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zt?乐平历史与文化

 田园牧韵 2016-03-21

乐平历史与文化 
乐平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区域,北连瓷都景德镇市浮梁县和昌江区,东邻亚洲最大的铜基地德兴和国家级生态县婺源,南接万年县达华东重要交通枢纽鹰潭,西毗波阳县,处鄱阳湖平原。

一、历史沿革

乐平,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西周为楚之番邑地。春秋战国,先后为吴、越、楚据有。泰汉为余汗县乐安乡地。乐平东汉以前是古余汗县(即今余干县)的一个乡,叫乐安乡。东汉末年,也就是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从余汗县划出乐安乡建乐平县,疆域包括现在乐平、德兴全境和万年、婺源的一部分。关于县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乐平这地方“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所以就叫乐平: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北方有黄巾起义,南方有“百越”造反,乐平这一带是“百越”叛乱地区,后来叛乱平息了,建县时取叛乱平息,百姓快乐平安之意,所以叫乐平。

刚建县时的县治设在银城堡,也就是今天的德兴市新岗山镇。过了17年,即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县治从银城堡迁到了洎口,也就是今天的名口镇戴村。戴村是座一千多户人烟的大村,作为曾经立过县城的地方,由于时间久远,一点旧县的痕迹也找不到了,只有村西还有一个叫城隍庙的地名,那是小山脚下一片开阔地,偶尔还能在那里找到一些秦砖汉瓦的残片。

乐平建县后中间经历几度兴废,戴村断断续续作为县治前后有400余年。到了唐玄宗开元四年,也就是公元716年,乐平重新建县,县治从戴村迁到长乐水口,也就是今天众埠镇的铜山港口村。过了150来年,到了唐末的僖宗年间,黄巢渡江打到南方,攻陷饶州,黄巢的弟弟战死在乐平,从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到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三年之内,乐平被黄巢大军连续蹂躏了三次,县城被攻陷,县令被杀死,县境之内赤地千里,鸡犬不闻,田园村落,一片荒芜。三年后,也就是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乐平的县治从被夷为平地的长乐水口迁到现在的花靥(读演音)镇(又叫洎阳镇)。此后一千多年,县治再也没有变动过。

南唐升平二年(公元938年)从乐平划出乐平、银山、南部三个乡建德兴县。元时乐平升为州,明复为县,清属江西省饶州府。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划出新进、丰乐两个乡的大部分和鄱阳、余干一部分建万年县。此后,乐平的行政区域再未做过重大的调整。民国期间,先后隶浔阳道、第四、第五行政区。建国后先后属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83年10月隶属景德镇市。199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二、环境资源

乐平地处黄山和怀玉山余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乐安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境,东汇婺水和洎水,西流出境入鄱阳湖。乐平少有崇山峻岭,大多是平缓的丘陵平山。多属丘陵地区,山地占50%,耕地占19%,水面占11%,自然状貌基本上是“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

乐平的水的分布也很均衡,主要以乐安河水系为主。乐安河发源于黄山山脉,水源丰沛,从东而西,横穿乐平腹地。东入县境后,南纳洎水、长乐水、建节水、安殷水,北迎官庄河、车溪河、三溪水、潘溪河,使整个水系呈均匀细密的羽状分布。流域面达到1764.5平方公里,差不多占了全县总面积的90%。所以乐平人把乐安河称为母亲河。乐安河及其水系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和河谷盆地,土地肥沃,物产冨饶。加之乐平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7C,无霜期平均达256天。平均年降雨量1700毫米。光照充足,雨量丰沛。优沃的自然环境加上乐平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发达的农耕经济,使乐平自古以来就冨甲一方。乐平地方冨足祥和,人民热情豪爽的情景,宋代有个叫权邦彦的诗人在《乐平道中》一诗中有过生动的描绘:

      稻米流脂姜紫牙,  芋魁肥白蔗糖沙。

      村村沽酒唤客吃,  并舍有溪鱼可叉;

      桴鼓不鸣盗贼少,  鸡豚里社语声哗。

      赛神还了今年愿,  又整明年龙骨车。

乐平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达23种之多,特别是煤、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海泡石、膨润土、瓷土、陶粒岩、锰、沙金等,其中石灰石储量达12亿立方,锰储量2000万吨,是全国四大产锰基地之一,江西省三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江西省唯一的海泡石产地。

乐平传统特产很多,一向以“红黄蓝白黑”享誉天下。

“红”就是紫云英,乐平俗称红花草,传统绿肥作物,乐平耕地膏腴肥沃,全是得益于这种绿肥。还有一说,“红”指乐平灯笼辣椒,主要产于乐安河下游两岸冲积平原,个大粗短,成熟时呈朱砂紫,彤红闪亮,酷似灯笼,肉厚籽少,辣中微甜,清脆可口。大量远销南昌、九江、南京、上海等地,至今还被中国科学院列入《中国蔬菜优良品种》。“黄”是指砂金。砂金沿乐安河流域都有广泛分布,早在晋代就已大量开采,南宋以前一直列为皇家贡品。“黄”又指“长生果”,一种类似广柑的水果,但比广柑个大味甜,品质更优。旧时乐安河沿岸广为栽种。另外还有一说,黄是指乐平特产萝卜丝,因为乐平盛产优质萝卜,加工出来的干萝卜丝香糯可口,色泽金黄,为旧时居家旅行的佐餐佳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作为军需品供应前线。“蓝”指青靛,一种染料原料。乐平旧时是中国青靛的主要产地,产品销至大半个中国 “白”是指石灰,又指棉花。乐平的石灰岩分布十分广泛,烧制的石灰品位高,是水泥工业的优质原料。乐平也是江西重点产棉区之一。另外还有一说,白是指乐平烧酒。旧时赣东北包括皖南一带曾有一俗语广为流传,说是“乐平烧酒婺源伞,河口(铅山县城)女子不用碱(亦说拣)。”说的是伞和烧酒分别是婺源和乐平的主要特产。乐平盛产粮食,城乡普遍以余粮酿酒。以大米酿制的称“米酒”,以稻谷酿制的叫“谷酒”,统称“乐平烧酒”,为乐平大宗传统外销商品,除供应附近各县外,还大量销往南昌、九江、武汉、安庆、芜湖、南京、镇江、福州等商埠。乐平除市镇都有专门酿酒的漕坊外,农户几乎都会酿酒,而且乐平人大多善饮,以酒为媒介的各类活动几成乐平传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和乐平人性格养成的途径。“黑”就是煤。乐平是南方主要产煤区之一,不但蕴藏丰富,而且煤质也好,鸣山地区的块煤是炼焦的优质原料。

其实除了这几宗主要特产外,乐平的好东西还很多,比如乐平花猪、山茶花、甘蔗、乐平狗肉、乐平桃酥,都是天下有名的特产。特别是乐平甘蔗,松脆可口,不似别地出的甘蔗柴硬难缠,早在宋代就已大量栽培。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一带大战,曾为乐平甘蔗的独特风味所倾倒,登基的当年,就把乐平甘蔗列为贡品。清光绪版《江西通志》称,“甘蔗以乐平出者最佳。”民国年间的《江西经济丛刊》也盛赞,“甜蔗以乐平产最佳,本省运销外省,大抵均为该县产品。”据民国年间的统计资料显示,当时乐平甘蔗的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4.7%。

正是由于乐平有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加上乐平人的勤劳智慧,在农耕时代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乐平人一直保持了这种优良传统,今天在江西各兄弟县市中,同样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截止2004年底,乐平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6家(江西电化高科公司、江西电化精细化工公司、江西化纤化工公司、东风药业公司、乐平矿务局、江西锦溪水泥公司),实现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有4户(赣东北供电公司、江西电化高科公司、江西化纤化工公司、乐平矿务局),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有16户。初步构建了以化工、建材、医药、能源、食品五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使乐平在江西80个县(市)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排名第四,实现利润排名第八,利税总额排名第十。

农业继续在江西保持领先地位,荣获“全省农业先进县(市)”的称号。

乐平属赣东北交通要冲,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铁路有皖赣线、乐德线穿境而过;公路有新近改造的206国道,可直接与九景高速、梨温高速公路连接,乐上、乐弋公路横穿东西,景鹰高速贯穿南北,境内乡镇公路基本实现油路化;乐安河四季通航,可直达鄱阳湖、长江;市区离罗家机场48公里。

乐平是赣东北革命老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建地,有方志敏旧居。乐平是赣剧发源地之一,境内有400多座保存完整风格各异的古戏台,戏剧之风兴盛。乐平自然风光旖旎,有以溶洞景观为主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洪岩仙境,有蓝浸绿染的“翠平湖”,有稀世奇幻绝景“泪滩双月”,有规模宏大的“文山石林”,有避暑胜地“历居寺”。

三、文化品格

乐平,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素称“文章节义之邦”,历史上曾出过“一王二侯三驸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状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进士郎”。特别是自宋以来,乐平先后考中进士的学人达264名,中举的100多人,其中状元2 人,榜眼、探花各一人。尤其以两宋期间达到高峰,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大比,乐平一县考中进士的竟达10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9年)全县考中了7个进士,至于一年考中四五个进士的记录就更多了。到了当代,乐平的文化教育,更是令世人瞩目,各种专业人才分布在海内外各领域,甚至出现一家出了10个教授的盛况。

唐代大孝女饶娥

饶娥是乐平第一个在二十五史中立传的人。

饶娥又叫琼贞,唐代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天,她父亲饶绩到河对岸的山上去砍柴,不幸船翻出事,琼贞沿着河滩寻找父亲,找了三天三夜,哭了三天三夜,最后眼里哭出来的都是血,泪血洒满了河滩,倒毙在河滩上。琼贞的孝行终于感动了天地,顿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河水好像沸腾的开水,河里的鱼虾龟鱉把饶绩的尸体托出了水面。乡亲们埋葬了父女俩,并为饶娥立祠建庙。她的孝行感天泣地,《新唐书》专为她立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她撰写碑记,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饶州知府时也写诗咏吟她的事迹。过去,她的事迹被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县衙的大门边,让当官的和老百姓都能看到。县境内供奉饶娥的庙有好几座,接渡镇政府所在地附近有一座小山就叫饶娥山,以前山上也有一座饶娥庙,建国初被拆来做了小学。

风节名臣洪皓

也就是乐平人所指“洪公气节”的洪公。他是本市洪岩旅游区岩前村人,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宣、0和末年官至徽猷阁待制。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父子被金人囚禁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东北)。两年后,即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领礼部尚书衔,以“通问使”职率团出使金国,被金人扣押,金人对洪皓等人先是许以高官,见洪皓不为所动,又威胁杀头,但洪皓大义凛然,宁死不屈。金国人拿他没法,把他流放到冷山(今吉林省东北),一呆就是14年,尽管当地生存环境恶劣,中间还不断受到威胁利诱,然而洪皓始终没有半点奴颜婢膝,直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金国大赦,才全节归宋。高宗称赞他是“苏武第二”,“忠贯日月”。后因得罪了秦桧和高宗皇帝,当即被流放到岭南英州(今广东英德),一直呆到绍兴十五年(1155年),被起用为袁州(今江西宜春)通判,赴任途中,死在南雄(今属广东),终年六十八岁。

洪皓的人品对子女的影响十分巨大,他的三个儿子也十分了得。长子洪适(音括),孝宗时任宰相。次子洪遵,从州通判一直做到资政殿学士。不但为官清廉,而且文才出众。三子洪迈,官虽然没有两个哥哥做得大,但文名却远远超过了两个哥哥,留传下来的著作很多,尤其以《容斋随笔》影响最大,毛泽东临终之前,枕边还有这部书。

史学巨擘马端临

  乐平人所说的“马氏文章”一般是指宋元之交的马廷鸾、马端临父子,有的则专指马端临。马廷鸾父子是本市众埠镇楼前村人,马廷鸾生于南宋末年,自幼家贫,苦读成才,度宗年间官至右丞相,可惜他的搭档却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丁大全、贾似道,为相三年,不能挽国家于危亡之中,于是愤而辞官回乡,闭门做学问,并出资创办乐平著名的书院——慈湖书院。他一生著作等身,仅流传后世的就有《六经集传》、《语孟会编》、《楚辞补记》、《洙泗裔编》、《读庄笔记》、《碧梧玩芳集》等。

马端临是马廷鸾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受父亲人格学问的熏陶,无心仕进,潜心学问,宋亡后,不少人推荐他出来做元朝的官,都遭到严辞拒绝,后来县令亲自登门让他出任慈湖书院的山长(即校长),为了培养家乡子弟,他欣然接受了这一聘请。除了对学子授业之外,马端临专心致志编纂《文献通考》,穷毕生时间和精力,终于在耄耋之年完成了这部煌煌巨著。这部巨著分24个门类,共348卷,把宋代以前各个朝代制度安排的前因后果,利弊得失,条分缕析,评述精当,是历代治国者案头必备之书。传说毛泽东长征途中在遵义得到一部《文献通考》的残卷,如获至宝。

台湾知府袁闻柝

乐平还出过一位对台湾的早期开发和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有过特殊贡献的人物,这就是清同治、光绪年间任台湾知府的袁闻柝。

清咸丰年间,左宗棠率军五千,与太平军在乐平激战,时值盛暑,左军瘟疫流行,几乎丧失战斗力,袁闻柝趁夜携药潜入左营,一剂“四苗散”,使军中瘟疫顿解,全军复振。

袁闻柝不但医术高超,而且颇有胆识,兼有军事才能,他所组建的乐成团练局,几乎与正规军不相上下,在与进入乐平的太平军作战中,屡立战功。袁闻柝的文韬武略,深得左宗棠的赏识。由于左宗棠的极力举荐,袁闻柝由一个乡村郎中,以军功五品、官阶从九品跟随左宗棠由赣入浙,又由浙入闽,最后委派为台湾知府。

同治十二年(1873年),阜南(今花莲东)一带高山族山民不堪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加上日本浪人从中挑唆,纷纷揭竿而起,朝野震惊。袁闻柝临危受命,首先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接着,又到民变闹得最凶的村社,晓谕朝廷恩威,揭露日本人的阴谋,袁闻柝的忠心赤胆,赢得了山民们的信任和尊敬,一场震动朝野的民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平息了。民变平息后,袁闻柝专事治本,致力于当时尚处于蛮荒之中的台南台东的开发教化,数年后,台东一带便开垦良田数十万顷。

袁闻柝在开发台湾方面功不可没,在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大清疆土方面,更是贡献殊多。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日本政府以琉球渔民被台湾牡丹社山民杀死为借口,捍然派遣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五千,乘兵舰在台湾琅乔登陆,扬言三月之内踏平台湾。

袁闻柝率军民奋起抗击日军。半年之后,日军粮草用尽,军心涣散,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西乡无奈,只好率残部狼狈撤回日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牡丹社之役”,

袁闻柝共计在台十三年。他生前著有《日本窥台始末》一卷和《开山日记》四卷,可惜这些宝贵文献在“文革”中不幸散佚。

梨园义士夏廷宜

乐平近代历史上有过一次震撼清廷的农民起义,起义的导火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乐平名产靛青,起义首领是个饶河戏艺人夏廷宜。这次起义就是著名的“混天起义”,乐平老百姓叫“混天麻仂造反”。当时正是八国联军打败中国之后没几年,四万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压得全国的老百姓抬不起头来,乐平是个比较富裕的地方,于是官府增设“厘金卡”强行对青靛征收额外加捐,引起了靛农的强烈不满。

夏廷宜是饶河戏名伶,擅演二花。他武艺高强,爱行侠仗义。光绪30年(1905年)他随班在西乡演出,恰逢官府向靛农横征暴殓,夏廷宜义愤填膺,为首率众举刀进城示威,捣毁了官府的统捐厘局、厘金卡、盐卡、缉私卡,火烧天主堂,击沉护卡炮舰。在击溃前来镇压的官兵之后,揭竿而起,高举“混天大王”的大旗,拉起一支三千多人的农民起义队伍,火烧县衙,开牢释囚,闹得轰轰烈烈,声名远播。清朝廷惊慌失措,敕令九江道瑞徵率重兵镇压。经过三年的浴血斗争,夏廷宜领导的起义最后失败。

数学巨子戴良谟

 著名数学家戴良谟教授出生在前面说过的立过县治的戴村,他是乐平历史上第一个大学教授,同时也是江西名校乐平中学的创始人。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正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教授。

戴良谟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是中国数学泰斗熊庆来教授的得意弟子。当年8月,创办乐平中学,亲任校长,并兼授数学,大革失败后,戴良谟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深造。

戴良谟在日期间,认识了前清王爷肃亲王善耆的嫡亲孙女金淑惠(又叫爱新觉罗·廉允),留学归国后,被委任为河南省宁陵县长,并与金淑惠结成眷属。不久辞去官职,应聘北上,来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1937年初,赴德深造。1940年,江西创办国立中正大学,戴良谟应邀返乡任教,并奔走于泰和、赣州办学。建国后一直在华中理工大学任教。

左翼剧作家石凌鹤

 石凌鹤1905年出在本市后港镇大田村一个世代书香之家。青少时代在家乡读书时就投身革命,是乐平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被迫逃亡日本,仍然坚持戏剧创作。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影评、导演、戏剧创作等,同时,仍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他与郭沫若、曹禺、夏衍、田汉、阳翰笙、王莹等过从甚密,是第一批“左联”作家。

他的剧作达到很高的水平。改编的《西厢记》称为《石西厢》,文坛泰斗茅盾评价说:“《石西厢》为最好。”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点名要看石凌鹤改编的汤显祖的名著《还魂记·游园惊梦》中的一折《游园惊梦》,毛泽东看完之后了,给予“美秀娇甜”的高度评价;香港的一位名士为他改编的《西厢记》题诗赞许道:“会真翻作石西厢,胜似当年关董王。演到佳期甜绝处,莺莺今信在南昌。”

他一生中创作和改编的剧本达四十四部。

建国后,他长期但任江西省文化局长,为江西文化事业贡献殊多,是江西难得的才子。

四、文化遗产

乐平自古以来能工巧匠众多,手工业特别发达,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乡土建筑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建筑遗产,正如古文献所载:“乐平为江右名区,诗书文物,甲于他郡;而圣庙之形胜,亦甲于他郡。”

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

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东起东街状元巷,西止南北大街、南至迎宾路、北到长寿路古县城核心区,它以东大街为界,分为老北街-周家巷古商业街区和何家台─状元巷政治文化古街区,总面积54公顷,占古县城总面积的50%左右,讫今有1200余年历史。

乐平建县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治县银城畈,后迁名口戴村,再迁众埠铜山港口,唐中和三年(883年)迁现址,时称花靥镇(南朝时称会昌镇)。历经宋、元、明、清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清同治时期,形成了以大寺上为中心,东至观音阁、西至太平桥、南至文昌门、北止飞仙桥,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的县城街区。唐时县城没有城墙,宋时以栅栏围城,从明代起,县城以砖石城墙围城,四面皆有高大的城门,即东明门、南明门、西顺门和北顺门,并有文昌门、小南门、小北门两道小城门。城内有东、西、南、北四条商业街道。四条街风格一致,建筑特点相近。街区内有寺庙、祠堂,商铺、钱庄,官邸、民宅,茶肆、会馆,书院、学舍,牌枋、戏台以及烟花楼等各类建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不断拓展,老县城城墙及城门早已不存在,东、西、南三条街已不同程度得以拓宽,不再保留原貌,以老北街、何家台为中心的古县城核心街区却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它已经成为我市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具区域特色、最能反映乐平历史文化的历史街区。街区内有70%以上建筑为明清和民国建筑,而以清中晚期和民国建筑为最多。保留最完整的古商业街为老北街,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有荷园、福禄巷、何家台、财贵巷、汪氏典当行、万家池等10多处。

街区内保存了荷园、万家池、范家祠、典当行、明代县丞府宅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荷园(赣东北特委所在地,即现市政协办公大楼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口镇老街区

名口村,位市区东南向44公里的乐安河北岸,名口镇所在地,是乐安河东入乐平后的第一重镇。唐天佑年(公元904年),许氏自河南许昌迁此,现有1300户,5500余人。老街区有两个中心,一是十字区,保留有南北杂货、医药、染布、衙讼、造香,制牌、锻铁等20家老店铺以及20余幢老民宅等。二是广场区,这里周边也保存着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众场所。十字街区和广场街区有7条纵向巷道连接河边的7座古码头,码头台阶在60至80级不等。村中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中,当属两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

涌山镇老街区

涌山村,位市区北向40公里,涌山镇治所在地。唐代王氏从婺源武南迁入,现有800户,3500余人。老街枕山傍水,北面鸡公山有新石器时代人类洞穴遗址,南面车溪河接婺源清流。这里自古以来为乐平、婺源、浮梁重要陆路通道。

老街区纵横三条,交叉中心聚集着商铺、民宅、桥梁驿道、祠堂、戏台等建筑遗存,其中昭穆堂中戏台是乐平现存古戏中据载建造最早的戏台。

段家文化村

段家村,北距洪岩镇5公里。明初,段氏从都昌迁入,现有340户,1600余人。这里山清水秀,背枕历居山,官庄水环村而过,这里是乐平、德兴进入徽州的重要陆路。村中石板道绵延数里,辙印深深,街铺、民居、作坊、拱桥、碑刻遗存甚丰,可惜这条古驿道出村口的古桥头原存的17座石牌坊,解放后先后坍塌或拆毁。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店铺有20余幢,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山墙式民宅特色鲜明,除满堂镏金外,其装璜极其讲究,在厅堂顶棚上,中置一口圆形藻井,两边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衬托,假楼对天井以采光,房内顶棚也以木构卷拱装饰。入其屋难见片瓦,虽历数百风雨,至今依然金壁辉煌。

韩家文化村

从名口村沿乐安河西下5公里,村子位于北岸低丘上。韩氏从河南入徽再迁此处已有1100余历史,现有45户,550余人。这里自古以来物产丰饶、养殖业兴盛,水运发达,古代村中民众多以贩运生猪到徽州为生计。村中现保存有祠堂、民宅、戏台、水井、码头、巷道、商铺、作坊等古迹。村北有一高台地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文化遗址及汉墓群。

下徐文化村

下徐村,距市区西北20公里,与景德镇市及浮梁县毗邻。宋初,徐氏从南昌迁入,现有460户,1700余人。该村头枕绵延苍翠群山,村前的潘溪河水清灵透亮,三座相望不远的清早期三孔石桥,连接下徐村中的鲁丹街,直通景、浮。

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20余座,其中以明初木构架功德“世科”牌坊与清中期复建的宋高宗赐建的“仁寿楼”最靓。“世科”牌坊和“仁寿楼”是以纪念该村北宋文武双科状元驸马徐衡所建。故有专家提议名该村为“江南皇家驸马第一村”。

上老文化村

上老村,位于市区以东30公里的官庄水旁。北宋中期,吴氏从安徽歙县迁入,现有110户,620余人。村中现存明清古建不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集中。

上老村古民居建筑艺术品位甚高,如大总祠“瀛公祠”门楼,用砖木石组构少见,精致典雅又气势非凡,是江南“四水归堂”,也就是乐平民间俗称“禾斛斗”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村中的其它10余座祠堂民宅,建筑水平均为上乘,清华、同济教授曾给予很高评价。

古民居、古祠堂、古店铺、古戏台

乐平因处赣东北腹地,古代水陆交通比较发达,经济的繁荣,地方的富庶,为丰厚的文化积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体现在建筑文化方面,就是至今尚有大量古建筑遗存。

名口戴村上房祠堂  又称“燮公祠”,建于清乾隆庚申年(公元1740 年),分由门楼、前庭、天井廊道、正堂、后天井、后堂楼阁等组成。占地1200平米,座北朝南,对面有座古戏台,中以一空场隔开。

戴村中房祠堂  又称“炎公祠”,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2 年),结构与“燮公祠”相同。占地1100平米,也有一座戏台与之对应。

双田横路四房宗祠  又称“魁公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分由侧门、前庭、开井、正堂、享宗堂组成。

县城洪氏总祠  本邑四乡洪氏总祠堂。明末清初建造,三开三进院庭式,前院门挂一“洪氏总祠”石匾额。由前门、院庭、大门、正堂、后堂组成。占地1200平米。座落在县城老城区内。

耆德明代余火广府宅  余火广,明嘉靖间进士,曾任都察院副御史。他的宅第三开三进侧门院庭式,二天井二楼阁,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由院门、院庭、大门、前堂、前天井、正堂、后天井、后堂组成。为乐平现存最久远的古民居建筑之一。

戴村明代戴儒府宅  戴儒,明嘉靖年间进士,官累府都察院御史。现存他的府宅为三开三进禾斛斗式,二天井;大门木构架门罩制作巧妙独特,尤其是厅室上架梁设计,即横梁下方还承以直梁,实属罕见。

城区富贵巷11号,何家台4号民宅  两幢民宅均为明代建筑,布局大体相同,三开三进山墙式,三口天井;梁柱斗拱,昂雀窗棂制作简练,四周墙壁内侧布置循环廊道,具有明代古朴遗风。

城区荷园  荷园建于1922年,建造人汪徵元,原为黎元洪大总统府顾问。这是一座中西合壁的院庭式洋楼建筑。园内布局前庭后院,内有两座四面坡屋顶楼屋,其中一座主体楼层采用19世纪中叶由外国传入的“券廊式”,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例证,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1931年曾为赣东北特委机关所在地,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镇桥渡头李尚庸家宅  李尚庸,民国期间曾历任江西省建设厅、民政厅厅长长以及南昌市长,建国后任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现存他的家宅外观屋顶为禾斛斗式,墙体门窗则具碉楼式,整体显得坚固封闭,屋内布局取传统厅堂样式。建于19世纪中叶,为乐平乡土民居建筑的又一特例。

涌山梢田百年老店  两面坡屋顶,两侧起风火山墙,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居室,大门居中,铺台分两侧,落檐高挑,屋檐坊间尽展戏剧人物、花鸟祥兽木雕图案。

双田耆德百年老店  店铺、居室一体,整体造型与平面布局及装饰与梢田店铺相当。

古戏台  走进乐平,人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文化景观,这里到处分布着一座又一座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古戏台,其数量之繁多、规制之宏大、装饰之豪华,实在令人感撼。她们星罗棋布,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洎水大地上,构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她们被誉为“中华一绝”,乐平因此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据2002年对全市20个乡镇拉网式的调查,确证乐平有古戏台412座,其中始建于明代的 2座,清代的77座,民国期间的59座,新中国成立后30座,“文革”中76座,尔后至今168座。作为一个县,能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古戏台存在,且大多保存完好,这在全国都实属罕见。乐平古戏台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很丰富。历史上曾有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家宅台、万年台等等。现所遗存下来的戏台有祠堂台、万年台两大类别。祠堂台代表有:涌山昭穆堂戏台项家庄、五桂堂戏台、车溪敦本堂戏台、浒崦名分堂戏台等。万年戏台代表有:横路万年台、界首万年台、张家万年台、韩家万年台等

 

 

仿古长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河公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广场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电化厂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乐平三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乐平一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乐平二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乐平中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还是乐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大寺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珠海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黄金周市内商家搞活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乐平火车站,已经拆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又是市内的一些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登高山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乐平的风光:超有历史价值的古戏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