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沙家浜》的前世今生

 张官营老军 2016-03-20

一首战歌 芦苇荡里的“火种”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的鱼米之乡,流着血啊流着汗……你的威名震撼了江南,你的钢刀刺破了敌人的心房……”63岁的沙家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徐耀良张口就来的这段歌曲名叫《你是游击兵团》。
    1939年,叶飞率领的以新四军第六团为主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了36位伤病员。“留下我们,并不单单是因为身体条件不行,跟不上主力部队频繁的流动,留下我们,重要的是党需要留下一把火种在东路!”伤病员之一刘飞同志在自己的回忆录《火种》中这样写道:每到一个村庄,伤病员就被分散安排在群众家中,农家的小屋、湖中的小船都成了伤病员的藏身之处,门板一架就是病床,蚊帐一挂就是手术间。碰上敌人扫荡,大家就把伤病员抬上船,转移到芦苇荡中。敌人走了,再接回村子。陆续地,伤病员们恢复了健康,重新建立起了武装队伍。
    1943年10月,时任新四军6师18旅52团宣传股长的过鉴清,和从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分配来团工作的黄苇,偶然之间聊起了这段历史。两人决定合写一首歌曲。不久,由过鉴清作词,黄苇作曲的《你是游击兵团》就诞生了。时任52团政治处主任的彭冲还对歌词作了认真修改。很快,这首歌就在军队里传唱开来。
    1948年11月13日,战地记者崔左夫在采访淮海战役时听到了这首歌曲。1957年夏,他在到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走访了两个多月,最终完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搬上舞台 阿庆嫂原是“男老板”

    从战歌到纪实文学,现实中既没有阿庆嫂、郭建光,也没有胡传魁、刁德一,这些人物从何而来?如今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阿庆嫂”为何在创作之初是个“男老板”?
    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团长陈荣兰和编剧文牧着手创作一个反映江南新四军艰苦奋斗的现代沪剧时,偶然看到了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斗争纪实》,大受启发,就此创作了现代沪剧《碧水红旗》。1960年正式公演时改名为《芦荡火种》。1963年,《芦荡火种》赴京公演,被北京京剧团一眼看中,改编为京剧。最终由毛主席拍板定名《沙家浜》,成为后来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
    虽然是根据现实创作的,但剧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阿庆嫂的原型大概有8个,郭建光也有3个。
    为了找到阿庆嫂,常熟市沙家浜镇文化站曾遍寻历史资料,接连寻访出陈二妹、朱凡、干桂宝、戴阿大、范惠琴、徐巧珍、陆二嫂等众多阿庆嫂原型。还有人说,阿庆嫂也可能是个男的,比如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他当年就是新四军的秘密交通员。编剧文牧已于1995年去世,但他留下的《芦荡火种》创作札记证实了这种猜测,阿庆嫂这个经典形象在创作初期的确曾是个“男老板”:“陈荣兰认为戏里男角色太多,建议把茶馆老板改为老板娘,可以让丁是娥来演这个角色。我同意了。谁知把老板改成老板娘,牵一发而动全身,真不简单……”“老板娘的名字本来取名‘阿兴嫂’,后来觉得‘嫂’这个音是朝下缩的,当中一个字就必须着重、有力。‘兴’字显得平,改成‘庆’字便显得重甸、有力,叫起来也响。”
    那么剧中掩护游击队的交通站,也是最为著名的场景之一——春来茶馆,现实中又是否存在呢?前些年还真的发现过一个那个年代的茶壶,上面刻的字就是春来茶馆。但地方在哪一直没找到。不过后来,又在沙家浜镇曹家浜发现曾经有一家“东来茶馆”和一家“春海茶馆”,也都是当年新四军的联络站。

艺术源于真实才有生命

    青葱茂密的芦苇荡,随意穿梭在荡中的小渔船,点亮春来茶馆那些晃晃悠悠的灯笼,“滴水不漏”的阿庆嫂手中高高提起的“煮三江”铜壶……如今的沙家浜,仍保留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构成了经典的沙家浜韵味。
    而作为舞台上的经典,《沙家浜》的情节、人物都是虚构的,而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难免有“高大全”的嫌疑。但无论如何,这部戏剧所依据的那段历史——坚持在芦苇荡与日伪顽强斗争的新四军英雄们和江南的人民们,是值得永远怀念的。
    1960年初秋,汪曾祺摘掉了右派帽子,1961年调回北京,并在北京京剧团做专职编剧,参加了改编《芦荡火种》的工作,从编剧到任《沙家浜》主笔,汪杨两人再续前缘。“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妙语是出自汪先生之手,“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则是出自杨先生的笔端。一个把革命者写得大气磅礴,另一个把思念战友之情写得荡气回肠,那时的汪杨也就四十几岁,堪称才华横溢。
    1963年接到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后,薛恩厚、肖甲、汪曾祺和他进驻了颐和园的龙王庙,那时已是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季节了。改编《芦荡火种》仅用了十天。集体讨论,分头执笔,但其中主要场次如《智斗》、《授计》都是汪曾祺生花妙笔。前几场戏写来还算顺畅,当写到军民鱼水情时卡壳了,戏词不是过于平淡就是落于俗套,又不上口,当时剧组的驻地环境非常优美:湖光山色,清爽怡人。伙食也很好:一日三餐,有鱼有肉,还有虾,吃罢午饭一觉睡到日西斜……这本是一位编剧很随意的打油诗,描绘了当时生活的情景,却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灵感,于是七嘴八舌的一凑,这场唱词便脱颖而出:“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

毛主席提出三点建议

    京剧《芦荡火种》在1964年全国现代戏会演中深得好评。毛主席看后提出了三点意见:胡传魁、阿庆嫂、刁德一人物刻画得较好,新四军形象不够;最后可开打,更符合中国人民斗争生活;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1965年春,又来了命令:调肖甲、杨毓珉、李慕良改《沙家浜》剧本。
    在上海也是用了十天改出了剧本,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加强了军民关系,丰富了郭建光的戏份,“斥敌”使阿庆嫂巧妙地掩护了沙奶奶脱险。武装打进沙家浜,既增加了“奔袭”、“突破”、“聚歼”三场戏。李慕良设计好新词句的唱腔,肖甲安排好舞台部位,最后汪先生又通改一遍。4月底,原班人马抵沪开始排练,5月1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首次公演了,也就是现在被视为红色经典的《沙家浜》。

京剧《沙家浜》的前世今生 - 官家山 - .  
京剧《沙家浜》的前世今生 - 官家山 - .

197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京剧《沙家浜》搬上银幕。

导演:武兆堤 马尔路 姜树森
编剧:《沙家浜》剧组集体创作

主演:

郭建光——谭元寿
阿庆嫂——洪雪飞
沙奶奶——万一英
刁德一——马长礼
胡传魁——周和桐

程谦明——贺永瑛
沙四龙——张敦义
点击观看下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