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雷夫来访产生了广泛关注,甚至形成雷夫现象。有关其人,有一组数字:56岁,40平米,28年。将这三个数字串联起来解读:雷夫·艾斯奎斯,一位小学教师,现年56岁,在第56号教室教了28年。他在北大演讲中提到一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 书中介绍一个律师为一个黑人辩护,可是这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必定是一个赢不了的案子。明知不可赢,但是也不退缩。雷夫用这个例子类比自己教育的处境。他说:很多时候我知道走进那个教室是不能赢的,就像这个律师当时接了那个案子。但他做这件事情不是因为输赢做的,而是因为他觉得这是正确的事情。 教育注定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长,但是教育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教育要给孩子这样的信念:也许我不能赢,但是我不能放弃。 教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从事的事业,你为孩子提供的助推力和支持力,也许不能使得人人成才,在一些时候一些人那里这注定是不赢的结局,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教育的现实处境。 这是真实的发言,只有一个教师总在无奈中挣扎,并保持理想的时候,他的思想才能如此赤裸地表达。而如此的发言一定不是理论家可以说得出的。 与雷夫有如此强烈的共鸣。他的奇迹不是发生在所有学生那里的,一个成功的教育常常感觉无力,这才是真实的教育。 我们的教师发言常常把教育的改造效果形容得一切都好。这个法儿,那个招儿,或者在我这个教师面前,不断发生着奇迹。而这个演变是点石成金的,只要我与他说了一句话,他——那个原本的暂时落后生,就被焕发了精神,而成为一个成功的学生。似乎,神奇的老师都是有着神奇的点化作用的。而在教育现场中的教师,却往往处于无奈中,即为了一个小问题的解决,一个学生的改造,而煞费苦心,却一无效果。又是,这种变化也是暂时的,这个孩子一会儿表现好,一会儿就变成顽劣。 雷夫来了,我们的舆论还把他包装成为一个美国奇迹,以为他的教室非常神奇,怎样落后的学生只要容纳其中,就完全改变了。可是在雷夫的这个发言中,我却窥察到了教育的另一面。 教育并不能拯救每一个孩子。这是雷夫说的话。我们则以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发言的立足点不同,可以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态度:一者是理想主义的,一者是着眼于理想而立足于现实的。 为了一个最为期待的目标去努力,但是一定要立足现实,实现教育的每一个行动步骤。这种建立在现实视觉下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近教师,服务于教师。 教育并不能在每一个学生那里实现奇迹,但是一定要期待奇迹的发生。 “我只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拯救自己。”这是雷夫说的话。而且,我们要知道这么说不是不负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