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约瑟难题”答案的猜解

 昵称325158 2018-05-16

“李约瑟难题”答案的猜解

      摘要  在李约瑟先生所展现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独特性、中医学史、阴阳五行知识基础上,运用考古学、民俗学最新科研成果,结合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羲学等知识,解答李约瑟难题。

     关键词  中国天文学  中医学  独特体系  阴阳五行  原本含义

       为什么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其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却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十五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在求解这一难题时,李约瑟先生首先否定了用气候和地理的差异来解释中西方科学发展水平不同的观点。其次,又否定了用种族和自然人类学的观点去解释中西方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差异。其三,还否定了那种认为中国传统的语言和逻辑存在缺陷,从而未能产生现代科学的观点。李约瑟先生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系统地思考、求解这个难题,并大规模地进行实证研究,由此催生出了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宏篇巨著。早期中国科学技术之先进,以及现代科学仅在欧洲之后起的原因。。

       然而,李约瑟先生在结束篇----《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七卷中,也没有能够对这一难题给出肯定答案。笔者试遵从李约瑟先生的诸多著述向人们透露的他解释这一世纪难题的某些思路和答案,并结合他所揭示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独特性、所谈到的有关中医学知识、阴阳五行原理、所占有材料的局限性这四个方面,运用还原论与实证主义方法,分析李约瑟先生没有能够给出答案的原因,并根据中华文明的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对这一难题的肯定答案作一推论。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赐教!          

    1李约瑟先生揭示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却没有能够与中国历法相联系

        李约瑟先生揭示的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体系独特性,给以后的研究古代中国天文学与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拓展了发掘、展示累累硕果的无尽空间。但是没有来得及与古代中国历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则局限了李约瑟先生破解“李约瑟难题”的眼界。

     1.1李约瑟先生所揭示的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体系独特性

        李约瑟先生在论述古代中国天文学时指出:“尽管天空现象是同样的,人们却用不止一种方式去理解它。”并展示了中国使用赤道、希腊使用黄道、阿拉伯使用地平这三种天球坐标系的内容[1]。

                   三种天球坐标系图如下:

“李约瑟难题”答案的猜解

 

   三种天球坐标系统:(a) 中国——赤道坐标系统;(b) 阿拉伯——地平坐标系统;(c)希腊——黄道坐标系统

      图中可以看出,赤道坐标系 (a)以天极P为中心;地平坐标系(b)以天顶Z为中心,黄道坐标系(c)以黄极为中心,这三个中心是不一致的,因而三者各自的空间取向与所选择的天体坐标也是不一致的。

         古代中国的赤道天球坐标系被称为浑天系,浑天系以地体为天地的球心,以南极、北极两端为轴心,亦即天地的中心;以缘地球表面向外延伸的太空为上下四方。即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以北斗星斗柄为指针,将二十八宿所标识的365.25度,等分成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为划分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个时辰的坐标。

        由十二支标示的“天空十二辰”对观测者而言,是随整个天球、同时也是随整个地球参与周日和周年视运动[2][3]。

          1.2 二十四节气历法由赤道天球坐标系中诞生出来

        代表周天365.25度(现代天文学为360度)的二十八宿,与斗柄旋转所指的方向无法分割。北斗星绕北极星做周年旋转,在一回归年内,从冬至开始,斗柄由直指正北转向直指正东、正南、正西,到第二年的冬至,整整徊转一周天。大家熟悉的二十四节气历法,就是由赤道天球坐标系中诞生出来。阴阳五行八卦,与阴阳五行八卦内容息息相通的干支60一周历法(俗称干支四柱)则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通。

         四个方位的二十八宿,是古人用假想的线条连结起来的二十八组星象。每个方位的七宿用假想的线条连结起来像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神龟(玄武):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北方神龟—斗、牛、女、虚、危、室、壁

         以上就是《鹖冠子》(鹖音hé合)一书明确记载的古人斗柄授时法则:“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据此法则,只要在黄昏时观测斗柄的指向,就可以知道季节的更替。这就是中华文明中“四象”的内容。加上四立时节斗柄分别指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维)的共八个主要节气(八个主要节气与八卦直接对应),即是“四象生八卦”的由来(见《斗柄指向八方配先天八卦卦时示意图》)。

        

 
 

《斗柄指向八方配先天八卦卦时示意图》(注意:古代的识图方法是上南下北。图中心的圆点代北极,左下方七个圆点代表北斗七星。)

 

 

 

 

 

 

 

 

 

 

 

     1.3李约瑟先生没有来得及将赤道观测体系与古代中国历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应该说,在西方天文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中,“概念表述不同,但基本指称一致”的这种个别现象是有的。但是也正如李约瑟先生早就指出的:“中国人的天空分划同希腊的及现代天文学所通常用的星座全然不同,成千的星座中东西方有相同名称的至多不超过一打,其中有大熊、猎户、御夫、南冕和南十字。天空分划的徊然不同是关于中国天文学独立起源和发展的最令人信服的论据之一。”[4]也就是说,承传了赤道坐标系的现代天文学,虽然在计量恒星精确位置这一重要方面选择的是中国式的赤道坐标系,但是在天空命名方面却是选择的希腊式。

    尽管中国的天文学可以与欧洲的天文学发生融合,比如中国天文学的黄道与欧洲天文学的黄道可以通用。但现代天文学所保留的中国天文学天空命名方面的知识却几乎等于零!比如在现代天文学中,根本找不到青龙、白虎、朱雀、神龟的名称。可以说,现代天文学的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太阳系绕着银河系旋转等知识,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历法这些与中国天文学无法分割的知识也是毫不沾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尽管没有遗失,但是现代天文学却将其划分的科学依据----赤道坐标系,替换成了黄道坐标系。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二十四节气等知识,它们共同的科学依据却是在中国天文学之中。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历法知识与中华文明,比如中医、易学、文学、艺术等各学科知识也是无法分割。换句话说,就是不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历法知识,就无法真正读懂中华文明各学科知识!

     失却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天空命名、历法等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找到二十四节气的真正科学依据,阴阳五行八卦自然也就成了谶纬与玄学,根本无法展示其准确含义,遑论展示其科学依据!这种掐断了中华文明根本,截断了中华文明源头的治学方法,不仅使西方学者无法真正读懂中华文明知识,甚至连土生土长、土生洋长的中华民族的一些子孙,都会分不清阴阳五行八卦是精华还是糟粕。以致于相当一部分学者谈到阴阳五行,就会以为是腐朽没落的东西,惟恐避之不及!尤其是今天唯一能够证明中华文明科学性、合理性的中医学,因为其科学依据是阴阳五行,而阴阳五行的原理弄不清楚,中医学的科学性也就无法被学术界所认可,故而发展中医阻力重重。

       不承认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就无法弄清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来自何方,更不会明白为什么运用现代科学原理解释中国科技史知识,只能是收效甚微!

    2 李约瑟先生所涉猎的中医学知识,没有能够揭示出中医学是从哪里来的

        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已经相当清楚:中医有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它们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由于李约瑟先生所能涉猎的中医学知识“是一座冰山所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而冰山的百分之九十仍然藏在水下”,加上“最大的困难在于有些名词术语的定义含糊不清。”而“含糊不清”的原因,除了汉语流传数千年导致的语义变化万千,就是只能引用接受西学教育的“俞云岫关于中国古代疾病分类学,或所谓病症学----《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伍连德、王吉民合写的《中国医史》。”[5]曾留学日本的俞云岫一贯坚持全面废除中医;留学英国的伍连德也是剑桥大学(西)医学学士。除此之外,就只能限于《诗经》、《山海经》、《左传》等古文献中对疾病记载的只言片语,来总结古代中国人对疾病学、免疫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片段成就。尤其是探讨针灸穴道的科学依据,由于针灸学“本身不总是首尾一贯的”[6]根本没有说明经络是怎样被发现、如何划分以及根据什么原理而划分的,所以没有能够揭示中医学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要知道,(1)中医学不是以解剖实物来命名脏腑、经络,它将人体内的脏器统称为五脏六腑,只是在论述经络理论时,才称六脏六腑。并认为支撑人体生命和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是“经络”(也称经脉);
​          (2)中医不以细菌、病毒、红白细胞增减异常等作为致病因素;
​          (3)中医不以生理、病理、生物化学作为基础理论;
​          (4)中医与西医的诊断、治疗原理是不相通的。
​         
(5)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而且其功能性质与这些数目所标示的天地之气的功能性质也是直接对应的[7]。这种对应的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人体之阴阳五行就是指五脏的气血运行[8]。

       《黄帝内经》正是以阴阳五行、干支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为主描述了人体气血运行规律;描述了在气的作用下人体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规律;描述了天地之气、人体之气与疾病的关系。要想弄清楚中医是从哪里来的,必须先弄清楚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这些事物的真实面目。而其真实面目只能在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中才能透视清楚。

        3 阴阳五行的评价很客观,但是没有能够揭示出其真正的起源

        3.1李约瑟先生的阴阳五行观

       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第十三章C部分讲了中国的阴阳家、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发展,他说:

        “五行的概念,倒不是一系列五种物质的概念,而是五种基本过程的概念。中国人的思想在这里独特地避开了本体面。”

      明确提出五行不是五种物质,在当时来说,这种观念不仅在西方科学家中是绝无仅有,就是在近现代中国科学家中,也是难能少见。但是,五行究竟是什么事物的五种基本过程?是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事物的形态?他又说,

        “五行理论乃是对具体事物的基本性质做出初步分类的一种努力,所谓性质,就是说只有在它们起变化时才能显示出来,因此,人们常常指出,element这个词从来不能充分表达‘行’这个意思。”

       李约瑟先生并没有完全肯定五行学说,他最后还说,

        “五行或阴阳体系看起来并不是完全不科学的,……惟一毛病是它流传得太久了。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五行学说是十分先进的东西;到了十一世纪的时候,还勉强可说是先进的东西;到了十八世纪就变得荒唐了。这个问题可以再一次回到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经过一场文艺复兴、一场宗教革命,同时伴随了巨大的经济变化,而中国却没有。”

       3.2阴阳五行学说的准确内涵究竟是什么?

        因为流传得太久就无法证实阴阳五行的科学性了吗?其实在80年代中期,民俗学研究者与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者阿苏大岭、陈久金等先生就已经揭示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准确内涵!

         在延续了近万年以上的中华文明中,阴阳五行是指一回归年中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节的天地之气。在这五个时节中,每个时节分为两个月份,也就是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人们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天干,就是用来纪这一年分十个月历法的。

       十干纪十个月的历法,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的。可惜这一非常古老的历法在中原地区已经长期失传,只是在彝族少数民族地区非常闭塞的地方,才得以流传下来。也正是在我国的民俗学家将彝族十月历呈现给学术界之后,十干纪十个月的历法才得以重现辉煌。

         彝族十月历是解放前,一些非常闭塞的地区仍在行用的非常古老的历法。这种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36天。用土、铜、水、木、火分别配以“公母”纪月。彝族人称这十个月为十个“补摩”(公母),用土公、土母、铜公、铜母、水公、水母、木公、木母、火公、火母来纪这十个月。这十个月分为五季,夏季为土;秋季为铜;冬季为水;春季为木;春夏之交为火。汉族以春天为木,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夏秋之交为土。由此可知彝、汉二者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木、火、土、铜、水即是汉族的阴阳五行,因为汉族所说的“金”最早就是指“铜”。公母、天地和阴阳则是同义语[9]

         陈久金先生还在《天干十日考》中证实了: 十干在古代是用来纪十月历的十个月名的 [10]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彝族十月历是依据夏至和冬至来制订的,与月亮的圆缺没有直接的关系。经自然科学史专家陈久金先生考证,彝族十月历就是四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曾经行用过的,中国最古老的历法10。彝族十月历则承传了这一历法。而且彝族十月历的五行配公母,与汉族的阴阳五行配属五季基本一致。十干纪十月历与阴阳、五行、公母、五季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十干纪十月历法与阴阳、五行、五季对应表

 

月份

天干

阴阳

五行

五季

夏秋之交

          这个十干所纪的十个月历法,也就是《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的:

        “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长夏,……其日戊己;……肺主秋,……其日庚辛;……肾主冬,……其日壬癸。……”

其中的甲乙日、丙丁日……,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素问》的主旨就是五脏之气与五季之气相参相应。

         阴阳五行与五个季节一样,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五;十干纪十个月的历法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十。阴阳五行、十干都被古人称之为气数,它们在二十四节气中融为一体。二十四节气则是对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完整标识(有另文分析)。作为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与阴阳五行、十干纪十日直接对应,是因为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

         3.3 阴阳五行与四时五季的含义只是“相通”,不是“相同”,

          阴阳五行是指天地之气的性质,四时五季是指天地之气的现象(寒、温、湿、冷、暖)。在古代文献中,虽然经常将四时五行这两个概念合并使用,如《春秋繁露·五刑相生》: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但是,两者各自所蕴涵的意义却是有严格区别的。四季的相递循环,是具备五种属性的天地之气逐时出现在天地之中的特定地域。比如南半球的春夏,是北半球的秋冬;北半球的春夏,是南半球的秋冬。南半球从夏到冬,与北半球从冬到夏,正好是半年。赤道则一年到头都很热,没有冬。两极与赤道正好相反,虽然半年为昼,半年为夜,但是冰雪终年不化,没有春、夏和秋。

        然而,我们却不能说没有冬,或没有春、夏、秋的赤道和两极,就不存在天地之气(阴阳五行)。如果单纯强调中医学的人体五脏与五季相通,那麽没有冬的赤道、没有春、夏和秋的两极,就不适用中医;但是,就中医学的人体与五行相通而言,没有冬的赤道、没有春、夏、秋的两极,也都适用中医。春夏秋冬是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天地之气现象,阴阳五行则是从这些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天地之气的五种根本属性。换句话说,就是地球上没有春、夏、秋现象的地域,同样有人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即同样存在天地之气的化生化灭功能。

           3.4 阴阳五行在天地之中无处不在

古人认为,昼夜与春夏秋冬同时并存于天地这个整体之中。并将一年分春夏秋冬,一日也分春夏秋冬,依据的就是这一原理。“行”字的本义是四通八达,见古文字行:“ ”。阴阳五行时时刻刻充塞于天地之中的各个角落。而某一特定地域如北半球逐时的春或夏,秋或冬,只是具备五种根本属性的天地之气周天运行着的一部分,而且是其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是指天地之气的五种根本属性,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就是指人体五脏之气与天地之间的五行之气相互感应。

         与五行所代表的五个时节直接对应,古代中国天文学在制订历法时,需要观察测定一回归年内北斗七星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的规律,还要观察测定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在一回归年内按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的顺序,每一行星“值日”73天左右,同时伴随着横亘在二十八宿之间的五种颜色的天气[11],相继出现在北极天空的规律。

         阴阳五行是从人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现象与天象、气象(不是现代科学的“气象”名词含义)的相互感应规律中,探讨出来的展现万物化生之本原的科学思想系统理论。试想一下,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有形质物体,又有哪一样不存在于天地之气的化育生成与化灭消亡之中呢?!

         3.5 阴阳五行是古代中国贤哲对物质世界本原的科学认知

现代科学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不仅要认识其宏观和微观,还要认识其内部各个层次上的精细结构,运动特点及运动规律。

        从阴阳五行是对天地之气化生世间万物规律的揭示而言,它与现代科学所认定的“科学是为了认识自然,……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之内涵并无二致。只不过是在认识物质世界时的着眼点有区别而已。现代科学着眼于“基本粒子”、“生物分子”,中国传统科学着眼于“气”。“基本粒子”、“生物分子”与“气”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物质。恐怕“基本粒子”、“生物分子”也需要有“气”来维持才能存在吧!至于“气”离开“基本粒子”、“生物分子”还能否存在?“气”与“基本粒子”、“生物分子”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就需要发展到尖端水平的现代科技做出回答了!

        现代科学对“技术”的看法是,技术侧重于利用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向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生活的需要。虽然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比科学的历史久远得多,但是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总体来说是基于科学的发展而前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各学科如天文、医学、农学、建筑、堪舆等学科体系,都与阴阳五行息息相通,是因为这些既含有博大精深科学思想,又含有精湛技术的学科,都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这一从宏观到微观对物质世界本原科学认知的思想基础之上。而且,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主张的“顺应自然”,与现代科学主张的“向自然索取”相比,不仅在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高出一筹,而且与当今中国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并行不悖的。

          4 没有能够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新成果全部融入《中国科技史》之中

        李约瑟先生是近现代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通史》的开山鼻祖和这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治学严谨,考证精密,他所导出的结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系统整理并发掘中国科学遗产,使各国人民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这项工作历时长久且十分艰难。他从20世纪30年代末(37岁)开始学习汉语,由于当时中国的学术体制、教学体制已是按照西学范式建立,除了以上谈到的“引用接受西学教育的”现代学者撰写的中文书籍,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民俗学最新研究成果----彝族十月历;考古学最新发现----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七千年前用于测地气的用猛禽腿骨制作的十六支骨笛;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迹出土的,蚌塑北斗、青龙、白虎星象天文图,等等,没有能够全部融入《中国科技史》之中。这些都是李约瑟先生与他组织的“跨国军团”所占有材料的局限性

        而能够证明阴阳五行八卦与二十四节气历法息息相通;证明阴阳五行八卦准确含义的是彝族十月历!能够证明二十四节气历法诞生时代的是仰韶文化遗迹出土的蚌塑龙、虎星象图!能够证明二十四节气历法本真科学依据----与观测北斗指向、测定物候等科学实验紧密结合的“测地气”,是距今七千多年前的骨笛!能够证明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诞生时代的是6460±135年前已经成型的龙、虎星象图!

        如果李约瑟先生生前能够全部享用这些成果,并融会贯通于《中国科技史》一书之中,那么,《中国科技史》所展示的中华文明史就可以上推到六、七千年以前!将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与中医脏腑、经络的数目相对照,就可证明以阴阳五行、干支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为主描述人体科学的中医学诞生于五千年以前!这些成果可以明明白白,切切实实地揭示阴阳五行八卦的本真面目。在此基础上,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阴阳五行八卦的科学性就可以让世人深信不移!尤其是这些事物的展示,可以彻底粉碎“中国上古无史论”、“疑古论”、“中华文明停滞论”的失实之辞。

            5 推论“李约瑟难题”的肯定答案

        如果以上所谈到的四个“没有能够”成为了“能够”,李约瑟先生就很可能给出“李约瑟难题”的肯定答案。“肯定答案”很可能是:

        ①东西方文明本质完全不一样,其根本差异大概始自一万多年前。这个道理就好比在制造家具时,木质材料与金属材料只能机械的组合,而不能将木质材料与金属材料象冶炼钢铁一样融为一体,即两者可以互补长短,却不可以强行合一。

        ②李约瑟先生在论述中国科学和文明的基本著作中经常强调,经典的西方科学和中国的自然观长期以来是格格不入的。西方科学向来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气是化生万物的本原”为基础。这两者都是对物质世界起源的科学认知,其科学性“旗鼓相当”,仅仅是在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时的着眼点不同而已。

        ③在此基础上,近代的自然科学体系根本不会在中国出现。即使不受外来影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不会缓慢地发展到近代的科学体系中。这个道理与苹果树上长不出梨,梨树上长不出苹果是一样的。

        ④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经验发明是不可能走在世界文明前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先,完全是因为中国有相当科学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系统理论;西方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也曾发展到过相当高超与古代中国不相上下的水平。只是由于中世纪的西方文明在承传中发生了断裂,比如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巨石阵等,已经很难有人清楚它们与西方天文学的具体关系了。经过文艺复兴才发生的现代科学、工业、经济、政治革命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⑤既然古代中国科学那么发达,为何没有发生16、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以致从那以后就日益沦于落后?是因为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中国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在汉代甚至商周时代,就已经开始失传了!突出体现在干支(60一周)四拄历法在夏代的后裔彝族人民保留下来的十月历中,就已经不见使用了;干支四拄所蕴涵的深远时空背景在周以后的汉唐时代也已经搞不清楚了。《素问》就记载了:“鬼臾区十世祖先念诵而奉行的,是太古占天候气相当灵验的文字,从伏羲时代开始,已镌刻在玉石上,命名册文。”[12]而《册文》却失传了!《素问》还记载了:“十干之日各在一方,徵其离合,事也寥廓,呜呼远哉,百姓日用而不知尔。”[13]即十干纪日所代表的天体之位置各在一个方位,探询其离散与聚合的规律,其内容相当辽阔遥远,百姓每天使用干支历法,却不知道干支所蕴涵的空间背景。与干支象数密不可分的易学、中医学等中华文明各学科,是华夏先祖历经数千年‘仰观俯察’、苦思冥悟、手口相传、能够经得起实践反复验证的智慧结晶。是它的诞生、存在与遗存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诸子百家”。正是这一时代的中华文明复兴,使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其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

       只有不就事论事,摘掉一百多年来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西方教学体制、西化中国学问的有色眼镜,正视从历史的事实中求出“是”(真理),才能够让中华文明的神秘色彩全部退去,而闪烁出其原本就有的科学光芒!

         要想弄清楚中国古代科技的性质,必须运用中国人的母语,首先回归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的本真面目,然后再用现代人能够懂的现代汉语,将本真的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成果展现给读者。否则,中华文明将很难催生现代的中国科学,中国科学也将永远无法与西方文明催生的现代科学齐头并进!

         ⑦中国古代不只有技术,而且有科学思想文化,虽然不能够发展出西方的现代科学,但是,只要能够把本真的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成果展现出来,就一定能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构起与西方现代科学相媲美、相超越的中华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新体系!

        ⑧中华文明“顺应自然”与西方文明“征服自然”这两者相比,应该说是各有所长。本真中华文明的复兴,与西方伟大的文艺复兴一样,将会引发当今中国与世界科学、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优化。

        6结语

       中华文明主导着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从万年以前流淌至今。阴阳五行八卦这一物质世界生成观、时空观、宇宙观,在中华文化中无孔不入,是中华文明的立命之本。建立在这一观念基础之上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易哲学等诸学科知识,在中国各民族口耳相传的历史中随处可见。

            6.1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写不出有分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倾心于中国文化的西方学术大师和文化巨人李约瑟先生,尽管没有能够最终完成自己计划中的学术巨著,尽管没有给我们留下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肯定答案,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位伟大的英国学者为中华文明、世界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在相当一部分学者,觉得科学是围绕一条主线演化来的,科学只有一个源头,这个源头在西方,或者在巴比伦,不承认古代中国“有”科学的时代,他作为发掘中国文明中科学因素的先驱者,向世人证明了:有!不但有发明创造,而且也有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概念。从而架起了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的一座桥梁。也使我们中国人能够从科学这一重要的视角,重新审视、整理、发扬光大我们的古老文明。

作为英国科学家的李约瑟先生,50余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于中国浩瀚典籍之中。他研究中国科学史的目的是澄清对中国科学的疑惑,打破无知,消除误解,还历史本来面目。他组织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项空前创举。《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人类展现了一个过去知之甚微的新的精神世界,使人们从昔日中国科学金矿中看到无尽的知识宝藏。这是一部体大思深、结构严密的有关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李约瑟先生实际上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他一方面热爱中国文明,他也热爱西方文化。深厚的文化科学素养使他不存任何种族歧视的偏见。他驳斥了过去所谓西欧中心主义,驳斥什么东西都是从西方开始,另外一方面,他除了肯定了中国这方面的成就以外,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一视同仁。比如阿拉伯的文化,阿拉伯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印度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甚至包括一些比较小的国家,中亚细亚这一带他都一律予以承认。他认为近代的科学,他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语,叫百川朝宗于海,世界科学就像一个大海一样,由不同的河流汇集而成,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都有它各自的贡献。

作为中国的科学家,耳濡目染中华文明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近水楼台先得月地享受着多如牛毛的经文典籍,生于中华母语的环境之中,却至今没有撰写出一部有分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真应该感到汗颜!难道不应该从自身的立足点、看问题的视角、研究的目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浅薄查一查原因吗?!

         6.2  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有的事物能够融为一体,有的则不能够融为一体!

       李约瑟先生强调,如果没有中国等其他文明区的科学注入,近代科学及工业革命便无从谈起。他在论证中国对世界科学贡献时,以崇敬和爱戴的心情捍卫了中国人对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优先权,将中国科学文化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位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这种地位过去被严重贬低和误解。为此他应得到所有中国人的感谢。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的诸多成果,不是全部都可以相互融通,而是有的可以融通,有的不可以融通!比如,中国人对吸引现象的研究,给了西方人牛顿力学的发现以极大的启发,而西方人对引力的理解,与中国人对“气”----包括引力、辐射、风化、风蚀等内容的理解,却是不能划等号的!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差异更甚于此!古代中国天文学与西方天文学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学)与西方科学(包括现代医学)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哲学重整体与西方哲学重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具有差异的事物是不能融为一体的,比如用西医的基础理论来代替中医的基础理论,用现代天文学的基础理论来证实与古代中国天文学息息相通的中国传统科技与思想文化知识,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6.3  中国科学遗产是个绝对的金矿,急功近利却找不到真金!

由于过去人们受“西方中心论”影响,对中国科学成就严重低估。李约瑟先生则使很多人对中国重新认识并发生了观念上的根本改变,他已在当今国际文化史领域掀起了一股台风,横扫以往一切陈腐的中国观,使人们不得不对中国科学成就刮目相视。李约瑟先生认为,中国像古希腊一样有巨大科学财富,而且中国科学遗产是个绝对的金矿。但是,这一金矿却被埋没得太久了。李约瑟先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仅仅是开发这一金矿的指南。大部分探讨李约瑟难题的人,包括专业的科学史学家与非专业的诸如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作者,都应该警惕“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不要拿近代西方科学的范式与基础知识,去割裂、拆解、衡量古代中国的东西,要明确中国传统科学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独特性。要知道即使找到了李约瑟难题的答案,也只是找到了如何来发展中国科学的一个途径。也还需要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去进行具体地开掘与研究,并展现中国古代文明各学科的成果及其这些成果所能够诞生的全过程,惟其如此,才能在金矿中找到真金。

       马晓彤先生说得好:“科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实际上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与社会力量的“金指标”。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科学不发达,不言而喻它一定是落后的;进而引申若认为一个民族的传统中没有科学,那么言下之义这个文明体系也必然是低劣的。”[14]

      李约瑟先生工作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角度来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透视。这一透视告诉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富庶的礼仪之邦在相当长久的时期受到世界人民的景仰,就是基于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科学性!然而,诞生于原始社会的中华文明,进入商周时代以致秦汉唐宋元明清之后,却因为逐渐失传而导致自强不息,趋善避恶,不畏艰难险阻,不畏强暴霸权,英勇不屈、理智地做人,智慧地做事的主流中华文化,有时也会被奢靡腐化,自甘堕落,思想匮乏,禁锢创新,不思进取,重利轻益,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等劣质文化乘虚而入。应该说近现代以来,中华文明停滞不前与这类劣质文化占了上风不无关系!

         既然我们拥有那么多优秀的科学遗产,祖先留给我们那么多震撼世界的发明发现,失传的中华文明硕果又是数不胜数。那么,我们何必要在用至今也翻译不清楚的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狭义科学、什么是广义科学,什么是量子力学、系统论、整体论、个体论上兜圈子?难道把西方现代科学称为“狭义”科学,把古代各民族的科学称为“广义”科学,其中就不含有西方中心主义的因素吗?刘明武先生说得好:由一物求一物之理即为科学(狭义),由万物求万物之理即为科学(广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即为科学研究。而且“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相比,则更符合世界人民所追求的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在科学文化上多元共存,各民族友好、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感染力、威慑力、征服力。在李约瑟先生务实求真,刻苦严谨,博爱无私的精神鼓舞下,我们中国科学家只要挣脱西学范式的桎梏,实事求是,不存偏见,努力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直面中华文明,就一定能够整理出系统、翔实、本真的《中国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史》,《中国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史》所展现的本真中华文明,将支撑中华巨龙腾飞、遨游在世界的上空,巨龙的神灵之气将慧泽整个人类!

          参考文献

[1] [4]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一九四四——一九八四)》,沈阳,辽宁科技社,1986:467 [5][6]:995-1067页

[2] 张建芳,《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2004年2期(12月)《中西文化研究》

[3]张宁等:《试论十二支的赤道属性》2003年6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7]张建芳,《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澳门理工学报》2004年3期

[8]张建芳:《试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2003《中医杂志》(增刊):58页。

[9]阿苏大岭等:《关于小凉山彝族十月太阳历的调查及其初步分析》,《自然科学史研究》(京),1984.3:261-265;陈久金:《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自然科学史研究》(京),第1卷第2期,1982;《夏小正新解》农史研究[J].1983年第1期

[10]陈久金.天干十日考[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7(2):119-127

[11]黄帝内经《素问》: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12]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

[13]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上下)[M].上海:商务社,1931.4:338

[14] 马晓彤《中国古代有科学吗?----兼论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科学学研究》2006.6期:818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