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揭秘】各国城市下水道大比拼!晒晒各国的“城市良心”

 RK588 2016-03-20
2015-03-23 维城

 


一百多年前,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夏令时快到了,每当夏季来临,暴雨不断,“城市的良心”便不得不经常接受考验。一场大雨过后,国内有80%以上的城市都会出现城市内涝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普遍国外的城市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报道呢?是他们的排水系统先进还是背后另有隐情?今天城管哥带你们一探城市排水系统的究竟……



|城管哥 图|网络


每年夏天,全国人民都沉浸在雨后,尤其是暴雨后城市街道一秒变游泳池的“喜悦”中,而艰苦的生活条件挡不住人民群众苦中作乐的精神:



2011年6月初,武汉连降暴雨,城中观海,出门靠舟。


6月23日,水漫京城。皇城处处积水潭,地铁变身水帘洞。


7月3日,成都亦遭滂沱,匆匆加入大中华水上游乐园阵营。


10月13日,广州紧随其后,暨南大学被淹成“威尼斯分校”。



上图1:雨中的维也纳 上图2:雨中的北京


但是城管哥来到欧洲2年,从来没有听说过城市内涝这回事,但是普遍欧洲城市的降水量都不小于北京,为何他们没有城市内涝呢?于是乎城管哥就google了一下,发现原来他们的城市排水系统这么给力!


|维也纳——明渠暗渠齐上阵|


维也纳的地上河与地下河↑


维也纳市区的排水系统分为两种:明渠与暗渠。总长超过2400KM,超过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总长。每天会将超过15吨的雨水污水已经其余杂质输送走。从而保证了维也纳远离城市内涝的烦恼。


此外维也纳还有地上河与地下河帮助排水。维也纳地处于丘陵地带,夏季雨水多,自然形成的溪流非常多,在1800年以后,维也纳人口爆发,越来越多的溪流被填埋改造成居住区与街道,但是当时的政府在填埋河流之后在街道下面建起了非常宽阔的地下河,所以今天的Alserbachstr?e , Krottenbachstra?e等大街的地下均有地下河匆匆流过,最终流入多瑙运河。




而最大的地上河无疑就是多瑙运河(Donaukanal)了,多瑙运河全长约360公里,始建于1875年,最初的目的是防洪,现在也承担起了城市排水系统(雨水)的疏散功能。



反观国内,在80年代的城市化热潮中,许多城市都将城中原本的河流填埋,用作建设用地,但与维也纳不同,政府并没有在街道下方另外建设地下河,而是单纯的铺设了排水管道而已,这对于本就负重不堪的排水管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就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城市内涝。



图为暴雨后的天津金钟河大街地道↑


|北京——起步落后,设计缺陷|


反观北京,到2006年,城近郊区下水道总长度达3807km,其中雨水管道1386km,雨污合流管道756km,污水管道165km,像人体血脉一样,遍布京城大街小巷。虽然北京的排水系统总长超过了维也纳,但是北京的城市面积为 16,411 km2,而维也纳为 414 km2,相差近40倍


不仅如此,新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始建于建国初期,彼时由于在经济和技术上一穷二白,国内很多地方都是沿用“苏联老大哥”的理念和理论。与欧美和日本着眼于未来的“地下廊道式”方案不同,当时中国的设计更注重节约成本,旨在以最小的代价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苏联的地理环境是地处高寒、降水量小,中国全盘复制他们“地下管网式”的排水设计,就遗留下诸多问题。



左:北京下水管道 右:维也纳排水“走廊”


国内的“地下管网式”排水系统口径小,承载能力有限,很难应付如连降暴雨之类的突发状况。北京市区就仍有很多地方使用合流制的排水方式——把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一股脑的丢给污水处理站。这种排水体制系统投入成本低,施工容易,但对于处理能力有限的污水站来说,大规模暴雨就是块吞不下的硬骨头了。而关闭泵站,量力而行的话,城市海景会会变得愈发浩瀚......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排水系统多用分流制,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并行,维护和管理方便,缺点就是施工麻烦且造价较高。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曾表示,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标准。而北京的排水系统在国内建设的排水系统中已经算是先进了,其他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更加不容乐观。



|东京——百亿巨资打造的防台风系统|


我们的邻居日本在这方面也是出类拔萃。东京地处温带季风性气候,降水特点与北京相似,但降水量却大于北京,由于夏末经常有台风光顾,所以东京市政府在城市排水系统上下了不少的功夫。斥巨资修建了著名的“东京圈排水系统”。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的暴雨,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圈”防洪排水通道,高约25米,长177米,宽78米。↑


“东京圈”排水系统图例↑


|巴黎——现代排水的鼻祖|


巴黎下水道总长2347公里,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统配备了电脑控制,还有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以及用于下大雨时保证排水效果的路边下水道等等。有人说巴黎的下水道是另外一个城市,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错综复杂的网络着实让城市排水系统成了与城市地上完全不同而有巨大无比的空间。巴黎其下水道甚至成为旅游胜地,这里有世界上唯一一座参观、实用两不误的下水道博物馆,它同时也是现代排水系统的鼻祖。




13世纪之前,巴黎与许多城市一样,靠露天排水道排放雨水与生活污水。但早在1370年,巴黎就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当下巴黎使用的地下排水系统,是1850设计的,排水道总长达2100公里,排水量能达到每天120万立方米。一二百年以来,这个系统一直运转良好。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




当然,巴黎的排水管道也在不断更新,比如下面这个就是新建的排水管道。



|纽约——从忽视到重视|


作为美国东海岸最大的国际都市纽约,其实自建市以来深受水污染之害,暴风雨来临之际,雨水和生活废水排泄量一旦超过极限就会直接排泄甚至倒灌,造成严重污染。随后政府开始重视排水问题,并投入大量资金优化完善排水系统。



纽约市生活污水处理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污水直接流入四周的河流与海洋;20世纪纽约市建立了14个污水处理厂、近1.2万公里的地下排水管道,生活污水经过滤、消毒处理之后再流入附近水域。目前纽约70%地区的雨水和生活废水使用同样的排水管道,经过污水处理厂再排放。



纽约下水道经常出现在好莱坞的大片当中,由于宽敞明亮,经常被用来当做枪战片或者打斗片段的场景,比如《007》系列、《碟中谍》系列电影都曾借用过纽约下水道来取景。




|伦敦——来源于古罗马的“皇家”下水道|


1700年的时候,伦敦已经是一个拥有57万人口的欧洲超级大都市,但城市的排水系统极其糟糕。一英尺多深的明渠中塞满了灰烬、动物尸体,甚至粪便,糟糕的排污系统将街道变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


1842年,大不列颠帝国派出考察队去罗马和巴黎参观供排水系统,发现古罗马的排水系统比起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要先进得多、卫生得多。为了改善地下水道,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皇家委员会。




1856年,巴瑟杰承担设计伦敦新的排水系统的任务。他计划将所有的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他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地下排水系统全长160公里,位于地下3米的深处,需挖掘350万吨土,但这个计划连续5次被否决。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伦敦市政当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同意了巴瑟杰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方案。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工程部门特地研制了新型高强度水泥。同时巴瑟杰发明了一套检验方法,成为现代各种商品质量检验的先驱。用这种新型高强度水泥,一共制造了3亿8千万块混凝土砖,构成了坚固的下水道。


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1865年工程完工,实际长度超过设计方案,全长达到1700公里以上,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




|青岛——德造排水系统造福至今|


然而不是所有的中国城市都存在内涝问题,青岛就是一个例外。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青岛设计了严密的城市排水系统,这个下水系统沿用至今,并且完胜中国其他城市的下水系统。德国人从1899年开始在青岛铺设的地下管网,至1905年,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并最早实现雨污分流。青岛德建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总长度约为80公里。


青岛德建下水道的横断面高约80厘米,上半部分呈半圆形,直径较大,能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面积。排水管道中的雨水斗带有反水阀,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而不会进入管道,因此不会造成管道堵塞。堵塞越少,排水井冒溢就越少脏物也便于清理。



同时,德建管道能够巧妙减少堵塞的可能。其下半部分呈“V”字形,约1/2高度的部分贴了白色瓷瓦,减少了污水在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受到的阻力,同时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


当年德国人留在下水道中的工具↑


看过这么多例子之后,希望现在的政府不要只顾政绩,表面功夫做的很足,城市发展不仅仅是建那些所谓的“全球第一高楼”,也不仅仅是强行快速发展本无需求的地铁网络。而是把建设的重点放到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问题上来,像“城市排水系统”系统这类的根基问题。忽略这类问题,那么不管高楼建的多高多快,城市发展的多大多现代。这样的发展都是病态的,扭曲的。


真正意义的城市现代化不是表面的,肤浅的现代化,而是将任何一个细节都考虑进去,让城市更加适于人居的现代化。


(以上内容由欧洲时报中东欧版原方原创,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