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

 晓峰书阁 2016-03-21
5.2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

  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此提出以下十一大战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战略:
  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人文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古代“风水说”称,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连续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系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吃的三文鱼就是在林子里头的小溪里产卵,在海里头生长,如果这条河流给断了,那三文鱼也没有了;长江里头好多鱼也是这样的。我们爱吃的武昌鱼是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繁殖,然后到下游的长江里生长。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水是唯一的连续体。来之喜马拉雅山山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为河流是连续的。所以上游山谷和湖泊的鱼卵和幼体能够在太平洋中生长,因而有了生命的连续。所以,这个国土只有维护它的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有它生命的可持续性。否则这个这块土地是死的,生命是要断绝的。

  当年永乐大帝,明王朝在北京建都的时候,他就开始在十三陵开辟陵园。他的保护范围一直在西山,在西山脚下要伐一棵树,都是要坐牢的,要开矿,是要坐牢的,这是明文规定的,为什么?他为了维护整个连续的风水。这个是明王朝的风水的概念,当然,他那是直觉的、前科学的,那完全是一种风水理念。但是现代的生态学、现代景观生态学已经告诉我们连续的生态学意义。一只黄鼠狼从山上下来,它要沿着绿色道来走,它绝不能横穿马路,横穿马路,就被轧死了。美国的研究表明,高速公路是动物的第一大杀手,所以说,维护自然绿色廊道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何等重要。

  这是我们在浙江台州做的一个规划,这是个“反规划”的例子。就是如何首先维护土地的完整性,水系整体网络的连续性,如果把这个维护好了,我们的防洪就简单多了,旱涝就不会这么严重了。这是我们对北京西山水脉的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和整个北京地区的水脉应该得到完整的保留。

  第二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于是以防洪、蓄水和治理污染为口号的河流治理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这些“错药”包括:
  
  1)大错之一:高堤防洪: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区域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

  2)大错之二:水泥护堤衬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

  3)错之三:裁弯取直。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4)大错之四:高坝蓄水。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包括: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延过程受阻;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第三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教育场所,等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趋于消失,或富营养化,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填埋湿地。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湿地概念来对待国土。湿地是决定国土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什么美国很早就出现湿地法、湿地保护法?湿地是维持土地水分平衡,防止洪涝灾害的关键。中国为什么这么多洪涝灾害?湿地系统破坏了。很简单,我们的水利部门只管河流廊道,湿地不是水利部门管的,而环保部门又管不了河流廊道,所以河流被切割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做防洪堤,实际上你也可以解决防洪问题,靠什么?靠湿地系统和水系统,变成一个连续的网络。湿地就是海绵啊,下雨时,它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呀,旱季就可以渗出水啊。

  第四大战略:建立无机动车绿色通道

  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追求的一个理想。

  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据了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已把有机的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严重摧毁。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所排挤。
  你看,还在几年前,80%的北京人是靠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那时候很少有堵车和上班迟到的事;再看现在的北京,我们放掉了以前骑车的方式,以开车为时尚。不久会发现,对许多人来说开车将变成是被迫的了。现在的美国和欧洲,正在以骑车为时尚。但是再过五年,或者最多也就十年二十年,我们也会以骑车为时尚,可以看到我们的时间差。但是等到我们再缓过劲来时,再想骑车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可以骑车的路了,我们的路全被汽车给占了。中国城市正在扩张,未来中国的城市至少比现在大三倍,所有的城市可能要比现在至少大三倍,所以这个时候要建立一个城市格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关键的战略性的规划在开始的时候,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就应该制定绿色通道,城市中要将绿色通道留出来。沿河流也好,沿社区间的绿地也好,建立起社区间的绿色通道。上下班将来靠骑车,中国将来一定要靠自行车和公交来解决交通问题,决不能靠小汽车。北京现在已经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更何况中东问题,更何况我们的石油危机问题,中国要和平崛起啊,希望寄托在自行车上和轨道交通上。中国如果寄托在汽车上,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这是免不了的。国家间的能源竞争,跟美国的竞争,跟日本的能源的竞争,你不能不跟他们在中东、东亚发生竞争,一定是要发生摩擦的。所以真正解决的对策是解决绿色交通,而绿色交通的关键是在规划城市的时候就要留出非机动车的绿色通道和沿轨道交通线的城市布局。你想想看,如果从北京的核心区能一直骑车到西山的话,那该多畅快!一个或半小时我就骑到西山去了,上班既解决锻炼问题,又节能。

  所以西方人早就开始认识到这个,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强调建立非机动车道,但是他们是付出代价的。因为他们城市已经定型了,他需要拆掉城市的部分,他需要拆掉道路。最近几年,在美国波士顿一个叫大开挖的工程花了200亿美元,把穿越城市的快速车道埋到地下去,重新在地面上恢复绿色廊道和步行、自行车空间。我有幸参与了其中一段的设计。人家花了200个亿,而我们现在是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实现。为什么?我们的城郊的土地还有余地、还是农田,所以你把这个系统保留下来,留给后代,留给十年以后,一定是会有很好的结果。这也是和平崛起的战略性规划。

  大家现在都在向往汽车,所以根本不考虑自行车问题。加拿大有一条横贯整个国家的绿色的自行车道,整个畅通无阻。在中国完全可以建立这样的绿色自行车通道,大运河就是其中一条,大运河将来一定是这样一条绿色廊道。现在不去规划建设,将来也要建,但将来要建可能要花上几个亿,几百个亿来建,现在来建可能是不需要花多少钱。所以说差别就在这,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来认识。

  所以,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自行车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机动车道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它将是应对未来全球性能源和石油危机的关键性战略,必须从现在开始建立。

  第五大战略: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绿色文化遗产廊道是集生态、休闲与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景观元素,包括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沿线。它们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并将人类驻停与活动的中心和节点联系起来,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发展历史在大地上的烙印。从早期山区先民用于交通的古栈道和河边的纤道,到秦始皇修建辐射在中华大地上的驰道,和隋炀帝开凿横贯南北的京沪大运河,众多具有数千年或数百年历史的文化遗迹如明珠闪烁般被线性景观串联起来。要注意,关于遗产的概念,不光是5000年、3000年的遗产或几百年的遗产才有价值,脚下的好多文化遗产都可能有重要的价值,50年,30年的遗产也有价值,我们把中山市的粤中造船厂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公园,就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遗产来对待的,获得了多项国际奖和国内大奖(图-17)。

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不能不转)三
图-17 广东中山歧江公园:利用造船长旧址和乡土野草,简称独具特色的公园。


  在中原大地,在河南、河北走一下就知道了,到处都是战国时代留下的土城啊,现在都在消失过程中。我们的城市规划,我们的土地规划首先应该把它们圈成一个个不建设区域,建立起绿色廊道。你要搞绿地系统建设就沿着这个来搞。它们将是我们后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基础设施。

  然而,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现代高速路网的横行,这些线性历史景观被无情地切割、毁弃。即便许多节点被列为地方、国家、甚至世界级的保护文物,但它们早已成为一些与原有环境和脉络相脱离的零落的散珠,失去其应有的美丽与含意。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来,与同样重要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一起,构成城市与区域尺度上价值无限的宝石项链。这同时又是无机动车穿行的慢步道和自行车走廊,它将是未来市民的生态休闲与文化教育及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
  可以预见,融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及旅游休闲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绿色遗产廊道将在未来中国大地景观上构筑起一个迷人的网络。

  我特别赞成单霁翔局长最近提的一些关于大运河遗产、大运河保护的观点。今年暑假,我们从文物局拿了一个课题就是专门研究大运河遗产廊道整体保护的。今年暑假我们组织了三十个研究生骑车考察大运河。沿途考察,目前情况非常危险。存在的问题很多,污染不用说了,断流不用说了,河道也成了垃圾场。文物遗产正在被毁,有的已经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运河廊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廊道不应该再搞水泥,再把它变成单一的输水功能或者单一的防洪功能,或者单一的航运功能来考虑,大运河必须整体地设计,整体地规划。必须把水利部门、国土部门、农业部门当然还包括环保部门和文物部门统一起来做一个整体的大运河保护规划和利用战略。绝对不能用单一的工程方法来对待大运河。把它变成输水管道或把它变成航运管道都将带来很大的灾难的。这个大运河是中国的民族身份,它的价值、它的意义远远地高于长城的价值,它是真正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和融合的因素。对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大运河输水应该是一个契机,但是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果做得好,会给未来留下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的、多功能的廊道。

  这个廊道有三大功能。第一,它是一条生态廊道,它串联了从南到北一系列湿地系统。像南四湖,骆马湖、太湖等,它把中国东部的五大水系都串联在一起。这是中国唯一的一条横贯南北的河流,而且是人工的河流。从北温带到北亚热带,从北京骑车可以看到北方的杨树和柳树,一直看到南方的水杉和樟树,所以是一个中国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南北大剖面。刚才我讲了杭州湾地区的一张照片,房子都盖满了,没有空隙了。但是如果沿着这条运河来建立一个生态廊道的话,那将给大地留下一口生气。所以,这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有战略意义的生态廊道。

  第二,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是条遗产廊道。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一条邗沟了,后来陆陆续续连在一起了,变成了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好多都是具有世界级遗产价值的。现在都在消失之中,应该用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方式来把一些孤立的文化遗产串联在一起。真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所以遗产面临着消亡,我们走完以后才感觉到非常令人心痛。

  这条遗产廊道的第三个战略性的资源,是它作为未来中国东部的一条休闲廊道。为什么这么重要?休闲也是战略性资源。美国东部有一条阿帕拉契山步道。每一个美国人,以走过这条阿帕拉契山的休闲道为自豪,它需要花一个暑假的时间才能走完这条廊道。中国的这条大运河,未来的中国的年轻的学生肯定以走完大运河为自豪,所有的青年、所有的大学生一辈子要走一次,从北京骑车一直到杭州,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走的过程中,你不光是体验到自然的美啊,像阿帕拉契山只是自然的美啊,我们还有遗产呢,你可以一路学到中国的这么长的历史,2000多年的历史都在这遗产当中。你还可以沿途看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不同地方的宗教信仰,甚至那个烙饼都是不一样。北方烙饼到南方烙饼都变了样了,都可以沿着这条运河廊道看到。沿途的清真寺,沿途的诗词歌赋,沿途的故事,所以说三种重要的战略性的资源必须要部委级以上领导统一做出决策,统一的规划制定战略性的保护措施,然后你才能给后代留下一条国土上的绿色遗产廊道。所以赶紧要出台政策,赶紧要制定国家战略,这太重要了。

  第六大战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解。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日本筑波科学城就保留了大片的农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英国在1979年时就有20多个社区引入城市农田,还有相应的机构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城内及城市周围,使城区的绿地、水面达到40%,并用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他们称之为“建设没有郊区的新城”。

  高产农田应该保留在城市中,城市中可以有农田,沈阳有一所建筑大学,新校园刚刚建成,校长说没有多少钱来美化和绿化校园,于是,我就给他们设计了一片东北稻子,结果效果很好,因为原来这地方就曾经是稻田(图-18)。但很遗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田一旦划为城市建设用地,我们农田就排斥在城市之外去了。像北京城市建设区,农田都不让存在了,甚至北京郊区不准种水稻了。水稻也是湿地。看幻灯片,这是五年前北京的京西稻,颐和园前面,现在都不让种了,都变成园林绿化的了,变成种花种草的了。实际上与种花种草相比,水稻更好啊,它既是湿地,又可以生产粮食,而且国外的调查表明,愿意到农田去休闲的人远远多于到公园去休闲的人。


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不能不转)三
图1-18 稻田进入城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早在20年前,生态学家Odum就指出由于人类的小决策主导,而不做大决策,是导致生态与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人也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对异常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规划师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应只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而更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运动,至少过于短视和急功好利,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往往南辕北辙。同时,必须认识到,在一个既定的城市规模和用地范围内,要实现一个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势必会遇到法规与管理上的困难。所以,决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怀,以及对现行城市规划及管理法规的改进,是实现战略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初步的实践已经表明,只要地方长官有科学的发展观,这种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是可以实现的(图-19)。


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不能不转)三
图-19 一个可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浙江台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