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很努力了,可为啥还学不好

 青衣问道 2013-09-09

我很努力了,可为啥还学不好  


学生来信:

你好!我是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平时我学习非常努力,但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常常被父母骂我“太笨了!”、“简直都不长脑子!”、“总是犯低级错误!”我小的时候,大人们教我背唐诗,学唱歌、跳舞,我都学的很快,表现的也很棒的,被大人夸奖的感觉真的很好。可是,现在我离这些表扬、赞美的声音越来越远了。我也怀疑自己:难道真的是我的脑子比学习好的同学笨了吗?我不想这样,我希望我可以有好的成绩,可以被父母、老师、同学认可。请老师帮帮我。

                                                                                                                          ××小学    学生   李××

 

案例分析: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了美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和动物因为不可控事件而不断遭受挫败,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每个人对不可控事件的解释归因风格不同,也会造成不同后果。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成为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例如:学业成绩差、工作推延低效、年老多病、失业、悲观抑郁、家庭暴力、拥挤现象等等。大量处于困境中的人身上,都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习得性无助还具有扩散效应——看到别人多次遭受挫折,自己也会产生“无望”的感受。

你的考试成绩不好,有许多原因,可能是没有听懂老师讲的知识,也可能是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质量不高,也可能是考题的难易系数问题,也可能是近期身体不舒服,影响到学习效果等等,你没有很好的寻找、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你的父母也没有帮助你去认真分析考试成绩不好的问题所在,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下结论似的认为你是“笨的”、“脑子出现问题”、“不够用功”等,这些语言都带有明显的抱怨、指责、甚至是伤害自尊的成分,让你失去信心,产生怀疑。于是,你也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真的学不好,而显出“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习得性无助包含三种成分:被动性、不可控性、认知。一旦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就会出现认知缺陷、自尊缺陷、悲伤、敌对、焦虑、食欲不振、攻击性减弱、失眠等等与抑郁情况相同的症状:1、失去了对惯常活动的兴趣——例如:对学习没有热情,学不懂算了,学习是父母要求我学的。2、心理活动迟缓——例如:上课走神,想睡觉,听不进老师讲什么内容。3、活力丧失——例如:不喜欢运动、对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没兴趣参加。4、思考能力减弱——例如:记不住英语单词、数学公式等。5、躯体上的病变——例如:经常性的头痛、胃痛、体弱等。

“习得性无助”的人,会认为所有的事都不受自己控制,失败的事情都是自己能力差、智商低造成,而成功的事情则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好。

 

建议诊断: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学习问题,而家长最关心的也是孩子的学业问题。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切记只看孩子的分数,以分数来评价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总是体验不到获得好成绩、好评语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从而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平时教育孩子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由家长来监督孩子每天都要学什么,完成什么的被动学习。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惩罚,非得惩罚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怀疑其能力,侮辱其人格,切忌惩罚到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程度。

2、学习是一件可以自我控制的事情,掌握好基础知识是关键。任何考试的分数所占比例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其次才有一些知识上的扩展、引申、发挥。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成绩单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的得分与失分的问题,促进孩子进行改变,而不能单纯的以成绩高低来简单的奖惩孩子。

3、利用好归因理论,增强孩子的学习自信心。自我归因理论认为,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进一步增强成就动机;相反,若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则无助于强化,甚至还会减弱进一步的活动动机。家长在帮助孩子对成败进行归因时,就应该灵活运用这一理论。这样的归因将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

4、家长在引导孩子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养成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习惯,而对学习中的失败,多从“也许努力还不够”,少从“能力不行”、“智力低下”方面去归因。努力而成功值得表扬,努力而失败同样应该受表扬,避免由于失去自信而自暴自弃或半途而废。

5、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应该给予更多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个人无助感的产生意味着自我能力的降低或消失。作为家长要以表扬、关心、鼓励、支持等正面强化,而少给予批评、指责等负面反馈,以维护和增强他们的自我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原本就十分内向、自卑的孩子就更应注意,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任何一点进步,让孩子在学业进步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此文刊载于《深圳青少年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