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庆嫂2

 主观现实 2014-08-06
阿庆嫂>全部版本>历史版本

阿庆嫂

词条已锁定

摘要

图片

        阿庆嫂是出自《智斗》的人物形象。让无数中国观众对红色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耳熟能详。阿庆嫂的原型是是“千千万万抗战妇女的化身”,经多方考证,此处按最接近一位范惠琴算,生于1910年。剧情发生于1940年。阿庆嫂——女,30岁,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的秘密工作者。

      

艺术形象

       阿庆嫂是现代京剧《沙家浜》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阿庆嫂以开茶馆作为掩护,与敌顽展开机智勇敢的斗争,终于使三十六个伤病员安全转移。剧中“智斗”这场戏因脍炙人口的唱词深受人们喜爱,并由此而成为经典,阿庆嫂也因《沙家浜》的走红而家喻户晓。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现实中的阿庆嫂又是什么样呢?“红色足迹,辉煌传奇”苏南报道组5月31日来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帮你寻找答案。

    

多种说法

       过去,有关阿庆嫂的原型一直有多种说法,有人说阿庆嫂是常熟当地曾任妇女部长、经常捐钱捐物慰问战士们的老妈妈范惠琴,还有人说阿庆嫂是常熟开过茶馆的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不过,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经严密考证得出结论,将抗战中曾任中共横沔(沙家浜)区委书记的朱凡确定为阿庆嫂的原型的代表。

原型一:陈二妹关林嫂

     在江苏常熟市董浜镇政府修订的《董浜镇史》上,只有短短的几行字记述了一位叫做“陈二图片阿庆嫂的原型妹”的烈属事迹:“陈二妹,革命烈士陈关林的妻子,曾和丈夫一同开设涵芳阁茶馆,作为我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丈夫牺牲后,她带着一儿一女坚持斗争,直到抗战胜利!”   

     陈二妹是最为人们认可的阿庆嫂原型,因为抗战时期在常熟东乡董浜镇上有一家涵芬阁茶馆,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接待过谭震林、夏光、任天石等很多同志,茶馆的老板娘就是陈二妹。可是,因为陈二妹并不是党员,所以,人们很难把她和“高大全”的阿庆嫂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陈二妹的条件早已具备党员的资格,为什么不入党可能是当时的特殊状况所致。1941年农历7月26,陈二妹和丈夫陈关林被叛徒出卖,同年11月11日陈关林在虎丘山下被敌人用麻袋套起来用刺刀活活刺死。陈二妹独自拉扯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继续经营涵芳阁,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为帮助更多的革命者,陈二妹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此时陈二妹的女儿和谭震林的女儿年龄相仿,为让谭司令全身心投身革命,陈二妹狠心地将自己的一双儿女送到远房亲戚家寄养,而把谭震林的女儿接过来悉心照顾,对外宣称是自己的女儿,从而掩护她度过了艰难的抗战岁月。直到解放后,陈二妹的女儿和儿子才到她身边,一家人在董浜镇种田务农40年,好强的陈二妹从没说过自己是陈二妹,只享受“陈关林烈士遗孀”的规定待遇,从没有对组织上提出过其他要求,直到1996年7月18日去世。

原型二:范惠琴

      范惠琴   老人1911年2月14日出生于常熟沙家浜镇的一个名门旺族,丈夫毕业于上海交大,在当地也很有名气。抗日战争前夕,老人曾和丈夫去过上海、南京、青岛等地,接受了先进的文图片化观念,思想进步。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到家乡宣传抗日,还积极发动群众打击侵略者。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范惠琴得知新四军来到,第一个主动将新四军指战员接到家中,并在她家里成立了抗日指挥部。

  范惠琴1938年在抗日烈士殷志仁的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新四军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一年只有一套单身军装,而当地又非常冷,时任妇女部长的她,经常组织妇女编织军鞋,捐钱捐物慰问战士们。她让出自家的房屋给新四军居住,平时出入都以教书为由,掩人耳目。她常冒着生命危险,将受伤的新四军接到家中,只要一有动静,立即让新四军藏在地板下,有时通过边门,进入芦苇荡里。由于被叛徒出卖,她曾经两次被日本侵略者抓去,并且多次被上过刑,叫她跪在很尖的硬树柴上,然后用刀背敲头、皮鞭抽打,昏死过三次,让她交待新四军伤员躲藏地点、地下党成员,但她意志极为坚强,一次也没有退缩,更没有出卖任何同志。日本鬼子无奈将她释放时,她两个膝盖上的皮肉已全部溃烂,被人用木板抬回家中的。正是因为如此,上了年纪后的她腿脚一直不好,晚年已经不能正常行走,背部等处也老是疼痛。新四军北撤后,她将所有的秘密资料包括入党情况的说明等,全部烧毁,加上当时主要联系的同志纷纷牺牲,因此尽管她有革命经历,但一直没有被正式承认。后来她的经历被一位当地学者发现并写入书中,范惠琴才有幸成为“阿庆嫂”原型之一。但老人一生淡泊名利,从来不曾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平时也不向外人提起她的这段往事。在她儿子蒋金宗的记忆里,只有和母亲一起回老家沙家浜时,老人会指着经过的地方,给他们讲起年轻时抗日的英雄往事。事实上,老人解放后虽然住在苏州城里,但一直没有忘记且十分留恋当初战斗过的地方。

  在老人临终前的几个月前,曾经想回沙家浜敬老院度过余生,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她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原型三:石雪珍

  石雪珍1937年嫁到了阳澄湖畔消泾集镇上的大户人家陆家。当时,陆家是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丈夫陆义是“青年抗日联合会”的骨干分子,婆婆沈菊英也支持抗日工作。受家庭的影响,石雪珍也成了一名抗日积极分子,在家里掩护同志、传递情报。1940年7月和1941年3月,石雪珍39岁的婆婆、20岁的丈夫相继被土匪胡肇汉杀害,人称“母子英烈”。丈夫和婆婆牺牲后,石雪珍拖着才17个月大的儿子坚持斗争。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吴县市政府决定建“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石雪珍老人主动让出了自家的房屋,还自告奋勇担任讲解员。

  

原型四:干桂宝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有个片段:匪兵刁小三想夺一个姑娘手中的包袱,姑娘厉声道:“你凭什么抢我包袱!”刁小三坏坏的说:“抢包袱?我还抢人呢?”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

  阿庆嫂的又一个原型人物干桂宝的经历,与舞台上的戏剧如出一辙。干桂宝家住在鲍家坝,当时新四军的后方医院,修枪所就驻扎在那里,她丈夫宋大保是村主席,一家人为抗日工作奔走。一次,干桂宝带着女儿乘船为新四军办货,回来被土匪武装胡肇汉(戏中胡传奎的原型)的船队截住了。为首的小头目姓焦,强要拉船,干桂宝大喊:“你们凭什么抢东西?”于是,戏中的一幕就上演了。正在这时,忽然一个干桂宝有些眼熟的小头目叫住:“小焦,别胡闹,是自己人!”接着,那人又说:“小焦,这是干大妈,帮过咱们大忙,胡司令见了也敬他三分,还不向干大妈陪不是?”那个小焦勉强道了个歉就溜了。这一幕,多么酷似阿庆嫂、刁小三、刘副官那场戏啊!不止如此,就连端掉胡肇汉(戏中胡传奎的原型)老窝的情报,也是借头疼病,看郎中的方法传递出去的。不过,头疼的送信人不再是戏中的沙四龙,而直接就是“阿庆嫂”干桂宝本人。

  

原型五:王月嫂

  事迹不详。

  原型六:胡广兴

  京剧《沙家浜》的沪剧原著《芦荡火种》编剧文牧曾经说过:“起先确定阿庆嫂是个男角色”。“因为原型胡广兴是个男同志,后来是由于戏的要求,才改成了女的。”

  梅村有个东来茶馆,与戏中的春来茶馆就一字之差,而这真是常熟县委设立的秘密交通站。交通员,茶馆老板就是胡广兴。他是原“民抗”司令任天石的同学,熟悉当地情况,救助、掩护新四军伤病员,与日伪军周旋。他以日货迷惑敌人,掩护战友;假装溺水,盗船出境。当时,常熟太仓一带日军布下据点,控制严格,胡广兴就自编茶歌,内藏情报,向上级汇报工作,对我党和新四军的地下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戏剧中的阿庆嫂

图片  阿庆嫂智斗刁德一最为知名!
  沙家浜是一个江南的村镇。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了十八个伤病员。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伤病员,由地下党员阿庆嫂负责,安置在沙家浜的革命群众家休养。他们和群众生活战斗在一起,军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日寇疯狂扫荡。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假抗日,真反共,他们秉承日寇旨意,千方百计想搜捕我伤病员。
  我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率领十八个伤病员,在消息隔绝、粮缺弹尽的艰难困苦环境中,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分析敌情,下定决心,教育战士排除万难,坚持待命,力争主动,屹立如暴风雨里的青松。
  阿庆嫂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以开茶馆的身份作为掩护,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胡、刁之间的矛盾,进行了紧张复杂的斗争,终于使十八个伤病员安全转移。
  我伤病员脱险后,胡、刁非常恼火,他们当着阿庆嫂的面拷问沙奶奶等革命群众,企图破坏沙家浜的党组织。阿庆嫂和沙奶奶互相掩护,沙奶奶痛骂了敌人,阿庆嫂并乘机了解敌兵司令部的虚实。
  新四军某部主力回兵东进,已经痊愈归队的战士,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敌奠匪首。
  旭日东升,红旗招展,沙家浜重新回到人民手中。为纪念她的功德,还有一首叫《沙家浜》的现代京剧。
  《沙家浜》中“智斗”这场戏,深受人们喜爱,常演不衰。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阿庆嫂其人呢?
  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群众。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就是一个,而且也是开茶馆的。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点,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有胆有识,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做了很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用刺刀戳死。今年88岁的陈二妹,仍然住在常熟市董浜镇,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电视剧许晴版的阿庆嫂既有地下党维护正义的一面,又有一个女老板奉迎客人八面玲珑的一面。看过电视剧的观众会发现,电视剧的阿庆嫂比样板戏多了点人情味。

原型

  陈二妹,女,1911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尚在襁褓之中就被生身父母遗弃在路边,被杜桥村一苏姓农户拾去抚养,取名苏兴兴。成年后婚嫁给董浜镇涵芬阁茶肆店员陈关林为妻改名为陈二妹。1996年7月18日去世。

相关

图片  抗战初期,开设董浜镇涵芬阁茶馆的陈关林夫妇受新四军民运工作同志的宣传引导,夫妇俩以茶楼为基点,热情接待南来北往的抗日党、政、军领导同志,接送机密情报,成为中共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站。陈二妹全力协助丈夫做好接待、茶水供应、食宿安排、站岗放哨,特别是妇女同志的生活照料等工作。
  这篇文章被选为小学五年级鄂教版下册第二十课。

 

智斗
  主要人物    阿庆嫂: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

  (样板戏出演:洪雪飞)

         刁德一:忠义救国军参谋长。

  (样板戏出演:马长礼) 图片  胡传魁:忠义救国军司令。   (样板戏出演:周和桐)   胡传魁: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多亏了阿庆嫂,   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   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   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   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白)胡司令,   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净挂在嘴边儿上,   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   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   我还是真有点儿后怕呀。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   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 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阿庆嫂: 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 阿庆嫂,   适才听得司令讲,   阿庆嫂真是不寻常。   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抢。   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   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盼兴望,   江湖义气第一桩。   司令常来又常往,   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也是司令洪福广,   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新四军久在沙家浜,   这棵大树有荫凉。   你与他们常来往,   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祥。   阿庆嫂: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有什么周祥不周祥。

  胡传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介绍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 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荡火种》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图片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