这个知识的生活本源与对于自然规律的解释,进而可以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把静态的独立的知识转化在应用环境中,活化知识。我以为这就是自然科学知识的主要价值体现,而且因为发展了人的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在人类关注自己生存能力上更表现为有意义、有价值。

作者以一个数学公式为例加以阐释,以为理想的教学应该把这个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次,从而直接指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现实教学肯定不是这样的,而作者所提出的这个新的教学发展结论是否为数学老师接受,成为数学课程教学的通例,进而在所有自然科学的知识的学习上都与某一种哲学原理、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这样是不是可行值得商榷。

这样的一种凸显德育价值的知识学习设想,主观意图是非常好的,而且强化了知识的生成中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融合性,也是体现正确教育发展导向的。然而,把所有自然科学知识都作为文化知识和哲学知识的下位和基础,如此进行科学解释的重新解读,对于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是带有颠覆性的革命。而且,把科学知识都强拉硬拽过来,作为所谓文化解释的工具,就能与一个人的道德构建产生意义,似乎也不是那么直接有效的。

在所谓研究中,为了证明所关注和主张的是最为重要的,就把其他知识和理论拉过来作为既定认识的陪衬和奠基,这种认识最为容易有所扭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