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宗棠公开看不起曾国藩,李鸿章私下对老师扎针以李鸿章奏折为例

 等待MYLOVE 2016-03-20

左宗棠公开看不起曾国藩,李鸿章私下对老师扎针以李鸿章奏折为例

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来源:网络


1865年5月,僧格林沁在剿杀捻军时被杀,晚清政府连忙要求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对此极为挠头,因为湘军大部被裁撤,只有依靠李鸿章的淮军。然而,淮军只听李鸿章,他对能否调动淮军非常没有信心。在他与李鸿章的谋划下,李鸿章调拨刘铭传归属曾国藩调遣,潘鼎新部前往天津,调郭松林、杨鼎勋回防。



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实在有限,对于捻军他采用建立四镇,驻扎四支重兵围剿的方略,然而,捻军骑兵迅速跳出包围圈。在数次战败之后,晚清政府于9月6日命李鸿章率兵前往河南,主管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军务。曾国藩对此极为反感,军无二帅,地无二主。曾国藩要求李鸿章不要北上,李鸿章也在此时要求:如果北上自己的兵力太少,而恰巧这时,刘铭传、潘鼎新吵吵嚷嚷要回李鸿章账下。


这时,河南巡抚吴昌寿则要求曾国藩交出兵权,李鸿章迅速出击要求吴昌寿交出兵权,最终,1866年2月28日吴昌寿被免职。虽然,湘淮共同努力打败了豫军统帅,但李鸿章和曾国藩在灭捻方略上的矛盾日渐加深。而曾国藩对自己的四镇重点防御,重兵等待捻军自动跳入包围圈的战略非常自信。李鸿章则私下里挖苦曾国藩的战略:古有万里长城,今有万里长墙,不意秦始皇千年以后遇公等知音。


尽管李鸿章表面上是在挖苦正在曾氏军营听调的淮将刘秉璋,但刘氏仅仅是执行者,很显然是对自己口中的“恩师”曾国藩的不屑。


豫军和淮军皆不听从曾国藩调遣,导致捻军渡运河成功。其实,李鸿章一直不服曾国藩,即使在曾国藩幕府下也是如此。他不像左宗棠,左宗棠和曾国藩是平辈,而且左宗棠性格本来就外表狂。李鸿章则是内狂。


李鸿章的内狂也是被逼的。当年,他因为李元度事件和曾国藩闹翻了。结果,他认识到了,自己啥都不是,背后没人没队伍就是个屁。因此,托自己的哥哥等不少人向曾国藩求情。曾国藩也正在用人之际,因此让他重回帐下。但回到曾国藩那里后,他一边当着参谋,一边四处寻找着“单飞”的时机。那时,他深刻地认识到:此时的天下最有权势的人表面上是皇帝、是满人,但其实质则是湘军。而湘军的领袖则是曾国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借助于曾国藩的势力。否则,曾国藩一句话,就会让自己跌落万丈深渊。因此,李鸿章回到曾国藩处后,其“嚣张”之态明显隐藏了许多。但他的雄心壮志从未跌落过。



后来,他不跟曾国荃争夺取南京的机会,也是吸取了这个教训。任凭清政府如何催促,他宁可和左宗棠闹翻,去浙江打仗也跑去攻打南京。


这次剿杀捻军时,李鸿章的羽翼已经丰满。但为了自己的名声,他绝不会在公开场合与曾国藩有大的矛盾。因此,他和曾国藩的不合,往往是在私下。早在曾国藩还没北上剿杀捻军的时候,李鸿章就在给他的老师扎针。在《密陈剿捻事宜片》(1865年五月初六,《李鸿章全集》卷4,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版)中,李鸿章首先回顾了僧格林沁的重要性。


话锋一转,李鸿章开始扎针了:我部淮军两年前就开始请洋人教授洋枪洋炮,时间久了已经掌握了其中的诀窍,所以,我部前往平定南方太平军余部稍有把握。而且,我军的辎重武器也比较多。相反呢,曾国藩的军队,每营只有抬枪、小枪120多杆,我们淮军少的都有三百多杆,大部是四百多杆。战争中,每次打仗都需要洋药铜帽数万斤,开花大炮更是笨重,每一仗非得有数十只巨舰装运弹药。这么大的运动量,其他省很难接济。


意思很明确,李鸿章的意思是我的兵辎重多,不宜归曾国藩调遣。


李鸿章继续说僧格林沁为什么失败。之后又说:曾国藩的部众已经裁撤得差不多了。他经常跟我说要退休,我是极力劝阻。外省调兵援助他的事情,我一定竭力。但江西、江苏等仍然有太平军余部存在。我们淮军在江苏境内有三万多人,而且都是与水师居多,不适合陆战,不能远调。陆军方面刘秉璋的五千人、潘鼎新五千人、王永胜和刘士奇八千五百人,虽然也是精兵,但是如果福建有了变故,也得去帮忙呀。曾国藩如果和我再商谈调兵协助他剿捻的话,似乎我也不能多派人马了,要不然东南海疆军饷就会出现问题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昨天就跟曾国藩说了。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三军一万七千多人足够了,所以,曾国藩可以酌情调遣。


之后,李鸿章对于剿捻方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他的战略和曾国藩一样,但战术安排确实比曾国藩要高明多,对捻军的判断也很准确。


清廷接到密旨后,军机大臣回复了他并对其进行了批评:一万七千多人放在一处很多,分防数百里可就少了。现在捻军在黄河南岸砍树编造木筏准备北渡山东、直隶。兵力过于紧张,李鸿章仍应该多派人马听后曾国藩调遣,不能自己只关注自己的地盘。所以,李鸿章应该迅速带兵、洋枪队、开花大炮等由海道北上,或者在胶州或者在天津登岸。现在情况紧急,不许再拖延,耽误了大局面。开花炮虽然笨重,但必须运往天津。你李鸿章既然已经代理了两江总督的印信,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和曾国藩商量,现在你就去江宁。



正如第一小节所记述到的,清政府见曾国藩不行,连忙要求李鸿章北上,曾国藩却要求李鸿章不要北上。李鸿章则说如果北上自己的兵力太少,最有戏剧性的是,刘铭传、潘鼎新趁机要求重回李鸿章的帐下,就这样李鸿章逐渐掌握了剿灭捻军的大部分军事策略制定、后勤和人事权。


其后,近乎于光杆司令的曾国藩在万不得已下辞职,同时奏请调李鸿章、曾国荃主管剿灭东西捻的军务。清廷于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一(1866年12月7日)正式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李鸿章有些得意忘形,连忙派人到正在病中的曾国藩处去拿帅印。


曾国藩原以为李鸿章会搞个正式的交接仪式,没想到竟然如此快速。此时的他,深感人生的无奈,只好回转江宁继续任两江总督。


李鸿章此时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高峰,次年,李鸿章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并负责剿灭捻军事宜。由于过于自信,捻军迅速在罗家集、倒树湾、尹隆河、六神港四战中战胜淮军,取得了重大胜利。让李鸿章的头脑冷静了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