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林佶朴学斋:平生有书癖,四写艳藏坛(上)

 真友书屋 2016-03-21

从刊刻角度而言,清三代的写刻本,可谓超迈古人,其中有很多的名品都受到了后世藏家的喜爱,这其中之一,就是林佶所刻的四部书,因为这四部书都是林佶亲自写样,因此成为了清三代写刻本中的独特品种,这四部书被并称为“林佶四写”。我在迷上线装书的最初几年,不久就得到了第一部“林佶四写”之一,而后对他所写之书大感兴趣,于是努力探寻其他三种,好在20多年前,“林佶四写”还并不那么珍罕,没过多久,这四部书就齐聚于我的书房,王勃在《藤王阁序》中有“四美具,二难并”之说,而我得到了这四部书,也算是“四美具”吧,尽管搜集难度并不大。



林佶四写之一《尧峰文钞》


“林佶四写”固然精美,但是按照黄裳先生的说法,看多了这种精美的写刻体,有天也会有甜得发腻的感觉。“林佶四写”是指经林佶手书上版的《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钞》、《古夫于亭稿》及《午亭文编》这四部书,这部书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林佶本来就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有《国朝书品》一篇,以此来品评清代藏书家的书法地位,他将林佶的书法称之为“林佶小真书”,包世臣将其定为“佳品下”。这个佳品如果换成百分制,以我的估计,相当于80分以上,但即使如此,藏书家们恐怕坚决不同意包世臣给林佶排的座次,否则的话,他所刻的那四部书也就不会受后世藏书家所喜爱,但转念一想,其实清代有许多大书法家,只是没人,可能也是不屑于来给刊刻书写样,毕竟那是手民的劳动,这样想起来,反而可以衬出林佶做事的功绩,如果不是他下这么大工夫,后世就不会有“林佶四写”这么一个特殊的藏书品种,正如王芑孙在《渊雅堂诗集》中对林佶的评价:“举世都将细楷推,崎岖薄宦托烟媒。尧峰板本参分布,却自黄庭得法来。”



林佶刻《尧峰文钞》落款儿


林佶是清初福建藏书家,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卒年不详,字吉人,号鹿原,别署麓子、鹿原学者、紫微内史、道山亭长、鹿原叟等,也不知为何,他给自己起了这么多的号。他本是康熙三十八年的举人,曾经拜汪琬为师,学习朴学,在他中举之后,就来到了北京,而后因为机缘巧合,他被赐给了进士出身。


关于林佶的出身问题,不知算不算一段机缘巧合,因为林佶来到了北京,跟当时的大名士陈廷敬和王士禛交往比较密切。在康熙四十五年时,他听说皇帝北巡返回,暂时驻跸于密云县,于是林佶就作了一篇《日月合璧五星联珠赋》,同时以他那精美的小楷,又抄录了一部御制诗集,而后他就赶往了密云县。某天,他在道旁迎驾,皇帝翻看了他的所作,可能是因为字写的漂亮,于是就命林佶进入翰林学士查昇的帐内。当时查昇和钱名世用御制诗集中的“野静知民乐”一句为题,以此来作五言排律八韵,而林佶作的那一篇,受到了皇帝的称赞,因此,康熙帝就带他回京。其实林佶除了会写小楷,他在篆书和隶书方面,也颇有功力,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皇帝把他留在了宫里,帮助内府编纂官刻本,当时的内府本《诗经传说汇纂》和《子史精华》都有林佶的参与。



清康熙殿版《子史精华》林佶参与编此书


他在宫中工作了7年,为此被皇帝赐给了进士出身,关于这段事,记载于顾嗣立的《秀野草堂诗集》,此诗集中的《纪恩诗序》有如下记载:“壬辰三月望日,臣嗣立礼闱报罢,需次选人。时吏部方议奏授内阁中书合人。二十七日,上询掌院揆公,'修书举人下第者几人?’揆公以潘葆光、杜诏、杨祖楫、汪泰来、王时鸿、杨潴、陈王谟、田广运、林佶、王图炳及臣嗣立姓名对。上命礼部取十一人落卷亲览。翼日午刻,特谕两主考总宪赵公、读学徐公,会同九卿内阁与额外荐卷,公同覆阅议奏。二十九日辰刻,进呈御前,特赐一体中式。”这段记载很有意思,原来是皇帝特地过问,在宫内帮着修书的这些举人,有哪几位没有考上进士者?相关的人士列出了11位名姓,其中就有林佶和顾嗣立,皇帝把这几位落榜生的考卷都调来翻阅了一遍,然后由主考官们再去商议。康熙帝的这个做法当然让阅卷大臣们心知肚明,于是凡是皇帝看过的这11位考卷者,一律被赐为了进士出身,如此推论起来,林佶是因为写字漂亮而进了宫,又因为进宫而得到了进士出身,看来字写的好,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子史精华》目录页


但有些事情,还真要一分为二的来看,虽然林佶在宫中受到了皇帝的喜爱,但往往是上一任领导喜欢的人,到了下一任,大多会受到另外的结果,林佶也没有逃脱这个宿命。到了雍正元年,他被人污告罢了官,而后又因故进了监狱,出狱之后,他就返回了家乡,一心一意地搞他的藏书事业。


福州林姓为书香世家,其先世自元代即迁居于此,住在光禄坊一带,林佶父亲林逊性嗜金石古文,喜爱图籍,林佶自幼耳闻目染,亦嗜书极深,认为“遗金纵满籝,何如万卷积”,故将所有积蓄皆用于买书,甚至不惜变买家产,好在其妻亦诵诗书,通经籍,在购书藏书这件事上,可谓夫唱妇随,经常将自己的首饰典当给丈夫换取古书。


林佶的藏书处为朴学斋,其斋名来历缘于老师汪琬赠诗,据民国同邑藏书家郭白阳《竹间续话》载:“林吉人朴学斋在光禄坊,与许氏紫藤花庵遗址隔早题巷。吉人自记谓其师尧峰先生赠诗,有'区区朴学待君传’句,乃以名斋,中有陶舫。后冯笏骈缙居之,今属刘氏。”朴学斋外,林佶的藏书室还有鹿眠庵、荔水庄、长林山庄、警露轩、竹声柏影轩等,架上多有孤本、旧钞,其藏书之富,由两件事可略窥一二:一是朱彝尊选《明诗综》时,曾向林佶借书抄录;二是徐乾学编《通志堂经解》时,也向朴学斋求借典籍。这件事记载于《国史·文苑传》中:“佶工于楷法,亦善篆隶。文师汪琬,诗师陈廷敬、王士禛。琬之《尧峰文钞》、廷敬之《午亭文编》、士禛之《精华录》,皆其手书付雕。廷敬、士禛之集,皆刻于名位炬耀之时,而琬集则缮写于身后,故世以是称之。佶家多藏书,徐乾学锓《通志堂经解》、朱彝尊选《明诗综》,皆就是传钞。”



《渔洋山人精华录》书牌



林佶手书上板《渔洋山人精华录》卷首


但是上面的这段话只提到了“林佶四写”中的三写,不知为何始终没有谈到《古夫于亭稿》,而这种论述方式,后世也有同样的说法。民国藏书家邓实藏有一部《渔洋山人精华录》,邓实在此书后写道:“侯官林吉人以善书名,尝为其师门手写《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钞》、《午亭文编》三书,为世珍重。此本初印,写刊皆极精,秀劲古媚,使人开卷神贻,而卷端虞山蒙叟一序及赠渔洋古诗一首犹存,虽经补抄,已为难得。”这部《精华录》虽然流传甚广,但今日所见,基本都是翻刻本,只是翻刻的很精,有时极难看出原刻与翻刻的区别。当年黄永年时,曾经告诉了我一个简便的方式,我牢记于心,然后在市面上按其方法查看,20年来,我看过近百部该书,竟然一部原刻本也未曾发现,而邓实藏的这一部,如其所说,确实原刻,真让人羡煞,但在这里他仍然也只提到了“林佶四写”中的三种,但这“三写”按照《退庵书画跋》里的说法:“吉人所写三部,楷法各不同,而《精华录》为最精。”



林佶刻《午亭文编》书牌



林佶刻《午亭文编》卷首


但是今日所见《精华录》,少有人会认为好过《尧峰文钞》和《午亭文编》,因此读到这段话,会认为是梁章钜的偏爱,因为他跟林佶不止是同乡,我到福州寻访时,发现他两家住的距离,最多也就是二、三百米,但转念思之,梁赞赏林所刻之书,他说哪一部好,都有乡贤回护之嫌,如此想来,更多的原因,是少有人见过真正的《精华录》原刻本之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