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带来的灾难。唯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印度教经文所记
恐怕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只有这颗绝无仅有的钻石能被写进一个宗教的经文里,以此来警示世人!又究竟是一颗怎么样的钻石才能够被如此对待?这颗钻石又会给拥有它的人带来怎样的灾难?
这颗看似如此不祥的钻石,就是——“光明之山钻石”!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颗钻石呢?
传说“光明之山”是在印度南部的矿山中被发现的,有关它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1304年。
原石据说重达800克拉,最初磨成玫瑰型,重191克拉(186.5旧克拉)。
191克拉,啥概念?

图上这颗钻石名为“世纪之钻”,在南非被发现的,重273.85克拉。就说最早的光明之山钻石只比这颗小那么一丢丢了。在16世纪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相当于全世界所有人一天的口粮”。也意味着从此以后,这颗钻石只能被强国之王或者王室所拥有。
这样的一个人间重器,也难怪要被写进印度教经文里了!

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开创者巴卑儿成为第一个拥有“光明之山”的君主。作为钻石的主人,自然不能让这样一颗绝世宝贝躺在藏宝室里了,所以巴卑儿吧光明之山镶在了他的王座-孔雀御座之上。
巴卑儿就以这样粗暴的方式向世界宣布:老子就是这颗钻石的主人了,怎地!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巴卑儿的亲儿子就搞政变了,并把老子打入大牢,登上孔雀御座,用比他老子还粗暴的方式向世人宣告:现在老子是这钻石的新主人了,爱咋滴!

时光流转,光明之山落到了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手里。
和巴卑儿命运一样样的,沙贾汗也被其中一个儿子赶下孔雀御座,将其投入大牢,向世人宣布:现在这颗钻石是老子的了,爱咋咋滴!
话说这位沙贾汗,就是修建了泰姬陵的那位了。

就这样,“光明之山”在莫卧儿的皇宫中呆了近百年。

1738年,波斯人纳迪尔·沙阿灭了莫卧儿帝国,把光明之山带回了伊斯法罕城,向世人宣布:老子拥有全世界了,爱咋滴咋滴!
1747年,纳迪尔正在家里蒙头酣睡呢,他的仇敌摸进卧室把他给杀了,就这样,光明之山也把各种宫斗争王位的这套把戏带到了波斯,纳迪尔·沙阿之后的每一任君主几乎都死于非命。

在斯法罕城一片混乱的时候,贵族阿马锡阿贝德尔企图偷鸡夺王位,但没能成功。最后再混乱中抢了一批珍宝逃到波斯的东边坎大哈,成了阿富汗的君主。

几经周折之后,“光明之山”又被弄回印度,可是这次印度王子似乎被吓住了,把它献给了锡克人统治者兰吉特·辛格。
1840年,锡克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时,当时9岁的锡克王位的惟一继承人杜利普·辛格被英国人监护了起来。

战争结束后,害怕“光明之山”血淋淋的历史的杜利普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得到钻石的女王,把钻石重新切割之后镶在了女王的王冠上了。
至此,光明之山血淋淋的历史就没有再演。
这也正应了经文所说的:唯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
虽然历史不再重演,但却招来了印度、英国、巴基斯坦、锡克教等几方势力的撕逼口水战,大家都说光明之山属于自己,理当会到自己的怀抱,撕归撕,最后也就那样,英国王室还是用钻石主人的姿态回应:要咋滴吧!

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光明之山”一直传到乔治六世的妻子,2002年去世的英国王太后这。这颗钻石现重108.93克拉,因为它曾经血腥的历史,英国王室也是感觉怕怕的,最终将其安置在了伦敦博物馆里,结束了厄运的传说。
各位看官有机会去腐国的话,可以去伦敦博物馆瞻仰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