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非墨客,墨客非文人——书法界的悲哀

 北京老伍 2021-01-05


你国学底子厚,文学基础牢,不一定准能写好字。如果你国学底子薄,文学底子差,你一定很难写好字。即使每天勤于笔墨,你落个字匠而已。

本节图文来自田蕴章系列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第069集:“文人墨客”与“笑”字。

主持人:田老师,在今天节目开始之前,先请您回答一下网友琳琳(音)在24号提出的这样的一个问题。他说当今的全国书法大展评委对用色宣且大篇幅的、格式很新颖的书法作品非常感兴趣,可以把一幅用白宣纸、黑墨书写的作品删去,那么请问这种情况是当代书法的原因吗?田老师。

田蕴章:是, 这位网友提的问题很尖锐。

就是现代关于这个入选所谓一些大赛和大展这些个作品,加了很多美术的东西。有些人为了赢得评委的欢心、赏识,所以增加了很多书法之外的一些附加的东西。这些东西多数都是美术性的处理,比如说弄出很多很多的奇形怪状的一些书法格式,所谓叫创新,搞很多颜色的纸。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有人骂评委说评为好色,评委好色就是喜欢带一些颜色的纸,这些个,喜欢花花绿绿这个各种颜色的纸,对于白宣纸却感到非常单调。你要就在一张白纸上写点个黑字,写多好也不能入选。

于是有很多人精心设计这张纸上的各种形式,弄出各种花样来,这些都是美术的东西,补以他书法不足这方面东西,这就是大家所不为。真正大家,就是一张白宣纸上,我随便一写,不择纸笔,墨无所谓。

但是现在的这些个书法展件当中,你看了真是,五花八门,鬼斧神工,各种状况都有。而且有些个尺幅大得惊人,也不知道他干什么。比如说,他可以搞成四尺宽的纸,然后弄成八尺乃至更长,上丈长的,一丈长的那种,在屋里挂完高高大厅,从房顶一直坠落到平地,这还没有装裱,就单片,如果再加上装裱再加上临边的话,这张作品我不知能挂在哪使用,但他们就讲究什么,叫做“展厅效应”。

主持人:这很与众不同啊。

田蕴章:“展厅效应”,就是我就为这展览起的作用,除了展厅之后,什么用也没有。实际上书法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要接触书法,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牌匾,桥梁上的题字,等等名山大川里边等等,或者家里挂的楹联、条幅、扇面、尺牍,这些东西主要是为了生活当中实用,因此大家才感到它亲切。

一旦远离生活之后,只是我们到大厅看一次,平时应用不到,就觉得它跟自己毫没有关系。所以这些个东西,美术性东西过多了,就掩盖了书法作品本质的一些东西。所以这就是当今评委他们的书法功力不足而造成的一种现象,所以这位朋友所提的是真实的东西。

因此也应该提醒这些评委们,不要把眼睛只注意到形式里美术的东西,美术的东西过多了,影响书法。我曾经这样谈过,可能也是偏激一点,也算作是一家之见吧。我曾谈过,你搞戏曲的,远离声乐一些;你比如说,你一定要搞什么洋为中用这些东西,你用进来非驴非马。

所以鲁迅提出来,越是地方性强的东西,那越容易成为世界的,你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个观点是有很深的见地的。你越是把很多东西都拼集在一起,结果它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我们搞书法,就是用笔在纸上写字,真正我们审视当年的《兰亭序》,后来的这个唐代的这个《祭侄稿争座位》,欧阳询的《卜商帖》,苏轼的这个《寒食帖》,米芾的等等,这些作品我们今天看来都非常之朴素,任何没有美术性的补充,然而却给我们感到越发的高华。美术性弄过多了之后,应该是只起到副作用,然而却今天是正好符合这些评委的审美眼界,这是个可悲的事情。

“书法入门”注:

相关内容,敬请参阅此前讲座内容《为什么说“评委好色”?喜欢行行草草?》,回复关键词“031”,或者“其”字,即可提取文章。


主持人:好了,那回到我们今天《每日一题》的这个话题当中。今天是这样的一个话题,田老师,有网友说,为什么现在的这个书法家大多数都不会写诗填词,即便是有的话,也不会很好,这样是什么样的一个原因呢?

田蕴章:这就谈到,老生常谈一问题,就是当今的书法家们,我们只能是带引号的书法家们,这些人只重视笔墨,而不重视内在的修养。

主持人:文学功底。

田蕴章:这个国学底子太薄,你写不好字。

我们这样说,把两句话一反一正的告诉大家。你国学底子很厚,文学基础很牢固,你不一定准能写好字。但是如果你的国学底子很浅薄,文学底子很差,你一定很难写好字。就是你有学问的,不见得写好字,你没有学问,一定写不好字。你即使每天勤于笔墨,你落个字匠而已。你写出字来,你用功过甚,你就匠气,如果你不走正路,你就野气,你就俗气。

主持人:狂放那种。

田蕴章:对了。因为,你做过把关那类东西没有,所以现在很多的那些入选作品,名噪一时的所谓的书法大家都不被文学界人认可,原因就是认为他们是一帮玩字的人。

主持人:书匠。

田蕴章:书匠。而且过去书匠还好好写字,今天这帮人都是花拳绣腿,弄一些个狂野的东西,于是丑书恶札横行于世,就跟这文学底子有关系,文学底子太差就不行。而我们遗憾的是,现在多数念书人不写字,写字人不念书,文人已经不是墨客,墨客已经不是文人,这是书法界的悲哀。这是书法界文化品位日趋下降的主要原因,亟待于解决,我们也希望将来能可以解决。


(图:启功《倪瓒诗意图》)

但是谈到诗词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说的这个问题。因为写诗填词实在太难了,有些书家们不愿意下这个功夫,认为这是字外功,有更好,没有也不影响我是书法家,这就是现实的弊病。

之所以不研究诗词的原因,它的难度太大。比如说,在诗里边讲究的,格律诗,我们指的格律诗当中,格律诗当中讲究的比如说平仄,平仄,比如讲究的对仗,就是对偶。讲究的韵律,这些东西不是你三朝五夕所能完成的。

你就是在这些技术问题上你解决了——不用说你再写出来一个高格调的一些东西,高意境、深意境,不用再写,不用他们那些东西——只是在这些技术问题,你能粗通,基本能粗通,你最少需要十年的功夫。好像听来之后,我很快我有三周、两个月就可以弄明白,实际上你真正熟练,粗通它,还别谈精通,就粗通它,就得十年的功夫,这是在技术问题上。

你且弄不明白它是什么叫孤平,什么叫三平,什么叫黏不黏,有人说粘不粘的,实际上我们常说是黏不黏,格不格,等等诗里边需要这些东西。

比如说格律诗当中讲的平水韵,一百零六道的平水韵,你弄得懂吗?你懂不懂一东二冬之间的区别?你懂不懂江、洋二字不是一个韵?你懂不懂词当中的把一百零六道的韵改为五十七道韵?你懂不懂词的这些个词牌这些个不同?比如说,临江仙也好,是渔歌子也好,还是沁园春也好,还是菩萨蛮也好,等等等等是若干种无数的这些词牌,你弄得清楚它吗?像这些东西,写诗填词,真的需要你平生的努力才能去完成。

这些东西直接影响你书法的内在的东西,书法的内在的东西,它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元素的东西,这东西你不行,你光谈到笔墨技巧,它有什么意义?因此,历史上的书法家都是精于这些东西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一些书法家弄不懂这些东西,所以干脆就不弄,认为我只写字,你要一谈到你这字写错了,你这诗写的不对,你词写的不好,你等等这些东西都抄错了,抄都抄错了。你单跟他说,他只说,你管那些东西干嘛,你就看我的笔墨,看我的结构,那些东西是皮皮毛毛的东西。真正大家写出来是有意境的东西。所以说,今天用一些美术语言,什么线条什么创作,什么这些东西,肤浅得很,幼稚得很。

所以在这些东西,希望年轻的一些个爱好书法的朋友们,一定在研究书法的同时,要对古典文学广泛地深入地去学习,只有这样,你将来才可能书法有大成。如果你不具备这些东西,书法只成为一种非常简单的、肤浅的一种幼稚的东西。

主持人:那在现在这个书法界,能够粗通这些诗词的这些书法家,是怎么样一个比例呢?您能不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田蕴章:我们刚才说了,多数人是现在做不到这一点了。但是也确实还有一些人,非常专心致志地继承我们民族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不懈的努力当中,但是这些人的比例太可怜,太少了。

主持人:非常少?

田蕴章:非常少。我们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我心里好像有一种本能的感觉到,有这么一种比例吧,这种比例当然是不精确、不科学。现在就拿全国级的书协会员来说,真正能粗通诗词,注意我说的粗通,精通者已经是凤毛麟角,我们谈到粗通问题,就是在这些平仄对仗、韵律等等对这些问题,有基本了解,一般写出诗来之后,从技术上看不是个外行。

主持人:不出现技术性的错误。

田蕴章:不出现技术性的错误,我们就降到最低点,更甭说你写出来是非常意境深远的那些东西来说,我们不要求你那些,也不奢望这些东西,就是您在基本技术上能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像这些人,粗通者,大概也不足十分之一的人,不足十分之一。

主持人:非常少。


(图:范增《竹林七贤》)

田蕴章:像启功先生,那属于精通者,启功先生属于精通者。像这个书画界的画界当中的,像范增先生,那个在诗上下的功夫是平生努力。尽管和前人比,唐诗宋词包括民国清代以前那些大家都比不了,但是当今来讲,像范增那样的诗词水平,已经是罕有,应该说是凤毛麟角。

像启功先生在诗词有那么高深的研究,那应该是现在几乎是书法界里没有二者,在书法界没有二者。像范增在画界当中,诗词懂那么多的话,也几乎说凤毛麟角,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说,今人这种你问的这个比例关系,应该说精通诗词者,现在很难说让我马上说出是谁来,在书法界,我们只谈书法界。但是粗通者还有一批人,这些人也在努力当中,可能的数量不超过十分之一吧,非常可怜,微乎其微。

(未完待续,接下来讲解示范“笑”字技法)

【讲座视频】


编辑/彭澎


最通俗的讲述,最正统的书法

“书法入门”(微信号:shufarumen):

独家刊发田蕴章老师系列书法讲座图文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