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帮助“畏难”的孩子迎难而上?

 古读 2022-02-14
很少有家长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笨。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孩子干劲不足。
 
那天我听到一个老师说有不少孩子是因懒成笨。
 
无论多与少,你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有的孩子的确存在“畏难心理”。
 
谁不畏难呢?你要是这样问,我还真答不上来了。
 
我们把“畏难”这个词替换成“习得性无助取向”,我就能找到一点资料来捋一捋这件事。
 
习得性无助取向:如果失败被归结为稳定因素——如能力不足,就会使儿童感到无能为力,从而变得沮丧和不思进取。所以,他们不再努力,表现得无助。不幸的是,就连一些很有天赋的儿童也会有这种不良的归因风格,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最终影响能取得的成就。
 
那么这种习得性无助心理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呢?
 
当儿童成就表扬他们的努力,失败时却责怪他们的能力不足,这样的老师和家长有可能无意识地培养了儿童的习得性无助。如果失败后面临惩罚或者不当方式批评,导致他们怀疑其自我甚至价值观,那么儿童就容易形成无助取向。
 
相反,如果儿童成功时,家长和老师表扬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当其失败时强调是努力不够,这样就会使儿童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努力就能做得更好。——这是掌控取向的儿童的看法。
 
借助一张图来看看这两种不同自我认知取向的儿童的行为特征: 
 
 
那么如何帮助习得无助儿童迎难而上呢?
 
很明显,一遇到失败就放弃的儿童不是成人希望鼓励的成就定向的儿童。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帮助那些习得性无助的儿童,使其在面对曾经受挫的任务时坚持不懈呢?
 
Dweck认为,归因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习得性无助的儿童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即不够努力,让他们知道自己还能有所作为,而不再继续归因于自己很难改变的能力不足。
 
Dweck 对自己的假说进行了验证。她让一些无法完成一系列数学难题而变得无助的儿童接受了两种不同的治疗。在25个疗程中,半数儿童接受只有成功的治疗,他们完成自己能力之内的任务并受到奖励;另一半儿童接受归因训练:在25个疗程中,他们成功的次数和另一组儿童相同,但会在事先安排好的失败经历后,告诉他们不必着急,要更努力,使得这些儿童很明确地认识到,失败意味着自己不够努力,而非能力不足。

这种方法是否有效?答案是肯定的。

在实验结束时,接受归因训练的儿童面对以前无法完成的数学难题时有了更好的表现;即使失败了,他们通常也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而会继续尝试。相反,那些只接受成功治疗的儿童并没有多少改变,在原有的题目上一旦失败就会放弃。
 
可见仅仅让习得性无助的儿童知道自己有成功的能力是不够的!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必须教会儿童在面对失败时有更积极的反应,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克服难关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有,就是不让习得性无助感形成。父母很关键,要表扬儿童取得的成绩,而在他们失败时切勿从能力方面责怪他们,从而伤害其自尊。
 
最近的研究发现,表扬方式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Claudia Mueller和 Carol Dweck 发现,那些成功后常常受到个人表扬的儿童,如“你真聪明”之类,他们面对新的学习挑战时更注重成绩目标而非学到了什么,像是在显示自己多聪明。一旦失败就会摧毁这类成绩目标,导致儿童的放弃和无助。
 
那么成人该如何表扬儿童的成功呢? 
 
Melissa Kamins 和 Carol Dweck 发现,过程导向的表扬——对儿童在发现和形成好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加以赞许,会使儿童倾向于形成学习目标。即在面临新任务时,他们认为任务的解决是最重要的标,而非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一项新任务最初的失败只是告诉他们需要寻找新的方法,要想达成学习目标还要努力,这样就会使他们不致放弃和表现得无助了。
 
所以,过程导向而非个人导向的对成就的表扬方式,似乎更有助于促进掌控取向,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
 
说到这里,原谅我蹭一下热点。最近一跳飞天谷爱凌,简直就是百分百完美girl。在捋一遍她祖上三代,大多数人感到泄气的同时,也感到一丝安慰,毕竟我们和她的差距不是爹妈,还差姥姥姥爷。
 
去年夏天我们对另一个百分百女孩全红婵的全网追捧,的家庭又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启示呢?
 
我想他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成功之路千万条,每一个人只能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
 
不过,我这里既然谈到谷爱凌,必然跟这篇文章内容有关。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般不蹭热点,更不会硬蹭。
 
铺天盖地的关于谷爱凌的信息中,飘进我眼睛里有这两条,谷爱凌妈妈谈及家庭教育时说,「少点表扬聪明,多点表扬努力」,还有「言传不如身教,孩子不愿意不用强迫她」。谷妈妈的教育理念就符合上面引述来自《发展心理学》中的理论。
 
如何培养孩子掌控取向的自我认到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对于事业成就的追求表现得更积极。谷爱凌身上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展开来说,涉及很多因素,就家庭教育方面,要求父母具有以下三种品质:

1. 温情,接纳,及时表扬子女的成就。

2. 给孩子设定一定的标准并加以引导,对进程进行监督并确保其完成任务。

3. 给予儿童一定的独立和自主空间,帮助年幼的孩子尽可能独立完成任务,给予年龄稍大的孩子发言权,让他们决定如何最好地应对挑战、达到目标。

上述这些教育观念其实很朴素,很多家长都知道,也包括我。之前我在父母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孩子的?这篇文章中的已经包括且不限于这两个观点。
 
我们跟奥运冠军的差距真的是差三代?不见得,有可能差的就是知道和做到的差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