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分的表扬会扭曲孩子的行为动机

 边英骑士 2016-03-20


  • 本号此前曾发《“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的差别令人震惊》(点文末“查看原文”可查看)。本文为续篇。

  • 过分表扬,会让学生更在意结果,爱面子,而不注重在过程中自身的提高。学生作弊,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


心理学家伍夫维·梅耶(Wulf-Uwe Meyer)研究过孩子看到同伴受到表扬之后的反应。结果显示,12岁的孩子已经明白,被老师表扬并不代表你做得好,相反,正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老师认为你需要额外的鼓励才表扬你。小孩已经看透了这个思维模式:只有落后的学生才会总被老师表扬。专家惊奇地发现十几岁的孩子竟然认为,得到表扬不是什么好事,还不如被批评。

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Daniel Willingham)认为,当老师表扬某个学生的时候,可能不知不觉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你已经发挥出了全部天赋。”而当老师批评某个学生的时候,可能他的本意是:“你还有提升空间。”纽约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朱迪丝·布鲁克(Judith Brook)认为,表扬很重要,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表扬。如果孩子认为表扬很假,那么,他们不仅会不相信虚假的表扬,也会不再相信那些真诚的赞美。

过分的表扬会扭曲孩子的行为动机。他们会变得为了得到表扬而去做一件事情,而在过程中没有真正享受。里德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们回顾了150多项关于表扬的研究。结果表明:总被表扬的学生,会变得不愿意冒险且缺乏自主性。与同伴相比,总被表扬的学生,做事很难持之以恒,过分依赖老师,说话中也透着不自信。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成绩普遍降到全班倒数水平。他们大多害怕选择,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失败

一位高中英语老师曾告诉我,她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在家里受到过度表扬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认为,他们的表扬是对孩子的支持,而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极高的期望。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无法专注学习,只关心考试会得多少分。“我遇到过一位母亲,只因为我给她儿子的成绩是C,她就说‘你毁了我儿子的自尊’。我跟她说:‘你的孩子以后会做得更好。我给他C,是希望他不要满足现状。’”虽然我们一直以为,被过度表扬的孩子会搞不清为了什么而学习,或缺乏动力,但德韦克却给了我们相反的结果:被频繁表扬的孩子更看重输赢,对击败对手更感兴趣。另外,这样的孩子非常爱面子

在一个实验中,学生要参加两次测试。在两次测试的中间休息时间,学生可以作出如下选择:要么选择上课,学习第二次测试需要的技巧。要么选择知道第一次测试的成绩排名。时间有限,只能选一项。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第二种任务,他们关心自己的成绩,而不愿意花时间去准备第二次测试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成绩单,并告诉他们,这些成绩单将寄给其他学校的学生。其实,他们既不会见到那些学生,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结果发现,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学生,有4成夸大了自己的成绩;而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学生,表现较诚实。

那些在小学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升入初中之后,会面对更大的压力。那些认为自己因为聪明才成绩好的学生会跟自己说,原来我一点都不聪明,这样一来,他们的成绩就很难达到先前的水平。他们认为,努力只是又一次证明了他们不聪明,而事实上,努力才是学业有成的关键因素。在深度访谈中,许多这样的学生都承认,他们认真考虑过考试作弊。学生选择作弊,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当家长忽略孩子的失败,并且坚信他下次会做得更好时,问题就更严重了。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珍妮弗·克罗克(Jennifer Crocker)解释说:“父母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失败很可怕,因为连家人都不承认,也不接纳失败。”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和别人讨论,那么必然不能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

家长也不是只关注孩子的成功,他们也关注失败。心理学家弗洛丽(Florrie Ng)博士对美国和中国的五年级学生做了实验。

孩子们由妈妈带到指定考场参加测试。实验开始时,妈妈们在考场外等候,孩子随机抽取试题。其中,有半数的孩子会抽到难题,这些题,他们大概只会做一半。随后,在第二次测试开始前,孩子们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这时,研究者允许妈妈们进入考场与孩子交流。研究者会告诉每一位妈妈她的孩子的测验成绩,还会骗她说,她孩子的分数低于测试的平均水平。研究者已提前设置好针孔摄像机用来记录这5分钟时间里的亲子互动。

录像里,美国妈妈说话小心翼翼,她们乐观、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大多谈论与测试无关的话题,比如晚饭吃什么之类的。中国妈妈会对孩子说“是不是刚才没有专心做题啊?”或者“咱们一起看看你的考卷吧”。她们大多讨论的是测试本身。休息之后进行了第二次测验,这一次,中国孩子的成绩进步了33%,这一比例是美国孩子的两倍。

乍一看,中国妈妈苛刻又严厉,但这并不能反映中国妈妈的教养方式。其实,录像里的中国妈妈一点也不苛刻严厉,虽然她们口气坚定,但也没有皱眉或提高嗓门,对孩子微笑和拥抱的次数也不输给美国妈妈。


本文作者波·布朗森、阿什利·梅里曼,摘自《关键教养报告:关于孩子的新思考》,经出版方湛庐文化授权发布,特此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