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面上一次次无所谓的批评,正在慢慢侵蚀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肯定式教养 2020-01-17

01

在于很多家长的沟通中,很多父母反应跟孩子制定的计划,孩子总是不能坚持,于是陷入了“制定---放弃---再制定---再放弃”的怪圈中,最终什么计划也没坚持住,孩子彻底的陷入了平庸中。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跟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分不开。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即“我能行”。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大师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班杜拉认为人们在做一件事时,自我效能会产生两种期望,一种是结果期望,还有一种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即对结果预判。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比如孩子跟别人比赛时,他估计自己会赢,于是他就会参加,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会输,他就不想参加。

效能期望是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对能力能成功地带来某一结果。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比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

自我效能的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影响了人们在做某件事时的态度。

02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人们做事的积极努力程度。

当人们在面对一个新任务时,他首先对该任务的价值进行估计。如果他觉得任务难度高,不能完成时,他会消极对待抵抗,甚至完全放弃任务。

有一个自我效能感极端的例子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最早是由动物学习理论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们研究发现,当狗被置于难以逃避的电击区域时,起初它们试图逃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都无法取得成功后,它们的反应明显变消极了,再次把它们放入相似的环境,它们便会放弃努力,虽然在新的情景下只要稍做努力就可以逃脱,这种现象就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这个经典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弃努力。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没有数学细胞,数学的自我效能感很低时,就会放弃努力;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就会想出各种法去解决问题。高自我效能感者所付出的努力与任务难度成正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则相反。

02

日常生活中,父母正在用不断的打击消磨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打扫卫生,打碎了碗,父母就说,毛手毛脚的,能干啥

孩子作业没完成,父母就批评打击,你每次都写不完,到底行不行?

制定的计划没有按时完成,父母就说计划又没玩成,怎么总失败?

当孩子在某一项能力总是备受打击后,孩子便对自己的这项能力产生了怀疑,自我效能感降低。

比如做计划,当孩子失败后,父母没有鼓励帮助,反而怀疑孩子没计划性,没耐心,于是忍不住从这方面开始批评孩子,于是孩子开始怀疑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自我效能感开始降低。直接后果时,下一次孩子制定计划时,心里预期就是要失败,所以孩子在执行计划期间消极、被动,最终计划果然失败了。孩子就这样陷入了不断失败的循环当中了。

父母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无伤害的批评,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侵蚀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最终,量变产生了质变,孩子就真的“吃嘛嘛不剩,干啥啥不行了”。

03

自我效能感如此重要,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建立高自我效能感呢?

提高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成功。成功经验可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失败经验会降低个体自我效能感,但是一旦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失败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例如,每次制定计划都失败的孩子很可能怀疑自己未来的计划能不能坚持,而每次都能坚持执行计划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某一次的计划失败而降低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随着个人成就的提高而提高。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其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强。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1、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控制难度

循序渐进,因时而教,是我们一直坚持和提倡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控制难度,不至于难度太高,孩子无法完成。

但是总有很多父母想赢在起跑线,提前教育孩子。

殊不知,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你不按照孩子发展规律教育孩子,不仅教着费力,孩子还听不懂。关键是孩子不懂,父母还控制不住自己情绪,觉得孩子孩子很笨,或者不认真,就会批评打骂孩子,结果孩子也开始怀疑自己,于是自我效能感降低,觉得自己笨,不适合学习。

比如说,6岁之前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基本不具备抽象思维,所以教孩子算数时,如果用抽象的数字,比如2+3=?,他是无法再头脑中运算的,除非你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比如2个苹果和3个苹果放一起是几个,这时候孩子就可以告诉你是几个了。这是由人的发育规律决定的。如果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觉得孩子2+3都不会,教来你多少次了,还记不住,因此批评打骂孩子,那对不起,你的孩子是被你自己废掉了,将来孩子真的学习不好了,真的是怨你。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一定要循序渐进,控制难度,不要布置明显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任务。否则,就是父母在想方设法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2、及时反馈,肯定,表扬

当孩子一旦有所进步或成功后,父母要及时的肯定表扬,最好是表扬的具体些,提高孩子对这方面的感知能力。

比如说孩子画了一幅画,父母不要简单的说好看,很棒这类概述性的表扬词汇,而应该表扬的具体些,比如说”你这颜色都没有超出线外,可见你画的时候非常认真”、“你这个鸟的色彩搭配非常漂亮,你是怎么想到这么画的?”这样不断表扬他某方面的能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3、授权孩子

自我效能感是通过不断的成功体验来获得的,而最大的成功体验就是独立完成,不借助父母或者别人的帮助,这种成功体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是最高的,远大于父母的表扬赞赏。

所以,作为父母在评估任务难度后,觉得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应该尽可能的授权孩子,鼓励孩子独立完成。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妈宝男妈宝女怎么来的?就是父母过多的爱护,剥夺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机会,当他长大了后,跟周围的人比,他啥都不会,啥都不行,所以只能依靠父母。

所以父母要做好简政放权,鼓励孩子独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