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科学体系简介及它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李伯淳 (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 中国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发展,非常需要认清不同于现代西方科学体系的中华传统科学体系,才能更好指导现实中关于科学发展相关事宜。中国有无科学已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近年在国学热中,有一些学者提出“自然国学”来说明中华传统自然科学。本文对中华传统自然科学进行简要疏理和说明及对未来世界的影响进行展望。 一、中国古代科学体系简介 西方近现代科学是以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日心说”新宇宙观为起点,以培根《新工具》的归纳法为主要方法,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公理化为体系形式的经典力学,构建起人类近现代完整的科学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 中华传统科学体系又如何呢?中国传统科学是以《周易》、《老子》、张衡《灵宪》、《邹子》、《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等经典中的“地心说”等宇宙观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推演气的变化方法,构建起中国完整的传统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天文学、中医学、农学、地学四大学术思想为代表。 (一)中国传统科学的基本工具——算术的特性 数学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科学中都是基本的工具。数学在中国古代称为“算术”。在数学等中国传统科学中,以机械化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以中国古代数学为例说明。 李曙华在《周易象数算法与象数逻辑》中指出:究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古称“算术”或“术数”)并非概念思维所构建的西方代数、几何,而恰恰是“象思维”所开创的“象数算法”。其中所谓代数问题,实际上即程序化之数字算法,而所谓几何图形实际上即数字图像(或数字模型)。作为中国数学最重要特色的“几何代数化”,正是数字算法与数字图像(或模式)的内在统一。 有人总结:在研究中吴文俊发现,中国古代数学独立于古希腊数学和作为其延续的西方数学,有着其自身发展的清晰主线,其发展过程、思考方法和表达风格亦与西方数学迥然不同。通常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几何学,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中国古代在几何学上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人们的误解可能是因为中国古代几何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欧几里得几何迥然不同的缘故:中国古代几何没有采用定义--公理--定理--证明这种欧式演绎系统,取公理而代之的是几条简洁明了的原理。吴文俊指出,数学发展中有两种思想:一是公理化思想,另一是机械化思想。前者源于希腊,后者则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数学。从汉初完成的《九章算术》中对开平方、开立方的机械化过程的描述,到宋元时代发展起来的求解高次代数方程组的机械化方法,无一不与数学机械化思想有关,并对数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吴文俊开创的数学机械化,为世界当今数学开启了新的天地,就是中华传统数学等科学基本原理在当今世界的价值体现。
(二)中国传统科学基本原理的特性 在《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中说:“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见,中国古代先哲把“究天人之际”作为重要的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中华传统科学凡事都是在天地人的大系统中来研究,不能分割,这正如西方现代及后现代科学所产生的复杂性科学研究相似。联接各物质间作用关系的基础,西方现代科学中牛顿总结为“力”。各复杂事物间作用关系及生长变化的基础,中国传统科学中概括为“气”。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难经·八难》中:“气者,人之根本也。”还有《淮南子》的“万物皆乘一气也”;董仲舒的“阴阳虽异,而所资一气也”;《老子·四十二章》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管子》中:“精也者,气之精也”;庄子更明确指出万物为一气之变化的见解,《庄子·知北游》中:“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荀子亦将气看作是万物之本,在《荀子·王制》中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列子·天瑞》描绘了天地形成的过程:“夫有形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沌”。还有《淮南子》的“万物皆乘一气也”;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及《内经》的“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等等。可见,“气”是各复杂物质间作用关系及生长变化的基础。 2013年10月李伯淳老师整理的《中国古代传统科学四大发现及四大科学体系介绍》中写道:“中国古代传统科学,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辩证思维、和谐统一、中庸之道四大理念,及中国特有无极(不一定是)、阴阳、五行、八卦四大规律的指导下,创立了中国独特的天文学、中医学、农学、地学四大学术思想体系。”中华传统科学更有别于现代科学,而具中国特性的一套研究复杂性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这些学科都是在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的基础上来推导的。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作为一种方法论在构建中华传统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中华传统科学理论在传统科学中的具体应用 中华传统科学是以天地人大系统来研究,复杂性事物现象和规律本身是不能分割的。现为了方便说明便分别按中国独特的天文学、中医学、农学、地学四大学术思想中的特殊规律来做分析,举例如下: 1、传统天文学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近现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近现代科学的起点。哥白尼的学说是天文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革命。自“日心说”传入中国后,人们逐渐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宇宙观遗忘了。东汉时代的张衡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晋书·天文志》中所说“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盖天模型。约成书于晋代的《浑天仪注》以“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的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浑天赋》:“客有为宣夜之学,喟然而言曰:旁望万里之横山,而皆青翠;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皆黝黑。”《晋书·天文志》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黝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张衡《灵宪》曰: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阳道左回,故天运左行。有验于物,则人气左羸,形左缭也。天以阳回,地以阴淳。行彁者觌于东,觌于东属阳,行速者觌于西,觌于西属阴,日与月此配合也。摄提、荧惑、地候见晨,附于日也。太白、辰星见昏,附于月也。二阴三阳,参天两地,故男女取焉。”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中说:“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易经》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辨物》中有云:“玄象著名,察变之动,莫著于五星。天之五星,运气于五行,其出犹发于阴阳。”《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中说:“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如何?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帝曰:请问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等等都体现出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规律。 2、传统地理学 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一开始便写道:“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有计里画方、制图六体等具有中国特性的地理方法。可见,古代地理学是以法自然为基础。在中国古代天地是相互联系,其实天地很难分开的。《管子·四时篇》中说:“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开元占经》等中用中国古人以地球为中心的赤道坐标体系的宇宙中,日月星辰运动变化规律预测地震灾害等方法。如《国语·周语》载: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伯阳父解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星经》云:“或则天裂,或则地动。皆气有余,阳不足也。地动阴有余,天裂阳不足,皆下盛强。”“汉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伯喈对曰:‘地动阴盛’”。京氏曰:“地动,阴高者为下,下者为阳。”《地镜》曰:“地动千里,是谓阴盛阳衰。” 中国古代建筑学也被称为“地理”、“堪舆术”,其空间布局深受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数理关系的影响,如“一屋一太极”、《黄帝宅经》中:“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二十四路者,随宅大小,中院分四面,作二十四路。十干十二支,乾艮坤巽,共为二十四路是也。乾将三男震、坎、艮,悉属于阳位;坤将三女,巽、离、兑悉属阴之位。……凡诸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阴阳之宅者,即龙也。阳宅龙头在亥,尾在巳;阴宅龙头在巳,尾在亥。”郭璞《葬经》中:“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及“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等等都体现出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规律。 3、传统医学 传统医学即今天所称中医,中医是传统科学中最完善和保持至今最完整的。中西文化、科学对比,往往中西医对比最能体现。如中医经典《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阴生阳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生形。”中医以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结构,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发病规律,有“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说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刚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阳病阴治,阴病阳治”等等。针炙治疗中的灵龟八法是古典的按时取穴法之一,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之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等等都体现出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规律。
4、传统农学 传统农学与现代农学比,具有很大的特性。如《王祯农书》中的指向、天干、地支、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及各物候所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应该是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的辩证方法。等等都体现出了, 以上介绍的传统科学四大学术思想学说,可知确实有别于西方现代科学。人们皆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其实中国古代还有“四大科学学科”和“四大发现”。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赤道坐标系为中国一大发现,赤道坐标系还对应中国特有天文学工具——浑天仪;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经络为中国一大发现,经络还对应中国特有传统中医工具——针灸;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二十四节气为中国一大发现,二十四节气还对应中国特有传统农业工具——农历;地学中的龙脉为中国一大发现,龙脉还对应中国特有寻找龙穴工具——罗盘。”我们相信中华传统“四大科学学科”和“四大发现”在世界性的复杂性、非线性等当代科学及未来科学研究和应用中将发挥西方现代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在过去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第六次科技革命很可能是在生命科学及它们交叉的领域出现,这正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哲学、科学的优势,必将在21世纪中起到巨大作用。 中华传统科学的古老根如何发新芽,结新果?这关系到中华文化复兴的成败。中华文化在当今有多大价值?人文社科成果不易对比,自然科学成果更有说服力。人类面临的地震、瘟疫等天灾,艾滋病、肿瘤等顽疾病,现代西方科学少有良策。中华传统科学中天文、地理、数学、农学、医学、灾害学,在古代都领先于世界,今天又有何新成果呢?见我的《当今现实证明中华文化必将引领世界未来》一文。 我认为中华传统科学,同西方现代科学应以“中道为纲,西学为目”宗旨相结合,来发展人类科学新时代。如果说500年前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促进形成了新的宇宙观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升级与发展,极大地影响和提升了人类的生活,那么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地球为中心的浑天说等宇宙坐标下,在当今的科学前沿已取得了的如地震预测等新成就,说明中华传统科学在未来一定会再次创造辉煌,开创出人类的科学新时代。 感谢王建军先生指正! 以上不对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2015年9月28日第一稿 2016年2月14日第二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